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西方的文官制度,进而深刻认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
【知识解读】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聚焦:概述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发展过程,归纳其特点并分析其背景与影响?
西方文官制度
背景 历史原因: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国王挑选亲信为官。官员为国王和权贵服务 现实因素: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高效官员录用制度 政治发展: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选拔存在很多问题 乱象频发 营私舞弊 卖官鬻爵 私相授受[如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政党分肥制”导致营私舞弊,影响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 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国家管理职能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人们教育程度提高: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改革官员录用制度 直接因素: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刺激→英国财政部官员《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书面考试出现
过程 英国文官制度建立最早西方国家 18世纪初 除大臣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下院议员 19世纪初 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 1855年 建文官委员会开始实行考试制不受党派干涉度 1870年 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文官委员会独立决定文官基本录用条件 最终确立文官制度 政府官员分为两类 政务官:大臣 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 [随内阁共进退] 事务官:一般政府工作人员即文官 [不受党派影响 长期任职] 美国:1883年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文官制度 法德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官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文官特点 体系完整 选用职责晋升退休等各个方面 公开公平 符合法律规定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政治中立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 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职责明确政务官制定政策并负政治责任;文官忠实执行政策 进退有据没有严重过错 可任职到退休;根据工作成绩晋升或惩罚
影响 积极影响:规范事务官选用管理,实现政治和管理分离,利于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消极影响: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膨胀,增加财政负担;层层报批推诿争权影响工作效率
【教材问答】
教材P35“思考点”: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
提示:工业革命后,国家事务增多且日益复杂,国家亟须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以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
教材P35“学思之窗”:想一想:这份报告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用考试的办法,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为公共服务的人才,并设立奖励制度,论功晋升。
教材P36“史料阅读”:这段史料反映了美国文官的什么特点?
提示:政治中立,不受政党影响。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在美国最早提出实行文官制度的任克思在 1868 年的报告中有“中国之文官制度”一章。同年爱默生(美)在向中国外交使节演讲时也说中国社会上都非常尊重教育,走到我们的前面,这就是中国值得光荣的凭证。上述认识( )
A.体现中美之间的双向互鉴 B.皆以美国国情为考察视角
C.体现美国舆论的理性思考 D.旨在学习中国的选官制度
2.1883年美国《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录用,非因过失不得解雇。”19世纪末,法国建立全国统一的文官管理机构,德国设立帝国文官总署。这些举措( )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避免了党派间恶性竞争
C.规范了文官队伍的选用 D.缓解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19世纪,英国将官员区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包括各部大臣和政务次官,他们随内阁共进退;事务官包括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助理次官等,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这一举措( )
A.确保了英国官员的政治中立 B.提升了英国的国家治理能力
C.根除了英国社会的政治腐败 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成熟
4.近代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其中高级文官的初试科目为书法、拼写、算术、英文4门;复试科目为希腊语、德语……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数学等13门。此外,若考生要报考海军部、邮政总局、司法部等部门,还要另考专业性科目。这旨在( )
A.借鉴中国的科举制 B.推动社会教育发展 C.提高官员专业素质 D.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5.下表是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关键节点。下述改革反映的本质是( )
1855年 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颁布首个枢密院令,试行考试录用
1870年 再次颁布法令,确立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原则
1880年 推行文官分级管理制度,将文官按照职责、能力和职位高低划分为不同等级
A.贵族特权向专业治理的转变 B.君主立宪政体的法治完善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政党政治中的分权与制衡
提升题:
6.如图是19世纪的美国政治讽刺漫画《美好的家庭聚餐》,画面中美国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1869~1877年在任)手持一块蛋糕,被高喊“分我一片”(Let us have a piece)的人群团团围住,他只能无奈地大喊“静一静”(Let us have peace)。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时的美国( )
A.总统权力不受约束 B.文官人数急剧膨胀 C.国家管理职能扩展 D.政党分肥存在弊端
7.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的英国,“没有发生扫除十八世纪臃肿的官僚机构的革命,这种官僚机构——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挂名差事,是同不受欢迎的重商主义政策,甚至同政治上的腐败贪污连在一起的。”据此推知,当时的英国( )
A.传统的君权观念根深蒂固 B.议会失去对政府监督权
C.行政效率影响工业化进展 D.文官制度改革没有成效
8.1966年,英国政府任命以富尔顿为首的委员会,对文官的录用、培训和管理等问题展开调查。委员会提交报告。报告建议设立统一的文官官等、创设管理文官的文官事务部、成立实行专业化培训的文官学院等。这些做法( )
A.源于政府管理职能的扩张 B.推动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
C.旨在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D.提升了政务官专业技术能力
