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人 教材 人教版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1.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4.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和科学价值观。
2. 综合思维: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能综合分析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及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3. 区域认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明确不同区域受地球运动影响所呈现的地理现象差异。
4. 地理实践力:学会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提升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础知识之后,对地球运动的进一步探究。教材按照“阅读感知与了解——解释说明与理解——活动体验与应用”的层次结构,先介绍地球的自转,后阐述地球的公转,内容安排既有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入,也有说明地理概念的图释,同时设置了大量的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它不仅解释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也为后续学习气候、自然带等知识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和兴趣,且在小学自然课中对地球运动有过初步了解,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地球运动比较抽象,涉及较多空间概念和学科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很难直接感知和理解这些抽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原理感到困惑,需要借助直观教具和生动的实例来辅助理解。
学习目标 1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2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方向、周期、旋转中心等);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2. 难点:理解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新课导入 2025年世俱杯是国际足联全新升级的俱乐部赛事,于6月14日至7月13日在美国举行,首次扩军至32支球队,并设有10亿美元总奖金。其开幕式于北京时间6月15日8:00举行,但美国迈阿密的球迷却在6月14日20:00观看比赛。 为什么同一场比赛,中国和美国的时间不一样? 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问题,积极回答,表达自己对地球运动的初步认识和疑惑。 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探究 地球的自传1.是天转还是地转【播放视频】日心说: 16世纪中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地心说: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最早的地心说,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各自轨道上绕地球旋转。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地心说在欧洲盛行长达1000多年。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异端邪说。直到后来,伽利略使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支持“日心说”的天文现象,"日心说”才逐渐被关注。如今,地球自转与围绕大阳公转已经成为大众熟知的科学常识。自传的概念自传--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想一想:地球自转还有哪种方式?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侧视、北极上空俯视、南极上空俯视三个视角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标注地球自转方向。小结:地球自传的基本特征二、自传的意义1.昼夜交替地球上为什么有昼夜?假如地球是一个透明球体还会有昼夜现象吗?假如地球是一个会发光的球体还会有昼夜现象吗?昼夜现象条件: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有稳定的太阳光源;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反之则为黑夜。地球昼夜交替需要的条件地球存在昼夜现象 地球在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活动:演示地球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变化,思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者蜡烛等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2)自西向东匀速,缓慢波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3)观察光线在地球仪上的分布,找到对应的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1、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地球上是否有昼夜现象?2、地球如果不自转,地球上是否有昼夜现象?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现象还是昼夜更替现象?4、地球自转一周经历几次白天、几次黑夜?生活中经历一次昼夜交替时间是多长?昼夜更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直接影响。例如,人们根据昼夜变化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农业活动如种植、收割等也需考虑光照条件。此外,昼夜交替还影响了动物的生物钟,许多动物都有昼夜活动的习性。2太阳东升西落早晨自东方迎 来黎明的曙光,傍晚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的生产生活也受 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受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影响同纬度地区,越往东,越早迎来日出。3.时间差异在同一时刻,林林和正在出差的妈妈和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随着地球自转,地球上经度不同 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感知生活之中的时差为什么欧洲杯比赛一般都在凌晨?倒时差为什么同一场比赛,中国和美国的时间不一样?活动:探究时间差异如何计算经度每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活动:计算各地时间例如:当伦敦时间为9月10日10点时,北京是几点?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区分“今天”和“昨天”划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为了使180o经线通过的国家处于同一日期,日界线是曲折的。在地理位置上,香港与纽约、伦敦三分全球三地经度上刚好可以三等份分全球,这样全球可以不间断进行金融交易。小结:时差的计算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的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经度差:“同减异加”原则,经度符号相同,相减;经度符号不同,相加时间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认真观察演示图,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方向。思考并回答地球自转周期相关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加深记忆。 。动手演示地球自转,从侧视、北极上空俯视、南极上空俯视三个视角观察地球自转方向,并标注在地球仪上。观察地球仪上被照亮的半球(昼半球)和未被照亮的半球(夜半球),然后转动地球仪,展示昼夜更替现象,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 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地球仪演示活动,观察不同视角下地球自转方向,完成标注。 观察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演示过程,小组讨论并回答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派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数据,得出地理规律的能力直观的演示图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知识整合的能力。学生亲自动手演示,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不同视角观察,加深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的演示,将抽象的地理现象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的成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表达能力。
环节三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