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9 07:4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管理制度演变,认识古代科举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聚焦:概述近现代中国文官制度发展过程,归纳其特点并分析其背景与影响?
主要制度 主要措施 时代背景
晚清 科举制 度改革 戊戌变法1898年 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 改试策论 晚清新政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折 停止科举 民族危机 政治改革 洋务运动 西学传播
学堂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晚清新政 1901年 学堂选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 [省府州县设大中小学堂和蒙养学堂 毕业者给予相应科举出身 授予相应官职] 1904年 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 [标志:《奏定学堂章程》颁布] [该章程统一学制;规定学堂毕业者给予相应科举出身 授予相应官职] 1904年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确立 [考试合格者给予相应科举出身 分配相应官职] 1905年 废科举;城乡遍设学堂 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新政官制改革取代六部体制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设农工商部 设巡警部 设学部[1905年管理教育选官] 1905年废科举制
民国 文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出台一系列选官方面的草案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和甄别是选拔官员两种主要形式] 考试: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女子除外 甄别:考查在职文官去留[利于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利于行政连续性和稳定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继承性 开放性和平等性] 考试:1929年《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1929年《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 甄别:一般在职人员采用 孙中山 五权宪法和文官考试 思想 建立考试院 完善文官机制 奠定近代文官制度基础
新中国 干部制度[公务员制度]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开始建立:1993年开始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正式形成: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的分类管理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的推动
【教材问答】
教材P39“史料阅读”:扼要指出袁世凯的主张。
提示:科举制为人所诟病,开设新式学堂势在必行;新式学堂能让海外留学生潜心研修所学,最大限度发挥其才干;设立学堂能够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材P41“史料阅读”: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从《考试法》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选拔应试人有何特点?此法有什么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
提示:⑴特点:对应试人的资格有明确的要求,如教育部承认的国内外院校的相关证书等。
⑵进步性: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⑶局限性: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杜绝。
教材P42“思考点”: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建设;促进了初级阶段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p42-2主要变化在于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党管干部等要求要进—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
p42-3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二是1929年颁布了《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了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选用制度初步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2018年,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p42-4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期,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表现在传统的科举选官被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取代。学堂出身的人不仅可以获得与科举出身相应的待遇,还可以享受优先进入仕途的待遇,这对读书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传统教育由于无法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接轨而遭到抛弃。学堂选官深刻地影响了读书人的命运,还表现在: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从学习内容看,虽然仍有传统的经学,但学生也开始接触新知识和新思想,新式学堂教育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学堂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工业、商业、财会、医学、法律、新闻、出版、艺术,以及政府、军队等各个社会领域的职业阶层,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从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直至明清,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儒学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从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开始,中国近代的教育内容就以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为主、注重融汇中西。这一变化( )
A.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B.导致传统儒学被民众抛弃
C.证明了科举考试形式的落后性 D.反映了国人崇洋媚外心态
2.钱穆说:“今天中国人论政制……心上终觉考试是中国土货,选举才是舶来新货,因此不免过分看轻了考试,过分看重了选举……尚未能深切发挥中山先生五权宪法中重视考试一权之内在精神”。该观点( )
A.主张以考试弥补选举之不足 B.弥合了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C.强调考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 D.激发了科举取士的新活力
3.国民政府考试院的首任院长戴季陶在考选制度创立之时,提出以“承中国固有制度之精神,采取各国特长,适应现代需要,以立良美完备之政制”作为建设民国考试制度的方针。这一方针( )
A.保证了选官制度的开放平等 B.反映了文官制度中体西用
C.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 D.体现了考试文化守本开新
