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3 15:2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二节 土壤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对土壤类型、肥力、质地等特征的影响
综合思维
能够从 多角度,分析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结构、质量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能理解“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形成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
能结合当地土壤特征,为农业生产或生态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重点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形成因素
主要土壤类型及区域特征
学习重难点
红壤的改良措施
黑土的保护措施
难点
课程导入
你身边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支撑植物生长、调节水循环、维持生物多样性
土壤
土壤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空气、水和热量等方面的能力。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组成、土壤的性质
土壤成分
土壤的成分比较复杂,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气组成。
矿物质直接或间接来自岩石风化物,是土壤的“骨骼”。
有机质包括动物和植物的残体,以及其经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质。
(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水分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固体颗粒之间的孔隙中,两者的比例并不固定,常会随着外界气温、湿度、降水等条件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土壤孔隙也是细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和蚯蚓、线虫类等土壤动物的生存空间。
土壤性质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明显的特征
土壤颜色通常与土壤的矿物质成分、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等密切相关
东北黑土地
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壤因富含腐殖质而呈暗黑色
红壤
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土壤因含有较多的氧化铁而呈红色
土壤颜色
土壤性质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也称土壤颗粒组成,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及其组合比例,也就是土壤的粗细、砂黏状况。
一般来说,根据土壤质地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砂土
壤土
黏土
土壤性质
土壤质地
土壤性质
土壤质地
砂土 壤土 黏土
质地
蓄水性
通气性
透水性
保肥性
疏松
砂土黏土之间
致密、厚重








砂土黏土之间
砂土黏土之间
砂土黏土之间
砂土黏土之间
成土因素
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类活动
成土因素
土壤的形成始于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物,这些风化物经过极其缓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慢慢发育形成土壤。影响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因素包括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等,它们共同控制着土壤的发育和土壤性质。
母质
地形
气候
生物
时间
成土因素
母质
母质通常把与土壤有直接联系的岩石风化物或堆积物称为母质。
母质会影响土壤的化学成分、质地和形成速度等。
时间


成土因素
生物(最活跃)
土壤中生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不仅对土壤性质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影响到土壤肥力和自净能力。
土壤微生物分解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向土壤释放有机物。
植物的根系和土壤动物可以疏松土壤,帮助水分和空气渗透到更深的土层中。
成土因素
气候(最活跃)
气候水分和热量条件决定母质的分解速度,影响土壤的形成速度、厚度和化学性质等。
高温多雨地区 寒冷干旱地区
风化速度
土壤厚度
酸碱性




呈酸性
呈碱性
成土因素
地形
地形通过影响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和发育产生间接影响。
随着海拔的增加,植被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
阳坡比阴坡接收的太阳辐射多,土壤温度较高;
坡度越陡,地表侵蚀越严重。
成土因素
时间
土壤形成和发育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会对土壤的特征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积极影响:培育肥沃土壤;改良土壤
消极影响:土壤退化
知识补充:水稻土
在我国的水稻耕作区,由于人类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反复施肥、灌溉与排水,形成了独特的水稻土。
种植土壤的土壤刨面
知识补充:土壤的改良方法
红壤的改良方法:
增施熟石灰,中和土壤酸性;
掺入沙土,优化土壤结构,增强透气性、排水性;
种植耐酸作物;
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
土壤剖面
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是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
理想状态下,土壤剖面有五个土壤层: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土壤剖面
有机质层(O层)
由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组成,位于土壤表面,通常简称为O层
有机质层主要出现在森林地区的土壤上部,在荒漠地区一般不存在或不明显
土壤剖面
腐殖质层(A层)
由与矿物质充分混合的腐殖化有机质组成,是腐殖质聚集层,称为A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草原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达5—10%以上,厚度达50—100厘米。森林土壤厚度一般小于5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者在5%以上。
土壤剖面
腐殖质层
为什么草原土壤比森林土壤更肥沃?
动植物残体的数量:草原主要由草本植物构成,其根系相对较短且易于死亡,因此植物残体和根系能够更好地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质。
微生物活跃度:草原微生物活跃性弱,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土壤有机质积累得多。
淋溶作用:相比草原,森林降水更多、淋溶作用强,有机质流失多。
土壤剖面
淋溶层(E层)
淋溶层(简称E层)的可溶性物质会随水下渗进入更下层,土层内的细颗粒物质和矿物质等向下淋失,土色较浅或成灰白色,质地较粗,肥力较低
土壤剖面
淀积层(B层)
上面土层淋失的物质在该层沉淀和集聚,因而该层通常黏土和矿物质含量高。
在坡度较大的山地丘陵地区,土壤物质流失较快,一般缺少淀积层。
土壤剖面
母质层(C层)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很少或几乎不含有机质,通常由破碎的基岩组成。
母质层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 母质层中的某些性质,如机械性质、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总结与练习
知识总结、课堂练习




知识总结
课堂练习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有机质的多少有关,也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质损失有关。下表为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土壤深度(cm) 土壤有机碳含量(g/kg)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1.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随土壤深度的增加( )
A.先增后减 B.总体递增
C.保持稳定 D.总体减少
2.影响高草植被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量 D.成土母质
D
C
课堂练习
1.答案:D
解析:读表可知,高草植被条件下土壤深度为0~10cm、10~20cm、20~4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4.80g/kg、11.93g/kg、8.25g/kg,低草植被条件下土壤深度为0~10cm、10~20cm、20~4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0.35g/kg、8.23g/kg、6.44g/kg。由此可知,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随深度增加总体减少。
2.答案:C
解析:表中信息表明,在同一土壤深度,高草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的。材料信息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有机质的多少有关,也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质损失有关。与低草植被相比,高草植被植株高,生物量大,补充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有机质多,因此高草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的,因此生物量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表中的两种植被均位于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气候、地形、成土母质相似,故这些条件不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课堂练习
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a、b、c所代表的土壤分别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D.红壤、黑土、水稻土
4.下列关于a、b、c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土壤可通过掺砂、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b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是因为降水条件好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D
A
课堂练习
3.答案:D
解析:a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我国北方的黑土;c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
4.答案:A
解析:改良红壤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砂、石灰中和等措施,A项正确。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其有机质含量高,是因该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B、C两项错误。水稻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土壤水分含量高,适宜水稻生长,但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D项错误。
课堂练习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下列成土因素中,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
6.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D.矿物养分流失快
B
B
课堂练习
5.答案:B
解析: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即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项正确。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三项排除。
6.答案:B
解析: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项错误。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项正确。陡坡和缓坡的温度差异不大,C项错误。陡坡的矿物养分流失快,缓坡的矿物养分流失慢,D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