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茂名市茂部分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广东省茂名市茂部分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09 08: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广东省茂名市茂部分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2分。
1.材料的应用贯穿人类文明。下列物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彩漆鸳鸯形盒中的木料
B. 四羊方尊中的青铜
C. C919飞机外壳中的铝锂合金
D. 宇航服中的合成纤维
2.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基础的科学家是(  )
A. 张青莲 B. 徐寿 C. 闵恩泽 D. 拉瓦锡
3.安全实验是完成实验探究的前提。在完成镁条燃烧实验中,不相关的安全标志是(  )
A. B. C. D.
4.2025年全国两会再次强调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性。下列行为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 降碳: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 减污:废旧电池回收利用
C. 扩绿:大力推行植树造林 D. 增长:多施化肥增产粮食
5.“微粒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观念,下列符号表示两个原子的是(  )
A. 2S B. 2O2 C. Mg2+ D. Na2O
6.岭南文化独具特色,如广东镬耳屋、粤菜、广彩陶瓷、端午扒龙舟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具有高耸的山墙隔离带,因此镬耳屋具有防火功能
B. 广东白灼虾鲜嫩可口,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
C. 将黏土烧制成广彩陶瓷,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D. 龙舟制作薪火相传,所涂红色颜料成分是氧化铜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兴趣小组为制作木片画,先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再用毛笔蘸取稀硫酸在木片上绘画,晾干、烘烤,可制得精美的木片画。
7.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操作,不合理的是(  )
A.倾倒接近40mL的水 B.滴管滴加水至40mL
C.读取水的体积 D.稀释浓硫酸
A. A B. B C. C D. D
8.下列关于制作木片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出热量 B. 烘烤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C. 实验后用铁桶回收废酸避免浪费 D. 用熟石灰处理废酸,发生中和反应
9.学好化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健康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钠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 B. 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C. 人体缺钙会导致贫血 D. 可用碳酸氢钠做烘焙糕点的发酵粉
10.如图所示的是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B. 硫、氧均属于非金属元素
C. 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g D. 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
11.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是磷酸铁锂(LiFePO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7个原子构成 B. 锂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 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 D. 由两种金属元素和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12.甲烷裂解是制备碳纳米管的重要步骤,反应前后微观粒子种类变化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反应中甲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 生成物均为单质 D. 生成乙和丙的质量比为6:1
13.在劳动中感悟化学知识。下列劳动项目涉及的化学知识,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过氧化氢溶液自制简易供氧机 过氧化氢中含有氧气
B 用铅笔芯作简易电池电极 铅笔芯中石墨具有导电性
C 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一氧化碳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D 用氖灯验电笔检查家庭线路 氖气通电会发光
A. A B. B C. C D. D
14.CuSO4常用于泳池水消毒,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8:25
B. 40℃时,50g水能溶解40gCuSO4
C. a点溶液升温到60℃仍为饱和溶液
D. b点溶液降温至40℃,定能析出17.2g晶体
15.设计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1实验中试管用气球密封,可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B. 图1实验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C. 图2实验,对比装置①、②说明铁锈蚀要与水接触
D. 图2实验,对比装置②、③说明铁锈蚀要与氧气接触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6.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部分金属的冶炼历程如图1。
(1)目前,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量最大的金属是 ______。
(2)铁用于制铁锅,说明它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 ______性。
(3)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 ______。
(4)我国古代冶炼铜的一种方法如图2,水排转动带动风箱向冶铜炉中鼓风,最后将冶炼出的液态铜浇铸成铜器。
①风箱向冶铜炉中鼓风的目的是 ______。
②冶铜炉中木炭的主要作用:Ⅰ.燃烧提供热量;Ⅱ.生成CO,木炭与CO2高温下生成CO的反应属于 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③孔雀石CuCO3Cu(OH)2是一种常用的铜矿石,其受热分解后生成一种黑色氧化物,该氧化物与CO反应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17.高盐废水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符合绿色低碳理念,乙烯(C2H4)废碱液来自乙烯裂解气的碱洗过程,含有NaOH、Na2CO3、Na2S等无机物以及高浓度的有机物,经湿式空气氧化(WAO)工艺后,乙烯废碱液的脱盐工艺流程、盐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1、图2所示。