9.1855年,英国政府颁布《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文官的制度。这一改革被称为“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石”。此举旨在( )
A.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B.防止官员徇私舞弊 C.削弱贵族政治特权 D.实现政治中立原则
创新题:
10.纵观人类文明长河,制度嬗变轨迹镌刻着人类突破生存困境、构建秩序文明的集体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图
——摘编自臧雷振、潘晨雨《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备注:路径依赖表现为制度演进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影响,制度会维持初始路径并不断自我强化。
(1)根据框架图中模块1,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动力机制。如再增加模块3,请为其命名。
(2)根据框架图中模块2和所学知识,例举中华文明演进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相关史实,以“制度变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正确)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从政治上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曾与顽固派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论战,论战的中心就涉及了中学与西学的问题。梁氏分析了科举制长期存在,被统治阶级固守不放的原因。其认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均把“学而优则仕”作为追求的目标,而科举考试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只要努力读书,通过八股考试,就能够获致高位,飞黄腾达。而由科举制产生的整个官僚体制则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根基,根基断,则统治不保,所以统治者们将其看作是“守旧之命脉”。但若科举不变,则有亡国的危险,所以梁启超对于废八股,变科举的态度十分坚决。
——摘编自张薪《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革》
材料三 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学者开始大量地翻译和写作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方面的书籍,潜心研究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用的可行性。孟德斯鸠、狄德罗和卢梭等人相继都在他们的著作中一致赞扬中国的制度。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法国教育是以中国竞争的笔试为基础的,而以竞争考试实行文官制度的思想则来源于中国。不仅如此,在英国、西班牙等其它西方国家,学者们纷纷研究中国科举制的利弊,希望引入这一制度为本国的政府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孔杰《论科举制的西传历程》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材料二、三中近代中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请你结合材料二、三以及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立场,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阐明理由,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8(美国)。美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任克思关注中国文官制度,爱默生提及中国尊重教育,他们对中国这些方面的认识往往是从美国自身发展需求、社会状况等国情视角出发,思考中国这些制度和文化现象对美国的意义或可借鉴之处,B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了美国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借鉴,未体现中国对美国教育的借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广大群众的态度,无法得出美国舆论的理性思考,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学习中国的选官制度,只是肯定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规定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录用等,法国建立全国统一的文官管理机构,德国设立帝国文官总署,这些举措从选用方式(公开考试)和管理机构等方面规范了文官队伍的选用和管理,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文官的选用和管理相关制度,并没有直接提及这些举措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虽然规范的文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避免了党派间恶性竞争”说法过于绝对。这些关于文官的举措主要是针对文官的选用和管理,不能完全避免党派间的恶性竞争,且材料重点也不在此,排除B项;文官制度可能增加财政支出(如考试、培训成本),而且材料中并没有任何关于这些举措对国家财政负担影响的相关表述,属于无中生有,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深化期,政府职能扩大,对专业化行政的需求增强。政务官负责政策制定,事务官负责政策执行,提高行政效率。事务官不随内阁更迭而变动,确保国家治理的连续性。因此该制度改革适应了工业化时代的治理需求,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保持中立的是事务官,不是所有英国官员,排除A项;“根除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熟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文官制度的核心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职务,确保行政效率和国家治理能力,材料中英国考试科目涵盖基础能力、综合知识(如政治经济学、法学)和专业能力,这些直接服务于治理需求,涵盖专业素质和行政效能,有力于提升国家治理水平,D项正确;材料中考试科目的设计更多体现对官员能力的要求,而非强调借鉴他国制度,排除A项;文官考试可能会间接推动教育发展,但这不是制度的直接目的,制度的直接对象是选拔官员,而非教育体系,排除B项;提高官员专业素质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国家治理服务,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材料“确立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文官制度通过公开考试方式选拔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取代以前贵族靠特权垄断政治的情况,提升行政人员素质,推动国家治理的专业化、高效化,A项正确;君主立宪政体的核心特征是议会主权、国王统而不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是文官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之一,而不是本质,排除C项;文官制度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文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而不是为了实现分权与制衡。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
提升题:
