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6张PPT)
第三章 第一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一课时
高二年级地理组
新课导入——古诗词谚语中的天气知识
1.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8.云过山头湿,雨过山头明。
思考 这些古诗词谚语中蕴含了哪些天气方面的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
认识天气系统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差异,理解区域天气现象的独特性和形成原因。
2.综合思维
综合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对天气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天气现象,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学会阅读和分析简易天气图。
4.人地协调观
理解天气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局部天气可能产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1)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形成、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形成、气流运动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3)阅读和分析简易天气图,判断天气系统和天气变化趋势。
(1)综合分析锋面气旋的形成和天气特点。
(2)理解不同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01
重难点导航
02
重点
难点
目录
01
常见天气系统
02
天气图
03
利用天气图分析常见天气现象
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台风、寒潮、高温、暴雪等天气现象,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天气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
常见天气系统
01
气团和锋
引起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有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等。
常见天气系统
什么是气团?气团的空间范围有多大?
气团指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
空间范围:单个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百万平方千米,垂直高度达10千米
气团可以分成几类?
根据气团的温度特征,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根据气团的湿度特征,可分为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性气团。
气团
气团
冷气团和暖气团是根据气团温度与所经下垫面的温度对比来定义的。
冷气团: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移动;形成于纬度较高的地区,使到达地区变冷
暖气团: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移动;形成于纬度较低的地区,使到达地区增暖
20℃
18℃
冷
12℃
15℃
暖
气团
一个气团属于海洋性气团还是大陆性气团取决于这个气团形成的位置。
海洋性气团形成于大洋上,空气比较湿润;
大陆性气团形成于大陆上,空气比较干燥。
锋
第一: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锋。锋同气团一样,也是一个占有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
范围:一个锋的锋面可以有几十至几百千米宽,几千米高,甚至可以到达对流层的上部。
类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锋包括锋面和锋线。冷暖气团在空间的交界面叫作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锋线。
冷锋
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称为冷锋。
因为冷气团的密度大,暖气团的密度小,所以冷暖气团相遇时,冷气团就会插到暖气团的下方,暖气团被迫抬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冷却,如果暖气团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就会形成降水天气;如果水汽含量较少,便形成多云天气。
冷锋
如果冷锋的移动速度很快,就会导致剧烈的天气变化,例如雷雨天气。冷锋过境后,因为移入了冷而干的空气,于是天空会变得晴朗,气温也会有所降低。
冷锋
冷锋在我国的活动范围很广。
冷锋在我国四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常见的冷锋活动有寒潮、春季沙尘暴、夏季暴雨等。
锋面 过境前 过境时 境后
冷锋
冷锋过境
气温较高
气压较低
天气晴朗
大风、降温
多云、降水
气温降低
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冷锋过境
①概念 ________主动向________方向移动的锋
②气流状况
③前进速度
④锋面符号
⑤锋前锋后
⑥雨区范围 及降水位置 雨区范围______,
在_________
冷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徐徐爬升
较慢
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
宽
锋前
暖锋
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称为暖锋。
因为暖气团的空气密度较小,所以暖气团就会爬升到冷气团的上方,导致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或产生降雨。因为暖锋比冷锋移动速度要慢,因此暖锋过境时,可能会连续几天下雨或有雾。暖锋过境后,天气变得温暖、湿润。
暖锋
我国春秋季在东北、江淮流域和渤海等地区可出现暖锋。
暖锋过境
锋面 过境前 过境时 境后
冷锋
气温较低
气压较高
天气晴朗
连续性降水
或者雾
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
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
①概念 ________主动向________方向移动的锋
②气流状况
③前进速度
④锋面符号
⑤锋前锋后
⑥雨区范围 及降水位置 雨区范围______,
在_________
冷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徐徐爬升
较慢
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
宽
锋前
看符号
看冷暖气团运动方向
知识拓展——冷暖锋的差异及判断
看锋面坡度