(1)甲烷和乙烯的组成元素相同,二者所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CH4______C2H4(填“<”“=”或“>”);向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足量的乙烯废碱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2)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能够使乙烯废碱液中的Na2S氧化为硫酸钠的常见物质是 ______(填名称),该反应是 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加入BaCl2溶液,______(填“容易”“很难”)分离乙烯废碱液中的碳酸钠和硫酸钠,理由是 ______。
(4)蒸发浓缩结晶,很难分离乙烯废碱液中碳酸钠和硫酸钠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5)“中和脱碳”需要将废碱液从pH=12调至pH=3,其中脱碳时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6)最后得到的副产物硫酸钠,物质分类角度看属于 ______(选填“酸”“碱”或“盐”)。
三、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8.氩氦刀是一种低温冷冻微创治疗肿瘤的设备。治疗时,利用氩气降温和氦气升温来消除肿瘤。氩氦刀致冷和致热的原理:高压气体经针尖突然释放,进入较大空间时,随着压强突然降低,气体使局部温度迅速降低或升高。当氩气在针尖内急速释放时,可在十几秒内冷冻病变组织,使其温度降至-120~165℃;当氦气在针尖内急速释放时,将使病变组织快速升温解冻,从而消除肿瘤。降温和升温的速度,以及冷冻区域的大小与形状都可以进行精确设定和控制,而且氩氦刀没有化疗和放疗带来的副作用。
依据上文,回答问题。
(1)氦气的化学式为 ______。氦气还可用于制探空气球,利用了其 ______的物理性质。
(2)氦和氩是不同的稀有气体元素,其本质区别是 ______不同。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原因是 ______。
(3)氩氦刀治疗肿瘤的原理是利用氩气和氦气的特性,通过改变气体的 ______来实现对病变组织的快速降温和升温。
(4)聚酰亚胺C22H10O5N2薄膜是很好的绝热材料,聚酰亚胺属于 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该材料应用在氩氦刀的 ______部分(填“刀尖”或“刀杆”)。
(5)氩氦刀治疗肿瘤的优点之一是 ______。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9.某校兴趣小组同学计划完成如图的“黄金雨”实验项目,查阅资料后设计并完成如图实验。
【制作步骤】步骤一:在盛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3%的Pb(NO3)2(硝酸铅)溶液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KI(碘化钾)固体,充分搅拌,两者恰好反应生成微溶的PbI2(碘化铅)沉淀。
步骤二:将上述混合物加热,趁热过滤。滤液慢慢冷却,观察到PbI2在饱和溶液中逐渐析出,现象酷似“水中黄金雨”。
根据以上制作步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PbI2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实验中形成PbI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KI+Pb(NO3)2=PbI2↓+2X,则X的化学式是______。
(2)步骤一中,用硝酸铅粉末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3.3%的硝酸铅溶液,需要硝酸铅的质量为______g;需要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含砝码和镊子)、纸片、烧杯、胶头滴管、量筒、药匙和______。若量取水体积时仰视量筒读数,则可能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偏大”或“偏小”)。
(3)步骤二过滤前,需将圆形滤纸折叠,正确的折叠顺序是a→b→______(选“c”或“d”)。
步骤二过滤后,若操作正确,则将使用过的滤纸展开,阴影部分表示滤渣,下列图案中最可能的是______。
(4)为了有较好的实验效果,实验中不选用饱和的Pb(NO3)2溶液,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5)下列图像中最符合碘化铅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0.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种植甘蔗的项目式活动。
(1)初步了解甘蔗
i.《齐民要术》云:“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为饴饧,名之曰‘糖’”(见图1),其中将甘蔗汁压榨出,煎煮成糖稀的过程是 ______(填“蒸发结晶”或“冷却结晶”)。
ii.图2的甘蔗出现了倒伏情况,可适当施用 ______(填“氮”“磷”或“钾”)肥。
(2)为甘蔗择良田
任务一:测定土壤的酸碱性
【查阅资料】最适宜种植甘蔗的土壤酸碱度为5.5~7.5。
【实地探究】同学们用pH计分别测定了学校周围甲、乙、丙三处农田的酸碱度,记录如表:
农田 甲 乙 丙
测得的pH 6.5 4.7 7.8
【数据分析】同学们认为最适合种植甘蔗的农田是 ______。
任务二: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查阅资料】硫酸铵溶液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
【走访调查】经调查,乙农田曾施用了氮肥硫酸铵。丙农田曾施用了钾肥草木灰。
【设计实验】确认乙、丙土壤中含有的物质成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Ⅰ:取乙土壤样品,加蒸馏水搅拌后过滤,取滤液滴加 ______ 溶液和稀硝酸 有 ______ 生成 乙土壤中含有
实验Ⅱ:取丙土壤样品,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丙土壤中含有 ______ (填离子符号)
【分析讨论】
(3)写出实验Ⅱ中加稀盐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学以致用】
(4)若要在乙农田种植甘蔗,同学们可采用 ______(多选,填字母)方法,调整土壤的酸碱性。
a.加熟石灰 b.加食盐水
c.加草木灰 d.将乙、丙土壤混合至适宜的酸碱度
21.全球首个液态阳光项目由中国的李灿院士团队提出,该项目通过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甲醇(CH3OH)等产品,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转化和利用甲醇流程如图1所示。[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1)甲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2)该技术转化甲醇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①该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______(填一种)。
