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课件)(共8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课件)(共8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3 15:5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7张PPT)
第三章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每年7月,随着旱季的来临,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浩浩荡荡地从非洲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去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它们会跟随雨季的进程,从北向南行进;6月来临,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进入旱季,而此时北部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却是雨季,东面印度洋的季风和暴雨带来的充足水源,让这里成了水草丰美的地方。为了寻找草场,角马群每天行进40多千米,跨越马拉河,朝着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每年的7月至10月间,角马群迁徙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
新课导入
思考 :角马群为什么迁徙 角马群迁徙与气压带、风带有什么关系
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到人类在利用和适应气候过程中应遵循自然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认识气压带、风带在不同区域对气候影响的差异,理解区域气候特征的独特性和形成原因。
区域认知
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形成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思维
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特点,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通过实地观察或查阅资料,了解本地气候特征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
核心素养目标
大气环流
01
大气环流
概念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性质等因素
影响因素
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地表接受太阳辐射最多的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大气受热膨胀上升。
而寒冷的两极附近因接受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大气收缩冷却下沉。
大气环流
因此,在赤道地区的高空形成高压,两极地区形成低压。
气压梯度力由赤道指向两极,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在近地面,赤道地区形成低压,两极地区形成高压,气压梯度力由两极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向赤道。
大气环流
如果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那么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就会形成单一的闭合环流。
三圈环流
然而,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也不例外。
因此大气环流不是简单的单圈闭合环流,而是在南、北半球各形成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
南半球大气环流的模式与北半球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气流向右偏,南半球气流向左偏。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02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分布:赤道附近
成因:强烈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地表,暖空气稳定上升,使得近地表层的大气形成一个低压区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分布:
南北纬30°附近
影响因素:
地转偏向力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成因:从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分别向南北方向流动。到达南北纬30°附近时,气流的方向与纬线已行,空气不再继续向南北方向流动,导致空气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堆积,并下沉,使近地面形成高压区。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分布:两极地区
成因: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集聚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区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成因:来自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的气流辐合上升,并在高空外流,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一个相对的低气压带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七个气压带的分布和成因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60°
30°

30°
60°
90°
90°
风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以赤道低压带为中心、南北对称、高低相间排列的七个气压带,高低气压带之间又形成了六个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60°
30°

30°
60°
90°
90°
低纬信风带
吹向赤道的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称东北信风
在南半球形成东南风,称东南信风
这两个风带统称为低纬信风带
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副极地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使得地表风分别从副热带吹向赤道和高纬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60°
30°

30°
60°
90°
90°
中纬西风带
在北半球为西南风
在南半球为西北风
这两个风带统称为中纬西风带。
从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的风,因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为偏西方向的风,即西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60°
30°

30°
60°
90°
90°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压的下沉气流在低空向低纬度地区运行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为偏东风,称为极地东风带。
六个风带的分布和风向
风带 分布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 60°~90° 东北风 东南风
中纬西风带 30°~60° 西南风 西北风
低纬信风带 0°~30° 东北风 东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成因: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
结果:风带和气压带也呈季节性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号法识记风带的分布
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
方法技巧
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若③④间的风向为西南风,则图示的环流为( )
A.北半球低纬环流
B.南半球中纬环流
C.北半球中纬环流
D.南半球高纬环流
C
解析:地球上的六个风带中,北半球中纬度的中纬西风带为西南风向,所以,图示为北半球中纬环流。
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2.若③地为南半球极地高压中心,则③④间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A
解析:南半球,从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风为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南风。
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3.①②③④处的气压比较( )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D
解析:首先,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其次,④地大气上升,形成低压,即④地气压低于③地,同时,在④地的高空形成高压,即①地气压高于②地所以,气压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为③④①②。考点:热力环流。三圈环流。
图a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b为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a中所示大气环流形势( )
A.甲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B.乙日时,d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
C.高空大气受冷下沉形成b气压带
D.c气压带7月断裂为块状
B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季节移动。读图可知,甲日时,气压带、风带位置靠北,应为北半球的夏季,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A错误;d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乙日时,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靠南,应为北半球的冬季,亚欧大陆上气温较低,形成西伯利亚高压,因此会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B正确;结合纬度位置可知,b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而不是受冷下沉,C错误;℃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洋面物理性质比较均一,气压带?月不会断裂成块状而是呈带状分布,D错误。
图a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b为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a、b两气压带之间风带的盛行风一般( )
A.性质干燥
B.风向偏南
C.与④气候形成相关
D.位置限于赤道以北
A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图a可知,a为赤道低气压带,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a、b之间的风带应为信风带,一般性质较为干燥,A正确;北半球的信风为东北风,B错误;④气候最冷月均温大于15℃,各月降水较均匀,在150~200mm,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一般情况下其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有关,与东北信风无关,C错误;北半球的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以越过赤道形成西北季风,D错误。
THANK YOU
第三章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课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01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大气环流的前提假设是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
地球表面不均匀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影响因素
实际的大气环流要复杂得多
实际情况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
北半球的气压带却被分割成几个大范围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海陆性质差异导致的结果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夏季陆地比海洋受热升温快,气温比海洋上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区
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却降温快,气温又比海洋上低得多,形成冷高压区
海陆性质差异的表现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因而气压带较完整
海陆性质差异的表现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北半球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因而气压带相对破碎
海陆性质差异的表现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这种热力成因形成的强大气压系统使得气压带被分割为块状,形成若干个气压活动中心。
海陆性质差异的表现
季风环流
北半球海陆上的气压活动中心随季节而变化,使得一年中盛行风向也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从而形成季风环流。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由于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之间的气压差异非常大,因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
冬季,强大的蒙古高压与阿留申低压、赤道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这就是冬季风
冬季风
干冷
东亚1月季风示意
季风环流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从东南方向吹到亚洲东南部,这就是夏季风。
夏季风
东亚7月季风示意
暖湿
暖湿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其他原因
南亚夏季盛行的西南风,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的
口诀法:“陆高切低,陆低切高”。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巧记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
方法技巧
图示法