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知识拓展——冷暖锋的差异及判断
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知识拓展——冷暖锋的差异及判断
看天气特征
①经历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过程的是_________;天气变化相对剧烈、明显。
②经历阴雨、升温等天气过程的是__________;天气变化比较温和。
冷锋
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形成及符号
气团位置 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 降水区位置 冷锋锋后 暖锋锋前
降水特点 小范围、短时强降水 大范围、持续性降水,强度小
天气 特征 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阴天、大风、降温、雨雪 持续性阴雨天气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我国典型的 锋面天气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冬季寒潮 华南地区,春暖天晴
春寒雨起
解释典型现象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冷暖锋比较
冷
暖
冷
暖
移动缓慢的锋或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称为准静止锋。
准静止锋在一个地方徘徊不前或时进时退,云雨区比暖锋更为宽广,且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常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准静止锋
我国江南清明前后细雨绵绵的天气与初夏时的梅雨天气都与准静止锋有关。
准静止锋
冷锋移动受阻而停滞可转变为准静止锋,如昆明准静止锋和南岭准静止锋等。
准静止锋
①概念 冷、暖气团__________,或遇__________,
移动缓慢或很少移动的锋
③图示 天气图 锋面符号 雨区
④天气 过境前后:都由______气团控制,天气_________
过境时: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______________的天气
类型 准静止锋
势均力敌
地形阻挡
单一
晴朗
阴雨连绵
⑤实例 华南准静止锋——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准静止锋——江淮夏初“梅雨”
昆明准静止锋——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江淮准静止锋
时间:6~7月
现象:江淮地区的“梅雨”
成因:冷暖气团实力相当
交锋对峙
昆明准静止锋
时间:冬季
现象:贵阳天无三日晴
成因:南下冷空气在贵阳与昆明之间
停留,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
天山准静止锋
时间:冬春季
现象:天山北坡微雪或
大雾天气
成因:冷空气进入准噶尔
盆地后受天山阻挡
华南准静止锋
时间:冬春
现象:清明时节雨纷纷
成因:冷空气南下受南岭阻挡
知识拓展——我国常见四大准静止锋
知识拓展
1.锋面经过的地区,一定会有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
是否有降水取决于是否有上升气流,以及锋面上方暖气团的湿度和水汽含量。
暖气团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
如:我国冬季寒潮过境时的大风降温天气
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
2.某地经历锋面过境时,天气变化规律
晴朗(单一气团)
天气变化
晴朗(单一气团)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阅读——昆明准静止锋
冬季,冷空气侵袭南下,形成冷锋。冷锋行进至云责高原地区时,由于受一系列山脉的层层阻挡,冷空气就渐渐地静滞下来,由冷锋转变为准静止锋,即昆明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多出现于冬季,其出现日数约占全年的1/2。锋区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黑西北一东南走向。由于冷空气的势力不同,锋面位置会有所改变。
阅读——昆明准静止锋
由于昆明准静止锋的存在,导致锋面两侧有着截然不同的气侯特征。处于锋面西南侧的云南大部分地区,由于地势较高,阻挡了冬季冷空气的入侵,受单一暖气流控制,碧空万里,阳光灿烂。例如,昆明1月平均气温7.6℃,冬无严寒,而因地势较高,夏季凉爽,因此四季如春,有“春城”的美誉;四川凉山州东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因位于冷空气一侧,风向偏北,气温低;责阳1月平均气温4.8℃,阴雨连绵,每月≥0.1毫米降水日数均在10天以上,有“天无三日晴”之谚。
课堂小练
当海陆风环流中的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过程中,遇到陆地上气团形成的锋面,被称为海风锋。2023年7月9日,山东半岛东部出现两条行的海风锋。下图示意该日15:30山东半岛东部大气运动和甲、乙海风锋分布形势。完成下面小题。
1.判断图中两个锋面的性质,正确的是( )
A.甲为冷锋,乙为暖锋
B.甲为暖锋,乙为冷锋
C.都是冷锋
D.都是暖锋
2.该日16:00时两个锋面相遇,此时该区域的天气现象是( )
A.出现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B.云雨消散天气晴朗
C.大风降温出现强沙尘暴
D.气压降低闷热潮湿
C
A
解析
1.答案:C
解析: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洋上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大。当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遇到陆地上气团时,由于海洋气团温度比陆地气团温度低,相当于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所以形成的锋面都是冷锋。故图中甲、乙两个锋面都是冷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答案:A
解析:当两个冷锋在16:00相遇时,会使得空气强烈抬升。大量的水汽在抬升过程中迅速冷却凝结,容易形成雷暴等强对流天气,A正确;云雨消散天气晴朗一般是锋面过境后,天气转晴的表现,而不是两个冷锋相遇时的天气现象,B错误;山东半岛东部气候相对湿润,沙尘物质相对较少,且7月植被覆盖率较高,一般不会出现强沙尘暴,C错误;两个冷锋相遇,空气强烈抬升,会出现降水等天气,一般不会是仅仅气压降低闷热潮湿的状态,D错误,故选A。
地理学家发现,西天山地区不同于东亚季风区,几乎没有暖云(温度高于0℃,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的云体)降水,其拥有独特的气候背景。下图示意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三个阶段依次代表的是( )
A.冷锋入侵—冷锋过境—冷锋控制
B.冷锋入侵—冷锋控制—冷锋过境
C.冷锋控制—冷锋过境—冷锋入侵
D.冷锋控制—冷锋入侵—冷锋过境
4.阶段3时,西天山( )
A.大风降温,降雨逐渐减少
B.温度明显升高,降雨增多
C.暖空气抬升,形成云雨层
D.暖空气逐渐被冷空气取代