②若一辆轿车到某地要消耗汽油8升,一升汽油燃烧约产生2.5kg的CO2,若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CO2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可得到甲醇的质量为 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在一定条件下,甲醇的产率变化如图2所示,为提高甲醇的产率,最佳反应条件为 ______。
(4)现有一定质量的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150kgCO、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经测定混合气体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6%,则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______kg。
1.【答案】
【解析】解:A、木料属于天然材料,故A错误;
B、青铜是铜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B错误;
C、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C错误;
D、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已有的材料的类别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加强对常见材料的类别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
【解析】解:A、张青莲测定了铟、铱、铕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不符合题意;
B、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等并创造出铝、钾、钠等化学元素汉语名称,是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不符合题意;
C、闵恩泽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
D、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关注化学学科成就、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答案】
【解析】解:A、该图示为禁止烟火标志,镁燃烧需要点燃,该实验中与禁止烟火不相关,故A符合题意;
B、该图示为换气标志,镁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需要换气,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示为护目镜,镁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可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实验时需佩戴防护眼镜,该实验中与护目镜标志相关,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图示为洗手标志,实验后要洗手,保证清洁卫生,该实验中与洗手标志相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
【解析】解: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以起到降碳保护环境的作用,故A正确;
B、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可以起到减污保护环境的作用,故B正确;
C、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可以起到扩绿保护环境的作用,故C正确;
D、多施化肥增产粮食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故D错误;
故选:D。
根据已有的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加强对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
【解析】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S中的“2”表示硫原子的个数为2,故A正确;
B、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O2中的“2”表示氧分子的个数为2,故B错误;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Mg2+表示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C错误;
D、Na2O中的2表示在1个Na2O分子中含有2个钠原子,故D错误;
故选:A。
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需要学生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6.【答案】
【解析】解:A、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镬耳状的建筑防火和通风性能良好,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故选项说法正确。
B、白灼虾是粤菜中的一道传统名菜,将原汁原味的鲜虾直接放进清水里煮,保持其鲜、甜、嫩的原味,然后将虾剥壳蘸酱汁而食,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烧制广彩陶瓷的主要原料黏土中含有多种物质,烧制前后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龙舟表面所涂的红色颜料是氧化铁,氧化铁为红棕色的,而氧化铜为黑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颜色,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和食物来源、灭火的原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
【解析】解:A、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试剂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紧挨量筒口,故选项实验操作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选项实验操作正确。
C、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散失;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故选项实验操作正确。
故选:C。
A、根据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试剂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常见化学仪器的用途、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解:A、浓硫酸稀释时,释放大量的热,故选项A说法正确;
B、烘烤时,稀硫酸水分蒸发变浓硫酸,浓硫酸使木片炭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B说法正确;
C、铁桶中的铁会与稀硫酸反应,腐蚀铁桶且污染废酸,不能用铁桶回收,故选项C说法错误;
D、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H)2,属于碱,与废酸(如含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来分析;