6.【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1869~1877年在任)手持蛋糕被‘分我一片’的人群围住”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美国盛行“政党分肥制”,即获胜政党将公职分配给支持者,可知漫画讽刺的是政党分肥导致争权夺利、腐败丛生的乱象,D项正确;根据漫画中总统被众人围困的困境,其权力实际受到利益集团牵制,而非“不受约束”,排除A项;“文官人数膨胀”与政党分肥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国家管理职能扩展”反映政府角色扩大,但漫画主题聚焦利益争夺而非职能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臃肿的官僚机构”“不受欢迎的重商主义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臃肿的官僚机构存在挂名差事,与腐败等相连的问题,这种低效率的行政机构必然对英国工业化产生负面影响,C项正确;19世纪的英国已经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且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机构的问题而非君权观念,排除A项;君主立宪政体下,议会对政府有监督权,排除B项;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是在19世纪中期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出文官制度改革没有成效,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统一文官官阶、创设管理文官的事务部、成立文官学院等做法,从整体上优化文官体系。良好的文官队伍有助于提升行政效率,进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围绕文官的录用、培训和管理等方面举措,重点在于文官体系相关建设,并没有明显体现政府管理职能扩张,排除A项;材料核心论述的是文官相关问题,和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并无直接关联,不能从材料举措得出对国民教育体系完善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仅从设立文官学院进行专业化培训等内容,不能全面得出就提升了政务官专业技术能力,范围缩小且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目的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1855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因恩赐制和腐败问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工业革命后,社会对专业化、高效管理的需求迫切。《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文官,旨在以能力为标准取代贵族恩赐,提升文官素质,从而提高政府管理效能,A项正确;公开考试可以减少任人唯亲,但材料还提到了竞争,不仅是防止徇私舞弊,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政府的利益,即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排除B项;虽然削弱贵族特权是改革的客观结果,但直接目的是解决效率问题,排除C项;政治中立虽与文官制度相关,但前者是手段,后者是后续发展的原则,均非此时改革的核心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创新题:
10.【答案】(1)动力机制:
权力结构:“政党分肥制”下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换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观念: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行为者: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事务更加复杂,亟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模块3:制度变迁效应(启示或特征,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示例:论题: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维持初始路径并不断自我强化。
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皇帝总揽军政大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形成“皇权—官僚”二元结构。此制度以法家思想为内核,确立中央集权的“初始路径”。汉承秦制,虽设中朝削弱相权,但三公九卿框架未变,体现路径依赖下的制度强化。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相权分割为三,但皇权反而强化。宋朝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体现断裂均衡下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制度在调整中维持集权路径。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清朝设军机处,中枢决策权完全收归皇帝。雍正帝借军机处架空内阁,“跪受笔录”使官僚沦为执行工具,体现制度断裂与路径强化的共存。
综上,中国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始终围绕“皇权强化”这一初始路径,通过路径依赖、断裂均衡、制度断裂三种逻辑交互作用,实现制度的自我强化。这种变迁轨迹既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稳定性,又以渐进改革应对治理挑战,最终形成“超稳定”的帝制治理体系。
其他论题示例:
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呈现出“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
关键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推动现代中国外交制度彰显中国智慧
……
【难度】0.4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皇帝制度的建立、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分析:根据材料模块1“权力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英国政党分肥制弊端,可知英国“政党分肥制”导致政府职位随政党轮替频繁更换,行政效率低下,由此可得出权力结构:“政党分肥制”下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换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材料模块1“观念”并结合启蒙思想的传播,启蒙运动倡导平等、理性,民众要求公平参与政府工作,由此可得出观念: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根据材料模块1“行为者”并结合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张,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公共事务激增(如铁路管理、公共卫生),亟需专业官僚处理日常事务,由此可得出行为者: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事务更加复杂,亟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根据材料模块2“制度变迁逻辑”(强化、断裂均衡、断裂)的递进关系,制度变迁完成后需评估其影响,如文官制度对政府效能的提升、社会流动性的改变,由此可命名模块3为“制度变迁效应”,用于分析制度变革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果。
(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至近现代中国。示例:首先,结合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演变确定论题: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维持初始路径并不断自我强化。其次,按照题干要求对该论题进行阐述,根据材料“路径依赖表现为制度演进中产生的惯性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皇帝总揽军政大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形成“皇权—官僚”二元结构。此制度以法家思想为内核,确立中央集权的“初始路径”。史实例证:汉承秦制,虽设中朝削弱相权,但三公九卿框架未变,体现路径依赖下的制度强化。由此可知,秦制奠定了初始路径的形成与路径依赖的基础。根据材料“断裂均衡(演变模式)”并结合三省六部制演变,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相权分割为三,但皇权反而强化。史实例证:宋朝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体现断裂均衡下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制度在调整中维持集权路径。