5.相对于东亚季风区,西天山地区缺乏暖云降水的原因是( )
A.海洋气流途经 B.缺乏暖湿气流
C.季风气流干扰 D.山区海拔过高
B
D
B
解析
3.答案:B
解析:读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示意图可知,阶段1近地面水汽含量高,出现缓慢降温,为冷锋入侵;阶段2快速降温,水汽不断减少,形成降雪,此时受冷锋控制;阶段3为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朗,温度趋于平缓,水汽迅速减少。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阶段3属于冷锋过境之后,暖空气逐渐被冷空气取代,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温度趋于平缓,略有上升,水汽迅速减少,说明降温、降水过程已基本结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定义可知,暖云(温度高于0℃,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的云体),西天山地区,深居内陆,受夏季风(暖湿气流)影响小,缺乏暖湿气流,B正确,AC错误;山区海拔高与受暖云降水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下表为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平均气温(℃) 2 -1 -2 -4
气压(百帕) 1004 1004 1006 1008
天气状况 晴转多云 阴转小雨夹雪 小雪转阴到多云 多云转晴
6.此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7.该天气系统可能造成(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华北地区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A
B
解析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从表中看,该地18—21日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出现雨雪天气,为冷锋过境。A为冷锋,B为暖锋,C为气旋,D为反气旋,所以A正确。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是受准静止锋的影响,故A错误;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是受热带气旋的影响,故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副高(反气旋)控制下出现的天气,故D错误;华北地区春季的沙尘暴天气可能为冷锋过境造成的,故选B。
第三章 第一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二课时
常见天气系统
02
气旋和反气旋
中心气压比四周低,形成空气由四周向中心流动的大气涡旋,称为气旋,又称为低气压(低压)。
气旋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气旋的气流按逆时针方向辐合上升,南半球气旋则相反。
气旋
气流方向:北逆南顺
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产生降雨。所以当某地受到气旋控制时,云量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
气旋
阅读——热带气旋
世界热带气旋的发源地主要分布在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北半球为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五个海域;南半球为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三个海域。热带气旋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有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
阅读——热带气旋
2006年中国气象局划分的热带气旋等级为:
1.热带低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6~7级,风速每秒10.8~17.1米;
2.热带风暴,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8~9级,风速每秽17.2~24.4米;
3.强热带风暴,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10~11级,风速每秒24.5~32.6米;
4.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12~13级,风速每秒32.7~41.4米;
5.强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14~15级,风速每秒41.5~50.9米;
6.超强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16级,风速每秒大于51.0米。
当一个地区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时,气流自地区中心向四周辐散,形成反气旋。这种天气系统又称高气压(高压)。
反气旋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反气旋的气流下沉辐散方向为顺时针,南半球反气旋则相反。
反气旋
气流方向:北顺南逆
在空气下沉过程中,由于温度升高,其中的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当某地受反气旋控制时,通常会出现晴朗、干燥的天气。
反气旋
阅读——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被称为锋面气旋,一般活动于中纬度地区。锋面气旋天气比较复杂。气旋区内若有冷暖锋,则气旋前方为宽广的暖锋和连续性降水,气旋后方为较狭窄的冷锋和阵性降水。它是温带地区产生大范围云、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从产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经历的时间一般为两天。
知识拓展——锋面气旋
北
低
1025
1000
975
气流方向
雨带
图例
冷气团
暖气团
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
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
左侧锋面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移动,由冷空气推动暖空气移动
右侧锋面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移动,由暖空气推动冷空气移动
a.气旋中心多阴雨天气
b.右侧暖锋控制,锋前出现宽阔暖锋云系,伴随连续性降水天气
c.左侧冷锋控制,锋后出现狭窄冷锋云系,以及降水天气
低气压
高气压
上升
下沉
阴雨
晴朗
天气系统 气 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水平气流状况 北半球
南半球
中心气流状况
天气状况
逆时针辐合
顺时针辐合
逆时针辐散
顺时针辐散
1000.0
1002.5
1005.5