B、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C、根据酸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中和反应的概念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
【解析】解:A、钠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选项说法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选项说法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老年人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青少年及幼儿缺钙易患佝偻病,人体缺铁会导致贫血,选项说法错误,故C符合题意;
D、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因此可用碳酸氢钠做烘焙糕点的发酵粉,选项说法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
【解析】解:A.由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的核外有8个电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故错误;
B.硫、氧分别带“石”、“气”字旁,均属于非金属元素,故正确;
C.由元素周期表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错误;
D.由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故错误。
故选:B。
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
B.根据元素的分类来分析;
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D.根据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
【解析】解:A、磷酸铁锂是由锂离子、亚铁离子、磷酸根离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磷酸铁锂中锂元素、铁元素、磷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56×1):(31×1):(16×4)=7:56:31:64,所以磷酸铁锂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B错误;
C、磷酸铁锂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1):(16×4)=7:8,故C错误;
D、磷酸铁锂由锂、铁、磷、氧四种元素组成,锂、铁均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磷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氧的偏旁为“气”,属于非金属元素,故磷酸铁锂由两种金属元素和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磷酸铁锂是由锂离子、亚铁离子、磷酸根离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B、根据磷酸铁锂中锂元素、铁元素、磷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C、根据元素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进行分析;
D、根据磷酸铁锂由锂、铁、磷、氧四种元素组成,锂、铁均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磷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氧的偏旁为“气”,属于非金属元素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
【解析】解:由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烷裂解生成了碳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CH4C+2H2。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A说法错误;
B、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反应中反应中甲和丙的分子个数比即甲烷分子和氢分子的个数比为1:2,故B说法错误;
C、由物质的组成可知,生成物C、H2都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为单质,故C说法正确;
D、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生成乙和丙的质量比即碳和氢气的质量比为12:(2×2)=3:1,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根据变化的示意图写出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反应的特点、物质的组成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答案】
【解析】解:A.过氧化氢溶液可以分解生成氧气,但过氧化氢本身并不含有氧气分子,故A错误;
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可以用作电极,故B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以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因此可以用于冶炼金属,故C正确;
D.氖气通电会发出特定颜色的光,因此可以用作验电笔中的指示气体,故D正确;
故选:A。
A.根据过氧化氢的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铅笔芯的成分及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D.根据氖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知识在劳动项目中的应用。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4.【答案】
【解析】解:A、a点的溶解度时32g,所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32g:100g=8:25,故A正确;
B、40℃时,硫酸铜的溶解度时44.6g,所以50g水只能溶解22.3gCuSO4,故B错误;
C、a点溶液升温到60℃,溶解度增大,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b点溶液降温至40℃,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
【解析】解: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图1实验中试管用气球密封,可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图1实验,试管中的白磷、红磷均能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2实验,试管①中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试管②中铁钉只能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均没有生锈,不能说明铁锈蚀要与水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试管②中铁钉只能与水接触,试管③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一段时间后,试管②中的铁钉不生锈,试管③中的铁钉生锈,说明铁锈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大,设计实验时要掌握其原理和区别,明确对比实验的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
