(共42张PPT)
2.俄罗斯海岸线漫长,海港众多,但海运量在其国内的交通运输业中仅占很小的部分,从海洋角度说明原因。
1.在海水中游泳与在湖泊中一样吗?海水是什么味道?
3.轮船在进入红海时,说明吃水线有何变化?
北冰洋沿岸冰封期较长,港口多封冻,无法使用;西部海岸线较短。
不一样。浮力大,有风浪的影响。
苦、咸。
海水密度变大,吃水线变浅。
温度
盐度
密度
一、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的变化
由热量收支状况综合决定
太阳辐射
热量来源(收)
热量支出(支)
蒸发
海 雾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1.简述0~30°N 热量收支情况。
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
2.赤道会不会越来越热,为什么
大洋环流把低纬多余热量向较高纬输送。
3.说明北纬80°附近热量收入较低的原因?
太阳高度小,得到的太阳辐射少。
●
活动一:探究表层海水温度水平分布
180°
海水取样
沿180°所经海域对A、B、C、D四地表层海水取样
水平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读四个海区表层海水年均温示意图(单位:℃),完成1-2题。
1.图示为南半球海域的是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2.造成四个海域表层水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水深度 B.海水运动 C.太阳辐射 D.径流注入量
A
C
1.海水温度最高值为何在北半球?
热赤道
是指地球表面上平均温度最高的纬度性区位。
赤道地区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有许多高大山脉,产生降温效应;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比热容小,吸热快,温度也就高。
海洋表面平均温图
全球海洋表层平均温度图(SST)
2.海陆分布是如何影响海水温度的?
深入大陆内部的封闭海域,或者说临近大陆的海域,其水温一定会受到大陆的影响,
而远离大陆的海区,肯定受到的影响较小。
活动二:探究海水温度垂直分布
(1)比较三个观测站所在的纬度?
(2)在哪一深度范围内温度变化较大?
(3)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甲纬度低,乙次之,丙纬度高
27
20
16
0~1千米
太阳辐射、海水导热率低
垂直分布:
0-1 km深度,水温随深度增加迅速降低;
1 km以下深度,水温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
保持低温状态。
由于海水导热率并不高,因此太阳辐射热量集中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海洋深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小。
科学家还在红海海底发现了好几处“热洞”,大量岩浆从地壳裂缝流出,岩浆加热了海底的温度,就出现了深层海水比表面海水温度还要高的现象!在红海深海盆中,水温竟高达60℃。
说明高纬度海区出现冷中间层的原因。
高纬度海区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图
深度(m)
-1000
-2000
表层水温大约在7℃左右
夏季
冷中间层一般是出现在夏季。
冬季冷水效应没有完全消散的结果。
水的密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规律:
水的密度在4℃时,是最大的。
当表层水温下降到4℃时,这部分海水便会下沉,在海平面以下100到200米范围内形成密度较大的冷中间层。
活动三:探究海水温度季节变化
就季节而言: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1月
7月
10℃
20℃
海水取样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时空变化 区域 变化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随季节变化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太阳辐射
随空间变化 水平 变化 不同纬度海区 低纬度水温高 高纬度水温低 太阳辐射
同纬度海区 暖流经过水温高 寒流经过水温低 洋流(海水运动)
垂直 变化 海面至水下1km 水温由表层向深层迅速递减 太阳辐射
海水热导率低
1km 以下 水温变化不大 保持低温
1.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生活在中高纬度的鳕鱼
鱼类洄游
纬度差异:纬度不同,海洋生物的类型不同;
深度差异: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季节差异: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活动四:海水温度的影响
生活在低纬度的石斑鱼
1999-2004年,全球范围内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致使浮游生物数量显著下降,直接影响到鱼类、海鸟、海兽的食物供应,甚至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如图)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洄游,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聚拢在了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千米,厚数十米的“鱼带”,跋涉1000多公里到德班附近海域。
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2.海水温度影响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调节水热平衡
大气的热源是( );
海水的比热容( ),升温慢,降温也慢;
沿海地区夏季( ),冬季温和。
北半球海洋温度最高在( )月;
8
海面
大
凉爽
从全球尺度来说,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从区域尺度来说,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据统计,以往100年间,由于表层水温上升,大西洋飓风发生的频率显著上升
4.海水温度异常导致气象灾害: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秘鲁太平洋沿岸水温异常升高引起厄尔尼诺现象。
5.水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水温下降,海平面下降;
6.利用海水温差发电;
7.利用海水制冷供热;
其他影响
二、海水的盐度
1.盐度
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2.盐类物质及来源
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
氯化钠(咸)和氯化镁(苦)
地壳岩石风化产物;火山喷发物;全球河流向海洋输送的溶解盐。
3.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极值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是35‰,
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盐度超过40‰,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区是波罗的海,盐度不到10‰。这说明世界海区的盐度存在很大差异。
4.海水盐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水平分布规律
南北回归线 南北纬30°副热带海区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递减。
(2)由副热带海区向赤道递减的原因?