1000.0
1002.5
1005.5
北半球
气旋和反气旋
知识拓展——手势法判断气旋与反气旋
1.看等压线
知识拓展——气旋和反气旋的判断
2.看风向
知识拓展——气旋和反气旋的判断
3.根据气压的变化判读
在等压线分布图上
从高压伸展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好比地形上的山脊
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好比地形上的山谷
知识拓展——等压线高压脊与低压槽
高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
低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
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中的山脊);
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类似于地形中的山谷)。
鞍:两个高压脊之间和两个低压槽之间的部分
知识拓展——判读气压场类型
天气图
02
定义
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
分类
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
天气图
天气图
气象工作人员根据天气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主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分布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气图是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
天气图
地面天气图用于分析某地区某时的地面天气系统和大气状况。根据气压值绘制等压线,分析出高、低气压系统的分布;根据温度、天气分布,分析并确定各类锋的位置。地面天气图综合表示了某一时刻地面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给出了雷暴、降水、雾、大风和冰雹等天气所在的位置及其影响的范围。
天气图
天气图中的红色数字代表气温,黑色曲线为等压线。等压线是在地图上将某一时间内海平面气压值相等的地点连接起来的平滑曲线。同一条等压线上不同地点的气压值是相等的。等压线反映了气压分布情况,通过等压线图可判断出高低压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完成天气分析。
活动——认识天气图的由来
天气的变化,对于航空、航海、军事、国防、农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利用天气图可以正确分析和预报天气及其变化。
1853年,俄国和土耳其爆发战争。随后,英国和法国作为土耳其的盟国,联合对俄国宣战。1854年11月14日,英法联合舰队在黑海上会合,准备攻打塞瓦斯托波尔时,海面上忽然掀起狂风巨浪,本来占绝对优势的英法舰船因无法抵抗泰风巨浪的袭击,蒙受了巨大损失。
活动——认识天气图的由来
当时的法国皇帝命令天文学家勒威耶调查这场风暴的起因。勒威耶给欧洲各国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致信,请他们提供1854年11月12日到16日黑海风暴袭击前后5天的当地气象状况观测记录,之后他收到了200多封关于气象资料的回信。在欧洲图上,他把气压相同的地方用铅笔线连接起来,风向用箭头表示。再将5天的图综合起来分析,勒威耶得出结论:黑海在11月14日发生了风暴,13日这个风暴就已经在黑海上形成。可见,若能预先掌握黑海周围国家的天气状况,并根据这些状况绘出天气图,就能在风暴来临之前停航避雨,躲过危险。
勒威耶找到黑海风暴成因之后,建议每天绘制天气图,从而做出天气预报。法国皇帝采纳了勒威耶的建议,在巴黎成立了国家气象局,负责绘制天气图。从1856年开始,巴黎气象局每天按时发布天气图。
活动——认识天气图的由来
归纳勒威耶用绘制天气图来预测天气的步骤,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步骤:第一步,收集气压等气象要素;第二步,把气压值相同的地方用线连接起来,形成等压线;第三步,画风向,分析天气变化。
启示:天气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点不同;同一种天气系统不同部位天气特点不同;人们可以根据天气系统的变化进行天气预报。
利用天气图分析
常见天气现象
03
天气图的判读
从天气图中,我们能够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判断出不同的天气系统,以及天气系统中的气流状况,并由此判断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状况。
天气图的判读
根据上图等压线的分布状况,发现北太平洋上形成了高气压中心.并且向西延伸,控制了我国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难以凝结,天气晴朗。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且云层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因此,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在高气压的控制下,形成了高温天气。如下图所示。
天气图的判读
通常,高气压控制区域多为晴朗干燥的天气。由于高压控制区域,空气下沉,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多干燥、晴朗天气。
晴朗天气
天气图的判读
2018年8月3日上午10时30分,台风“云雀”在上海登陆。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状况,可以发现我国东海附近地区为低气压中心,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因此,在我国的华东地区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降雨天气。由于该地的低压系统在近地面的等压线分布密集,水平气压差异较大,因而风力也较大。杭州湾、长江口等部分地区的风力为8-9级,阵风可达10-12级。
天气图的判读
一般而言,低压控制的区域多为阴雨天气。此外,等压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气压梯度力较大,风速较大;等压线分布稀疏的地区,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
阴雨天气
案例研究——梅雨
梅雨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且区域性特点明显。我国梅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的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市。一般年份,梅雨期持续20多天。但每年的入梅时间和出梅时间不相同,所以梅雨期的长短也不相同。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梅雨发生在1954年,长达62天,部分地区降雨量高达811毫米。
作业题
1.根据给出的材料和图片.找出能表示导致水龙卷的天气系统示意图。
2014年10月20日,青海湖海心山北侧出现“龙吸水”的壮观场景。气象专家指出,这是一种局部强对流天气现象—水龙卷。
作业题