4.下图为我国2009—2014年公务员考试录用人数统计图。这反映出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
A.实现了国家统一领导与分类管理相结合 B.推动干部廉政建设步入法制轨道
C.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D.保证了国家干部政治素质的提升
提升题:
5.1840年,考中榜眼走上仕途的冯桂芬感慨:“有官五品勿卑小。”1861年,冯桂芬又发出“三年一科,今科失而来科可得,一科复一科,转瞬而其人已老……意在败坏天下之人才”的感叹。其认识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八股取士的弊端 B.洋务运动的缺陷 C.官僚制度的腐朽 D.政治改良的必要
6.1917年4月,陈独秀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时谈到:现在“民国”虽挂上共和招牌,但文官考试却以纲常伦理为题,国会议员依然尊孔,学士文人照旧推崇古文。陈独秀强调的是( )
A.民国政党政治尝试的失败 B.文官考试缺乏监督机制
C.封建思想与民主政治冲突 D.军阀专制阻碍社会进步
7.抗战时期陈云曾担任党的组织部长,关于培养成熟的革命干部,他指出“他们绝不是毫无经验、空有理论之人,而是理论和经验兼而有之。因此,一个没有斗争经验的人,单靠读书学理论,甚至饱读马列经典著作,而不深入斗争实际,是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家的。“一切实际工作中的和群众斗争中的经验教训,是我们最好的学习的课本。”这说明他强调革命干部应该( )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B.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注重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D.既要深研理论又要深入实际
8.下图为民国三十五年的某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证书右半部内容为“李财生,年三(十)一岁,男性。江西省东乡县公民,应乙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转呈考试院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暨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施行细则第二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僚机构逐渐膨胀 B.选官制度趋于完善
C.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D.文官选拔较为规范
9.1880年,某地方官员向朝廷上奏称:“现地方事务繁杂,需才孔亟,然科举之士多不通实务,而新式学堂学生尚未成规模。恳请朝廷广开捐纳之门,以应急需。”该官员的建议( )
A.旨在缓解地方人才短缺 B.变革传统人才选拔体系
C.促进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D.推动学堂选官制的建立
创新题: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最重要的组织任务是将工农分子的新干部替换非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干部,要使党的指导干部中无产阶级及贫民的成分占最大多数。
——《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议决案》(1927年11月)
材料二 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
——毛泽东《党的干部政策》(1938年10月14日)
材料三 我们的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都要努力争取变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
——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1957年)
材料四 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我们要按照专业的要求组织整个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并且领导广大群众,按照专业的要求去学习和工作。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党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干部政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党的干部政策的认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9月,国共两党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内部成分复杂,使中国共产党思想的纯洁性受到挑战,有部分党员头脑中滋生了“革命功臣”观念,对党提出过分的要求,如特殊待遇等。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党的组织规模迅速壮大,某些地方党组织为了追求党员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一些人存在个人主义、官僚主义等消极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部分敌后抗日根据地都建立在农村,很多参加革命的农民群众意识落后,使得封建主义思想时刻侵蚀着党员队伍,这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为了净化党的思想,纯洁党的组织,必须加强廉政建设。
——摘编自杨晨、崔瑞兰《略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及其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对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着重从思想认识上防腐拒变是中国共产党人实施廉政建设的首要举措。完善廉政制度建设,依靠制度和法律来监督、制约权力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廉政建设工作的重心。查办贪污腐败案件是反腐倡廉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厉惩处违法违纪人员,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决不手软。
——摘编自李国俊《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特点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廉政建设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探索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廉政建设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认识。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科举制、科举制的废除、清政府选官制度改革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到近代的中国。