【解析】(1)目前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量最大的金属是铁(Fe)。
(2)铁制铁锅利用铁的延展性和导热性,导热性可将热量传递用于烹饪。
(3)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4)①鼓风可提供充足的氧气,让木炭等燃料充分燃烧。
②木炭与CO2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O,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孔雀石[CuCO3Cu(OH)2]受热分解生成的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CuO),CO在加热条件下还原CuO生成Cu和CO2,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1)铁或Fe;
(2)导热;
(3)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4)①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旺;
②吸热;
③。
(1)根据金属的利用来分析;
(2)根据铁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3)根据铝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4)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做法、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性质与用途、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等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
【解析】(1)甲烷(CH4)中氢元素质量分数为×100%=25%,乙烯(C2H4)中氢元素质量分数为×100%≈14.3%,所以二者所含氢元素质量分数CH4>C2H4,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遇中性物质不变色,乙烯废碱液含NaOH、Na2CO3等碱性物质,向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足量的乙烯废碱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为蓝色;
(2)氧气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能够使乙烯废碱液中的Na2S氧化为硫酸钠的常见物质是氧气,Na2S与O2反应生成Na2SO4,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
(3)加入BaCl2溶液,发生反应BaCl2+Na2CO3=BaCO3↓+2NaCl、BaCl2+Na2SO4=BaSO4↓+2NaCl,都产生沉淀,则加入BaCl2溶液,很难
分离乙烯废碱液中的碳酸钠和硫酸钠,理由是Na2CO3和Na2SO4都能与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
(4)由图2可知,0~60℃内,碳酸钠与硫酸钠溶解度趋势具有一致性或结晶温度区间基本重叠,蒸发浓缩时同时结晶,难分离;
(5)脱碳是除去Na2CO3,可加酸,得到的副产品是硫酸钠,说明加入的酸是稀硫酸,稀硫酸与Na2CO3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Na2CO3=Na2SO4+H2O+CO2↑,从而实现脱碳;
(6)硫酸钠(Na2SO4)由金属阳离子(Na+)和酸根阴离子()构成,属于盐。
故答案为:(1)>;溶液由紫色变为蓝色;
(2)氧气;化合反应;
(3)很难 Na2CO3和Na2SO4都能与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
(4)0~60℃内,碳酸钠与硫酸钠溶解度趋势具有一致性或结晶温度区间基本重叠;
(5)H2SO4+Na2CO3=Na2SO4+H2O+CO2↑;
(6)盐。
(1)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100%来分析解答;根据紫色石蕊溶液遇碱变蓝来分析解答;
(2)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能够使乙烯废碱液中的Na2S氧化为硫酸钠来分析解答;根据Na2S与O2反应生成Na2SO4来分析解答;
(3)根据Na2CO3和Na2SO4都能与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来分析解答;
(4)根据0~60℃内,碳酸钠与硫酸钠溶解度趋势具有一致性或结晶温度区间基本重叠来分析解答;
(5)根据稀硫酸与Na2CO3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来分析解答;
(6)根据硫酸钠(Na2SO4)由金属阳离子(Na+)和酸根阴离子()构成来分析解答。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8.【答案】
【解析】(1)氦气由原子构成,化学式为He;氦气制探空气球利用其密度比空气小的物理性质。
(2)元素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氦2个,其他8个),化学性质稳定。
(3)由文中“高压气体经针尖突然释放,进入较大空间时,随着压强突然降低,气体使局部温度迅速降低或升高”,可知通过改变气体压强实现。
(4)聚酰亚胺(C22H10O5N2)含碳元素,且不属于CO、CO2、H2CO3、碳酸盐等少量含碳化合物,所以属于有机物;文中提到“真空绝热层(为刀杆提供绝热保护)”,可知该材料用于刀杆。
(5)文中提到氩氦刀治疗肿瘤的优点是“降温和升温的速度,以及冷冻区域的大小与形状都可以进行精确设定和控制,而且氩氦刀没有化疗和放疗带来的副作用”。
故答案为:(1)He;密度比空气小;
(2)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3)压强;
(4)有机物;刀杆;
(5)没有化疗和放疗带来的副作用
(1)根据氦气的化学式和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氦气是一种稀有气体,其化学式为单原子分子形式,且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可用于探空气球;
(2)根据稀有气体元素的本质区别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稀有气体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于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而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原因在于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3)根据氩氦刀治疗肿瘤的原理进行分析。氩氦刀通过改变气体的压强来实现对病变组织的快速降温和升温;
(4)根据聚酰亚胺的组成和应用进行分析。聚酰亚胺是一种有机物,其绝热性能良好,适用于氩氦刀的刀杆部分;
(5)根据氩氦刀治疗肿瘤的优点进行分析。氩氦刀治疗肿瘤的优点之一是没有化疗和放疗带来的副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稀有气体的用途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9.【答案】