2.读“亚洲局部地区近地面天气形势”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图中天气系统类型的名称。
(2)说出图中所示季节.并给出理由。
(3)推测昆明的天气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解释。
作业题
2.读“亚洲局部地区近地面天气形势”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图中天气系统类型的名称。
低压(气旋)
(2)说出图中所示季节.并给出理由。
夏季。图中显示我国南方地区(如南海等区域)气温较高(部分地区气温达 27℃等 ),且结合亚洲局部近地面天气形势,此时陆地升温快,气压相对较低,海洋气压相对较高,符合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气压分布及气温特征
(3)推测昆明的天气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解释。
昆明天气晴朗,气温较高 。昆明位于高压(从等压线分布,昆明周边等压线数值较高,受高压系统影响 )控制区域。高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下沉过程中空气增温,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多晴朗天气,因此昆明呈现晴朗、气温较高的天气状况 。
作业题
3.读“2015年7月20日15时东亚局部地区近地面天气形势”图.根据风的定义比较两地的风力大小。
甲地等压线更密集,所以甲地风力大于乙地 。
课堂小结
气旋
反气旋
天气系统
锋面气旋
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天气图、天气现象
气团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下图为2021年(某季节)某日亚洲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图,该季节沙尘暴天气多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N两地中,最易出现沙尘暴的区域及季节分别是( )
A.M地、冬季 B.N地、秋季
C.M地、春季 D.N地、夏季
2.未来几日,N地( )
A.气温持续上升
B.气压持续下降
C.始终保持天晴
D.可能产生降水
C
D
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等压线分布特征等信息,可知,M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M地位于高压脊,受高压脊影响,垂直方向上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天气为主,地面干燥,易于扬沙;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为亚洲局部地区,该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易于扬沙;春季回温,地下的冻土解冻,土壤松散,易于扬沙,风力较大,将地表的松散物质吹起,形成沙尘暴天气;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2.答案:D
解析:据图所知,现在N地位于冷锋过境前,该地被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C错误:未来几日N地将经历从冷锋过境时、过境后,从气压、气温、云雨、风等气象要素入手考虑,冷锋过境时,该地受锋面系统影响,气温降低,出现阴云,风力加大,并可能有雨雪天气或者沙尘天气,D正确;冷锋过境之后,该地被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朗,AB错误。故选D。
下图为2018年6月20日14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甲地此时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阴雨天气
B.风沙弥漫
C.烈日炎炎
D.风雪交加
4.此时,乙地气流的运动特征是( )
A.冷暖气流交汇
B.向西南运动
C.向东北运动
D.辐合上升
A
B
解析
3.答案:A
解析:结合图中的等压线数值分布,可知甲地受低压天气系统控制,且又地处锋面气旋的前方;据锋面气旋中东冷西暖可知甲地此时受暖锋控制,应为阴雨天气。故A正确;从图中甲地附近等压线密集,可知甲地风力大,加上阴雨,不会风沙弥漫,烈日炎炎,所以B、C错误;D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如果忽视题干“6月22日”这个时间信息,就会误选D,但此时为夏季,不可能降雪,D错误,故选A。
4.答案:B
解析:读图,结合图中等压线数值变化可知,乙地地处反气旋控制之下。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特征可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方面描述;比如反气旋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垂直方向盛行下沉气流。该地为北半球的反气旋,用右手定律,大拇指指向下,由中心向四周顺时针辐散,所以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题意;根据近地面偏向规律,乙地吹东北风;乙地地处高压脊上,水平气流呈辐散状,故不能出现冷暖气流交汇情况,所以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常见的天气系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④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流状况看,它属于( )
A.北半球,反气旋
B.北半球,气旋
C.南半球,反气旋
D.南半球,气旋
6.2016年7月2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迎来“伏旱”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多地开启高温“烧烤”模式,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启“烧烤”模式的天气系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B
解析
5.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④天气系统是低压系统,气流由四周指向中心,而且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明显向左偏转,应位于南半球,所以是南半球的气旋,D正确;北半球反气旋是低压系统,而不是高压系统,对应②,A错误;北半球气旋对应①,B错误;南半球反气旋对应③,C错误。故选D。
6.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①是气旋,中心气流上升,降水较多,不会出现“烧烤”模式,A错误;②是北半球的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控制下的天气炎热干燥,给长江流域带来“伏旱”,B正确;③是南半球的反气旋,不会影响长江流域,C错误;④是气旋,中心气流上升,降水较多,不会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烧烤”模式,D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