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有理数 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2 有理数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数的知识出发,通过回顾、归纳、分类等活动,引入有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借助多样化的例题和针对性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有理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数学抽象
-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数字实例中抽象出有理数的概念。
逻辑推理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数字的分类和比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运算
-使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进行简单的运算。
直观想象
-借助数轴等直观工具,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有理数的分布。
数据分析
-学会运用有理数的概念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
-能正确区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教学难点
-对有理数分类标准的理解和运用。
-认识负数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新课导入】
某天毛毛看报纸,见到下面一段内容:冬季的一天,某地的最高气温为5 ℃,最低气温达到-9 ℃,平均气温是0 ℃,而同一天北京的气温为-2 ℃~6 ℃,这里出现了哪些数?我们到目前为止学过了哪些数?你能试着将它们进行分类吗?今天我们要把大家学过的数进行分类命名。
【新课讲解】
数轴的三要素
数轴的三要素指的是正方向、原点、单位长度,且必须是一条直线。
正数与负数
概念:正数就是带有正号"+"的数(正号可以省略不写),是大于零的数;而负数是带有负号“-”的数(负数前的“-”号不能省略),是小于零的数。
数轴上的表示:正数就是位于原点右侧的点,负数就是位于原点左侧的点。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非负数与非正数:非负数,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不是负数的数,因此应该为正数与0;同理,非正数应该是负数与0.
有理数的分类
注意;(1)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小数也是分数的一部分;
0既不是正有理数也不是负有理数;
正整数与0的集合形成自然数。
数轴与有理数
有理数与数轴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
从数轴看有理数的大小:在同一数轴上,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若两数表示同一点,则两数相等。
数轴上的最值记忆点
最小的自然数为0;最大的负整数为-1;最小的正整数为1;最大的非正数为0.没有最大的负数与最小的正数。
【课堂小结】
有理数按正、负数,应怎样分类?
有理数按整数、分数,应怎样分类?
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题1.2第1、2题。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有理数的概念?
【板书设计】
课题:1.2.1 有理数的概念
一、有理数的概念 二、有理数的分类 教师板演区 学生展示区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对有理数的概念理解较好,但在分类时容易出现混淆。今后应加强分类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例如,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参与分类,如使用电子白板进行互动,让学生在不考虑正负的前提下,自行发现合适的分类方法及依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如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将有理数的分类比喻为家族分家,帮助学生明确每个数的从属关系和特殊性,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