【解析】(1)PbI2中碘元素为 1价,设铅元素化合价为x,则x+(-1)×2=0,x=+2;
反应前K、I、Pb、N、O原子个数分别为2、2、1、2、6,反应后除2X外K、I、Pb、N、O原子个数分别为0、2、1、0、0,所以2X中含2个K、2个N、6个O,X中含1个K、1个N、3个O,X为KNO3;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100g×3.3%=3.3g;
需要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含砝码和镊子)、纸片、烧杯、胶头滴管、量筒、药匙和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仰视量筒读数,量取水的体积偏大,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3)折叠滤纸时,需对折两次,然后打开,使一边是一层,另一边是三层,顺序是a→b→c;
过滤时滤渣在滤纸的一侧,展开后阴影部分是对称的,且过滤时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最可能是b;
(4)硝酸铅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化铅与硝酸钾,选用饱和的Pb(NO3)2溶液,可能会导致生成的硝酸钾降温析出,故不选用饱和的Pb(NO3)2溶液的原因是防止KNO3降温析出;
(5)碘化铅微溶于水,故溶解度小于1g,冷却会导致PbI2在饱和溶液中逐渐析出,说明碘化铅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选a;
故答案为:(1)+2;KNO3;
(2)3.3;玻璃棒;偏小;
(3)c;b;
(4)防止KNO3降温析出;
(5)a。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解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解答;
(2)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解答;
根据需要的仪器和误差分析解答;
(3)根据折叠滤纸的顺序解答;
(4)根据硝酸铅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化铅与硝酸钾,且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解答;
(5)根据碘化铅微溶于水,故溶解度小于1g,冷却会导致PbI2在饱和溶液中逐渐析出解答。
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配制,溶解度的分析,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溶液配制的步骤和所需要的仪器,以便灵活应用。
20.【答案】
【解析】(1)i.将甘蔗汁压榨出,煎煮成糖稀,是通过蒸发水分,获得固体,是蒸发结晶;
ii.钾肥可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图2的甘蔗出现了倒伏情况,可适当施用钾肥;
故答案为:i.蒸发结晶;ii.钾;
(2)【数据分析】最适宜种植甘蔗的土壤酸碱度为5.5~7.5,故最适合种植甘蔗的农田是甲;
【设计实验】实验Ⅰ:结论为乙土壤中含有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故取乙土壤样品,加蒸馏水搅拌后过滤,取滤液滴加适量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Ⅱ:取丙土壤样品,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丙土壤中含有,因为稀盐酸能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甲;硝酸钡(答案不唯一);白色沉淀;;
(3)实验Ⅱ中加稀盐酸的反应为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O3+2HCl=2KCl+CO2↑+H2O;故答案为:K2CO3+2HCl=2KCl+CO2↑+H2O;
(4)最适宜种植甘蔗的土壤酸碱度为5.5~7.5,而乙农田pH为4.7,故可加入碱性物质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a、熟石灰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加入熟石灰调节该土壤的酸碱性,故正确;
b、食盐水显中性,不能调节土壤的酸碱性,故错误;
c、草木灰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加入草木灰调节该土壤的酸碱性,故正确;
d、乙土壤显酸性,丙土壤显碱性,可将乙、丙土壤混合至适宜的酸碱度,故正确。
故选:acd。
(1)i.通过蒸发水分,获得固体,是蒸发结晶;
ii.根据钾肥作用分析;
(2)【数据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
【设计实验】实验Ⅰ: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
实验Ⅱ:稀盐酸能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碳和水;
(4)最适宜种植甘蔗的土壤酸碱度为5.5~7.5,而乙农田pH为4.7,故可加入碱性物质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答案】
【解析】(1)甲醇化学式为CH3OH,碳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12,氢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1,则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4)=3:1。
(2)根据流程,电解水制取氢气,然后二氧化碳(CO2)和氢气(H2)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①流程中,水(H2O)和二氧化碳(CO2)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可循环使用。
②设理论上可得到甲醇的质量为x。
44 32
2.5kg/L×8L x
x≈14.5kg
答:理论上可得到甲醇的质量为14.5kg。
(3)由图 2 可知,有分子筛膜、温度为210℃时甲醇产率最高,为最佳条件。
(4)不完全燃烧时,甲醇(CH3OH)与氧气(O2)反应生成150kg CO、CO2、H2O的混合气体,经测定混合气体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6%,则生成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50kg×16%=24k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都不变,则生成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全部来源于甲醇(CH3OH),则甲醇的质量为,则参与反应的氧气质量为150kg-64kg=86kg。
故答案为:(1)3:1。
(2);①二氧化碳或水;②14.5kg。
(3)有分子筛膜、210℃。
(4)86。
(1)根据化学式及其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计算组成元素质量比。
(2)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循环使用。根据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3)由图 2 可知,有分子筛膜、温度为210℃时甲醇产率最高,为最佳条件。
(4)根据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