由题干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教育以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而近代教育以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这适应了近代中国受西方殖民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新式教育推广后儒学虽被批判但并未被抛弃,“抛弃”说法绝对,排除B项;科举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这一形式并不落后,主要是考试内容和社会运行模式存在问题,排除C项;新的教育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应对现实变化,并非国人崇洋媚外,选项态度倾向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钱穆指出当下中国人对考试和选举存在认知偏差,过分看轻考试,过分看重选举,还未深刻发挥孙中山五权宪法中重视考试一权的内在精神,主张以考试弥补选举可能存在的不足,A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对考试和选举的看法以及对五权宪法中考试权的重视展开,并没有提及弥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涉及考试权和行政权分离的表述,钱穆强调的是对考试权的重视,排除C项;科举制在清末已经被废除,题干中也不是说要恢复科举取士,而是说要重视五权宪法中的考试权,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承中国固有制度之精神”体现了对本国考试文化传统的继承,“采取各国特长,适应现代需要”则表明吸收了其他国家考试制度的优点并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创新,整体体现了考试文化的本位创新,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考试制度创立的方针,即传承本国精神、借鉴他国特长等,并未提及该方针对选官制度开放平等性的保证作用,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国民政府考试制度的方针所表达的内涵不同,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出了建设民国考试制度的方针,并没有表明这一方针就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9 - 2014年(中国)。据题干“2009 - 2014年公务员考试录用人数统计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新的力量和活力,C项正确;题干仅展示公务员考试录用人数统计图,并未涉及国家统一领导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中公务员考试录用人数统计图没有关于干部廉政建设步入法制轨道方面的任何信息,二者并无关联,排除B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主要是一种选拔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途径,并不能绝对地保证国家干部政治素质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提升题:
5.【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清政府选官制度改革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至186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40年冯桂芬认为官职品级低无妨,说明他起初认可传统仕途发展,但1861年他批判科举制度,认为其败坏人才,这一变化可看到当时传统选拔人才道路需革新,也反映出政治改良的必要,D项正确;材料聚焦科举周期而非考试内容,八股取士特指以固定文体限制思想,与题干“三年一科”的时间问题无关,排除A项;冯桂芬批判的核心是科举制度,而非洋务运动的具体问题,排除B项;官僚制度腐朽多指贪污腐败或效率低下,而材料强调人才培养机制的结构性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北洋时期的文官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正向题、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191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传统思想。题目中提到的“纲常伦理”“尊孔”“推崇古文”均属于传统儒家思想(封建思想),而“民国”名义上是共和政体(民主政治)。陈独秀意在批判当时社会虽建立共和制度,但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与新制度的民主理念形成冲突,C项正确;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政党,而是讲考试内容、尊孔等,排除A项;陈独秀批评的是考试内容本身(纲常伦理),而不是监督机制的问题,排除B项;当时确实存在军阀,但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军阀的具体行为,而是集中在思想文化层面,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干部制度的发展、改革和完善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陈云提到成熟的革命干部不是毫无经验、空有理论之人,说明革命干部需要深入研究理论知识;同时强调不深入斗争实际不能成为真正的革命家,意味着要深入实际去积累经验。所以体现了革命干部既要深研理论又要深入实际的要求,D项正确;陈云强调了革命干部需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但选项表述不如“既要深研理论又要深入实际”全面准确,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突出注重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根据材料“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证书内容中的“经转呈考试院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等信息可知,当时的文官选拔注重被选拔者的资格及程序审查等,这说明文官选拔较为规范,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当时的文官选拔注重被选拔者的资格及程序审查等,这说明文官选拔较为规范,不能说明当时官僚机构的膨胀和选官制度的完善,排除AB两项;结合民国三十五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并未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科举制的废除
【详解】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80年(中国)。根据材料“现地方事务繁杂,需才孔亟”“科举之士多不通实务”“恳请朝廷广开捐纳之门”,可知该官员称地方事务繁杂、急需人才,而科举之士不通实务,新式学堂学生又未成规模,所以恳请朝廷开捐纳之门应急需,目的就是缓解地方人才短缺问题缺,A项正确;官员建议开捐纳之门,是在传统人才选拔体系(科举制)基础上补充人才,并非变革传统人才选拔体系,排除B项;官员建议重点是通过捐纳解决当下人才短缺,未提及促进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相关举措,排除C项;材料中官员建议未涉及学堂选官制相关内容,没有提到学堂选官的方式、规则等,排除D项,故选A项。
创新题:
10.【答案】(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为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将工农分子新干部替换非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干部;1938年,抗战时期,党需要团结一切力量抗战,以能否执行党的路线、联系群众等为干部标准,有利于凝聚力量;1957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干部精通技术业务,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专业人才,因此强调干部要有专业知识和能力。
(2)党的干部政策始终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形势不断调整;干部政策旨在选拔培养能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的人才,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体现了党对干部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注重德才兼备,对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难度】0.4