1月切断
7月切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海洋
陆地
气压带
气压中心
巧记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
方法技巧
海平面气压分布( 2016年11月9日6时)
低压中心
高压中心
判断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方法
看等压线的闭合情况
方法技巧
根据季节判断:陆地夏季低压,冬季高压;海洋相反。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判断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方法
方法技巧
根据风向判断
判断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方法
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
方法技巧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02
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因太阳辐射强,空气对流运动强烈
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
当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集中
热带草原气候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
当受信风带控制时,干旱少雨,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
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地区
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
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小,气温适中,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气环流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案例研究——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我国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副热带高压,一般是指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位于北半球西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它常年存在。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高,范围几乎占北半球的1/5~1/4,所以它与我国的天气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西部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容易形成雷雨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会带来丰沛的降水。
案例研究——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而其南侧的东风带则是热带降水系统活跃的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与我国主要雨带的变化息息相关。根据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大致可以确定主雨带的位置
案例研究——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①春末(约4—5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
②夏初(约6—7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到北纬20°~25°,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
⑤7月下旬至8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④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案例研究——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不仅影响雨带,也和高温密切相关。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海上伸向大陆时,由于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除局部地区会有短时间的雷阵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少雨,炎热无风。当它长久盘踞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干旱现象。2016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大范围高温天气,就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有密切关系。
作业题
1.读“郑和下西洋航行路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通过了哪些海区 这些海区冬季、夏季各吹什么季风
(2)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季风.你认为何时出发比较合适 何时返航比较合适
(3)查阅资料.列表整理出郑和七次航行的出发和返航时间.印证一下你的推测。
作业题
(1)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通过了哪些海区 这些海区冬季、夏季各吹什么季风
经过海区:郑和下西洋船队通过的海区有东海、南海、印度洋(包括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等 )。
季风情况:这些海区冬季吹东北季风,夏季吹西南季风,这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形成的季风环流 。
作业题
(2)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季风.你认为何时出发比较合适 何时返航比较合适
出发时间:冬季出发合适。因为冬季东亚、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船队可以借助东北季风,顺风顺水地南下西航 。
返航时间:夏季返航合适。夏季东亚、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船队能够借助西南季风,顺风顺水地返回中国 。
作业题
(3)查阅资料.列表整理出郑和七次航行的出发和返航时间.印证一下你的推测。
次数 出发时间 返航时间
第一次 1405 年冬 1407 年秋
第二次 1407 年冬 1409 年夏
第三次 1409 年冬 1411 年夏
第四次 1413 年冬 1415 年夏
第五次 1417 年冬 1419 年夏
第六次 1421 年冬 1422 年夏
第七次 1431 年冬 1433 年夏
从时间看,出发多在冬季,返航多在夏季,和之前根据季风推测的出发、返航时机相契合,借助季风利于航行 。
作业题
2.利用地球仪等工具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简要说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低纬环流: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向高纬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到纬度 30° 附近上空时,气流堆积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空气向赤道低气压带流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信风与赤道上升气流构成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一部分空气向高纬流动,北半球形成西南风,南半球形成西北风。在纬度 60° 附近,与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相遇,暖湿空气沿冷空气爬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向低纬流动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另一部分向高纬流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从而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
作业题
3.根据给出的材料和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大气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上热量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而大气通过运动缩小了各地的热量盖异。大气运动同时也伴随着水分输送,影响着各地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着地理环境的特征。