由此可知,隋唐至宋元时期是断裂均衡下的制度调适。根据材料“制度断裂(关键节点)”并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巅峰,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清朝设军机处,中枢决策权完全收归皇帝。史实例证:雍正帝借军机处架空内阁,“跪受笔录”使官僚沦为执行工具,体现制度断裂与路径强化的共存。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质变:制度断裂与路径强化的统一。最后进行总结归纳,中国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始终围绕“皇权强化”这一初始路径,通过路径依赖、断裂均衡、制度断裂三种逻辑交互作用,实现制度的自我强化。这种变迁轨迹既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稳定性,又以渐进改革应对治理挑战,最终形成“超稳定”的帝制治理体系。此外,还可围绕其他论题进行论述,如: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呈现出“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关键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推动现代中国外交制度彰显中国智慧等。
11.【答案】(1)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因素:传统官制的弊端,如腐败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经济因素: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事务需要政府管理。政治因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参与行政管理。思想文化:启蒙思想影响,如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为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外来文化:中国科举制的影响,特别是平等竞争机制。导火索:1854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聩无能导致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人民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促使文官制度的建立。
(2)观点:中国科举制为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提供借鉴。阐述:17~18世纪,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以建立廉洁高效政府。中国的科举制度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为西方改革选官制度提供了借鉴。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西方文官制度在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基础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反映了选官制度趋向公平、公开的发展趋势,也让选官制度朝着制度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难度】0.4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科举制
【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代西方。背景:历史因素:据材料“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选拔仍存在许多问题,出现了所谓的“政党分肥制”,如腐败泛滥等,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经济因素:据材料“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政府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和税收等传统事务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事务需要政府管理,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政治因素:据材料“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参与行政管理;思想文化:据所学可知,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为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外来文化:据所学可知,中国科举制通过考试选举人才为官,其公平性,特别是强调平等竞争,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导火索:据所学可知,1854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聩无能导致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人民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了不受党派干涉的文管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促使文官制度的建立。
(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中国。观点:据材料“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学者开始大量地翻译和写作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方面的书籍,潜心研究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用的可行性”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学者潜心研究科举制在西方国家运用的可行性,并最终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即中国科举制为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阐述:据材料“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学者开始大量地翻译和写作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方面的书籍,潜心研究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用的可行性”并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选拔仍存在许多问题,出现了所谓的“政党分肥制”,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政府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和税收等传统事务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事务需要政府管理,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以建立廉洁高效政府;据材料“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法国教育是以中国竞争的笔试为基础的,而以竞争考试实行文官制度的思想则来源于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官考试制度强调竞争考试,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说明科举制为西方改革选官制度提供了借鉴;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据材料“不仅如此,在英国、西班牙等其它西方国家,学者们纷纷研究中国科举制的利弊,希望引入这一制度为本国的政府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继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后,西方各国纷纷结合本国实际,在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本国文官制度,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总结,科举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反映了选官制度趋向公平、公开的发展趋势,也让选官制度朝着制度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