【知识点】干部制度的发展、改革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据材料“《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议决案》(1927年11月)”并结合所学国民革命失败后的相关史实可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为加强党的阶级基础,用工农分子新干部替换非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干部;据材料“毛泽东《党的干部政策》(1938年10月14日)”并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可得,1938年,抗战时期,党需要团结一切力量抗战,以能否执行党的路线、联系群众等为干部标准,有利于凝聚力量;据材料“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1957年)”并结合所学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相关史实可得,1957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干部精通技术业务,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据材料“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可得,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专业人才,因此强调干部要有专业知识和能力。
(2)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认识:根据材料一“《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议决案》(1927年11月)”、材料二“毛泽东《党的干部政策》(1938年10月14日)”、材料三“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1957年)”、材料四“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等信息可从“不同时期干部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可知,党的干部政策始终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形势不断调整;根据材料一“党的最重要的组织任务是将工农分子的新干部替换非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干部”、材料二“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等信息可从“实施干部政策的目的和任务”看,干部政策旨在选拔培养能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的人才,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据材料一“要使党的指导干部中无产阶级及贫民的成分占最大多数”、材料四“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等信息可从“党的建设角度”看,干部政策的发展体现了党对干部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注重德才兼备,对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11.【答案】(1)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分复杂影响党的思想纯洁性;部分党员有“革命功臣”观念并提过分要求;党组织规模壮大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农村根据地封建思想滋生腐败。意义:净化党的思想和组织,为抗战胜利提供组织保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改善党群关系。
(2)特点:加强思想教育防腐拒变;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心;严厉查办腐败案件,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惩领导干部违纪行为。
(3)认识:党历来重视廉政建设,是党的先进性体现;需思想、制度、惩处结合;对党的建设、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意义重大。
【难度】0.4
【知识点】边区政府的制度探索、干部制度的发展、改革和完善
【详解】(1)本题是背景、影响题。时空是:1937年后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1937年9月,国共两党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内部成分复杂,使中国共产党思想的纯洁性受到挑战”,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分复杂影响党的思想纯洁性;根据材料“有部分党员头脑中滋生了‘革命功臣’观念,对党提出过分的要求,如特殊待遇等”,可知部分党员有“革命功臣”观念并提过分要求;根据材料“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党的组织规模迅速壮大,某些地方党组织为了追求党员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可知党组织规模壮大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部分敌后抗日根据地都建立在农村,很多参加革命的农民群众意识落后,使得封建主义思想时刻侵蚀着党员队伍,这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可知农村根据地封建思想滋生腐败。意义:根据材料“为了净化党的思想,纯洁党的组织,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可知净化党的思想和组织,为抗战胜利提供组织保障;根据材料“1937年9月,国共两党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材料“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党的组织规模迅速壮大,某些地方党组织为了追求党员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一些人存在个人主义、官僚主义等消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善党群关系。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1949年后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加强对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着重从思想认识上防腐拒变是中国共产党人实施廉政建设的首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思想教育防腐拒变;根据材料“善廉政制度建设,依靠制度和法律来监督、制约权力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廉政建设工作的重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心;根据材料“查办贪污腐败案件是反腐倡廉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厉查办腐败案件,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惩领导干部违纪行为。
(3)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认识:根据材料“为了净化党的思想,纯洁党的组织,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历来重视廉政建设,是党的先进性体现;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加强对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着重从思想认识上防腐拒变是中国共产党人实施廉政建设的首要举措。完善廉政制度建设,依靠制度和法律来监督、制约权力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廉政建设工作的重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需思想、制度、惩处结合;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厉惩处违法违纪人员,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决不手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党的建设、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