(3)由副热带海区向极地递减的原因?
(4)南、北纬60°海区盐度的差异?
(1)副热带海区盐度高的原因?
盐度在大西洋东北的分布较特殊。分析与南半球相比,60°N盐度高的原因。
影响表层海水盐度的因素
材料一 副热带海区为什么成为盐度最高的海区?
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1)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
材料二 下图示意的是长江口表层海海盐度分布
夏季长江口海域等盐度线从河口向外凸出,数值从近岸向外海递增。
分析其成因。
夏季长江径流量大,离河口越近,河水与海水交换多,盐度越低。
(2)陆地淡水河注入
材料三 结、融冰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结冰会使海水盐度升高;
融冰会使海水盐度降低。
(3)结、融冰
材料四 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盐度超过40‰
(1)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2)两岸无淡水河注入;
(3)海区相对封闭
海域开放程度,影响海水与外界交换是否通畅,影响海水盐度。
● A
B ●
● C
D ●
影响表层海水盐度的因素
1.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陆地河川径流的汇入
3.寒暖流
4.结冰与融冰
5.海区封闭程度
5.海水盐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
(1)海水晒盐
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多晴天;
盐度:海水盐度高;
海岸:泥质海岸海水不易渗漏,利于海盐的收集,不易混入沙粒;
海水:水质洁净,盐质好。
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2)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
建设海水淡化厂的条件:
临海;
海水盐度低;
技术先进;
淡水需求大。
河北唐山曹妃甸的海水淡化车间
直接用海水冲厕,将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
(3)海水养殖业
遇上暴雨时,海参池的排水系统来不及将雨水排出来,大量的淡水聚集在海水的上层,挡住了水底海参的呼吸通道,海参会因缺氧而死亡。
养海参的都知道,最怕下雨了
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
密度低
密度高
密 度 低
海中断崖
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东部沿海大陆架边缘作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300米深的海底,艇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造成潜艇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事故的主要推断之一是该艇在水下遭遇了海中断崖(海水跃层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状态),试分析船员丧生原因。
2.“海中断崖”有什么危害?
1.“海中断崖”是怎么产生的?
有时候,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
可导致潜艇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而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
三、海水的密度
1.密度概念
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与温度、盐度和压力有关。
ρ=
m
v
温度升高,海水体积变大,密度减小;
盐度升高,溶解物质增加,质量增加;
压力增大,压力对体积的压缩效应明显;
在大洋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盐度的变化。
思考:表层海水的密度可以直接进行测量,是否也可以将深层海水直接提升到海面来测量其密度?为什么?
2.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
●
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温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分布示意
温度,负相关;盐度,正相关
赤道附近:温度高,盐度低,表层密度小;
副热带海区:盐度高,温度下降辐度小,密度较大;
极地海区:盐度降低,温度下降,但温度影响大,出现最大密度;
在河流入海口,由于盐度低,因而密度较小,但河水携带的泥沙可使密度变大
3.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中低纬度海区:
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
往下(一般至1000m深),海水密度迅速增加;
再往下,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
高纬度海区:
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很小。
4.海水密度的影响
思考:远洋油轮不空载,是为什么?如何才能不空载?对海洋环境会带来
什么影响?
为保证航行安全;
去时装海水;
抵达时放掉海水,污染海洋环境。
(1)航运:在不同密度的海洋上航行,同一艘船的吃水深度不同,为确保安全,须考虑密度差异。
密度高,浮力大,吃水浅,船速快,但平衡性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袭击盟军,但没有被盟军发现,利用的就是密度流。
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机器,借助洋流而行,躲过盟军的声呐监听。
海水密度的迅速变化,对声波有折射作用。潜艇在此深度以下范围活动,不易被上部侦测到。
(2)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