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黄山地形案例,理解不同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表现形式,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能够判断不同的地形部位。2.综合思维:能够分析等高线疏密、数值变化与实地地形的对应关系。3.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认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4.地理实践力:学会绘制和判读简易等高线地形图,能够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图技能培养的核心章节。在第一章学习地球仪和经纬网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三维地表形态转化为二维地图符号,为后续学习地形特征分析奠定了读图基础。教材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图等载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体现了地理课程“从生活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编排逻辑。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然对黄山等名山景观有直观印象,但尚未建立地形与地图符号的关联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容易混淆山脊与山谷的等高线特征;同时,该年龄段学生动手兴趣浓厚,可通过模型制作等活动调动积极性。教学中以黄山为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基本特征(闭合性、同线同高、等高距一致)
2. 山峰、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的判读方法教学反思:1. 山脊与山谷的区分("凸高为谷,凸低为脊"规律应用)
2. 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航拍中国》的黄山宣传片。 通过播放黄山风光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黄山地形的起伏变化,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地图上表示这些高低不同的地形”,自然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内容,建立从真实景观到地图符号的初步联系。
新课讲授 等高线地形图海拔和相对高度课件展示黄山光明顶和云谷寺的图片。教师:光明顶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以开阔平坦的峰顶和壮观的云海闻名。云谷寺位于黄山后山,是古代登山古道起点和重要佛教文化遗址。两者的相对高度是多少?自主学习:阅读课本32页内容,了解海拔和相对海拔等基本概念。(1)海拔:地面 高出 的 。相对高度:指地面 高出 的 。课本图中的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光明顶和云谷寺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小结:海拔中的“海”是指“海平面”,“拔”具有“超出、高出”的含义。顾名思义,海拔就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同学们,其实早在七百多年前,我国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就率先提出以海平面作为高程起算的基准面,他也是世界上“海拔”概念的最早运用者。过渡:登顶莲花峰,云海翻涌如涛,奇峰怪石破雾而出。脚下千仞绝壁,远处层峦叠嶂的群山化作深浅不一的波浪线。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平面图上表示出这些险峻的山势呢?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等高线地形图了。等高线和等深线教师: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活动:找学生上台根据课本上的内容,把课件上的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完整。等高线地形图播放等高线地形图形成动画的视频。教师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等高线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相等。除陡崖外,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叠。教师: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爬山时应该选择陡坡还是缓坡?学生:缓坡。教师:为什么?学生:坡度缓,更省力。小结: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不同的地形部位教师:课件展示不同山体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态和表示方法。对山脊和山谷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区分。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通过等高线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处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处为山峰。教师:教学生用手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地形部位。学生活动:教材第34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的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1)在教材图2.13中识别图中①-⑦表示的地形部位。(2)比较教材图2.13中④和⑥两地的坡度差异。二、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涂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活动:阅读课本35页图2.14,完成下面任务。1. 找出五种地形在地形图上的表现形式及其差异。2. 观察每一种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地形之间等高线分布的差异。小结:平原等高线稀疏,海拔在200米以下;山地等高线密集,海拔在500米以上;高原中央区域等高线稀疏,海拔在500米以上,边缘区域等高线较为密集;盆地等高线四周数值高,中间数值低;丘陵等高线较为密集,海拔在500米以下。而在分层设色图上则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判断地面的高低: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以黄山的光明顶和云谷寺为例,让学生计算两地的高差,帮助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通过具体案例,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的数据,培养学生的量化思维,同时渗透地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上台补全等高线图,通过动手实践理解“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同”的核心特征。这一环节旨在将抽象的地图符号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从立体地形到平面地图的空间转换能力。通过对比不同地形部位的实景图和等高线图,结合“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口诀,帮助学生区分山脊和山谷。同时,用肢体动作模拟地形特征,增强记忆趣味性,突破学习难点。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建立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最后师生在学生构图的基础上修改完整。 让学生既对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黄山案例贯穿始终,有效突破了等高线判读的抽象性难点,但对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需提供更多等高线模型实物辅助教学。整体上,将地理知识与真实场景结合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