(1)分析气压带、风带与大气降水之间的关系。
(2)大气环流是如何影响全球水热分布的
作业题
(1)分析气压带、风带与大气降水之间的关系。
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气流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冷却凝结,易形成丰富降水 。如赤道地区多对流雨,终年降水充沛。
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空气增温,难以凝结,降水稀少 。像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受其控制,多沙漠气候,降水少。
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爬升,冷却凝结,降水较多 。如北半球中高纬度某些地区,会因它出现一定降水。
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寒冷干燥,降水极少 。极地地区常年受其影响,降水匮乏。
作业题
(1)分析气压带、风带与大气降水之间的关系。
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信风带:信风从高纬(或副热带 )吹向低纬,空气升温,不易降水;但如果信风来自海洋,且遇到地形抬升,也可能形成降水 。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加上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西风带:西风从低纬(或海洋 )吹向高纬,空气冷却,容易凝结,带来降水 。像欧洲西部,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且均匀。
极地东风带:从极地吹向低纬,空气寒冷干燥,一般降水少 。但当它与暖湿气流相遇,也可能产生降水。
作业题
(2)大气环流是如何影响全球水热分布的
对热量分布的影响:
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传输。低纬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通过大气环流(如信风、西风等 ),将热量向高纬输送 。例如,低纬的暖湿气流随信风、西风等向中高纬运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纬地区的寒冷,使全球热量分布趋于相对均衡 。
对水分分布的影响:
大气环流带动水汽输送。如海洋上的水汽随盛行风(如西风带将大西洋水汽输送到欧洲,信风将海洋水汽输送到大陆东岸等 )向陆地、向不同纬度输送 。在气流上升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带(如西风带、夏季风等 )影响区域,降水较多,为这些地区提供丰富水源;而在气流下沉的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和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少 。这样通过水汽的输送和降水的分配,影响全球水分分布,塑造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 。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亚湾海域。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没有关联的是( )
A.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B.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C.西南季风与海岸平行
D.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
C
解析:布埃亚位于喀麦隆火山的南侧,夏季湿润的西南季风在此登陆带来充足的地形雨;沿岸暖流可以带来更多的降水;西南季风与海岸线垂直,这样才能增强陆地对水汽的抬升作用;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多对流雨。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亚湾海域。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R、Q两地( )
A.1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B.1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
C.7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
D.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D
解析: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R地受东北信风带影响,盛行东北风,东北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Q地盛行西北风;7月Q地受东南信风带影响,盛行东南风,东南风越过赤道向右偏,R地盛行西南风。
读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乙风带是( )
A.东北信风带
B.极地东风带
C.盛行西风带
D.东南信风带
C
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乙地的风为西北风,分布在30°S-60s,所以是盛行西风带,C正确。东北信风带在北半球,该图表示南半球,A错误。极地东风带在南半球分布在60S附近,故B错误。东南信风带在南半球5°S-25°S附近,D错误。故选C。
读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常年受甲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B.全年高温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温和湿润
B
解析:甲气压是高压带,在30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常年受甲气压带控制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少雨,B正确。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是地中海气候,A排除。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温带季风气候,C排除。全年温和湿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D排除。故选B。
读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季节,石家庄地区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解析:甲气压是高压带,在30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常年受甲气压带控制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少雨,B正确。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是地中海气候,A排除。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温带季风气候,C排除。全年温和湿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D排除。故选B。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A,B两地的气压性质是( )
A.A是高压,B是低压
B.A是低压,B是高压
C.A、B都是高压
D.A、B都是低压
A
解析:本题考查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读材料可知,此时为1月,北半球的冬季,此时亚欧大陆形成的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所以在大陆上形成的是高压,海洋上形成的是低压,A正确,B、C、D错误。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所示季节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及该地季风的成因分别是( )
A.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西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西北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D.西南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B
解析:本题考查季风的成因。因海陆热力差异,1月份亚欧大陆上比同纬度海洋冷而形成高气压中心,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太平洋形成低气压中心,风由大陆吹向海洋,C点位于北半球,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北风,B正确,A、C、D错误。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