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时 第2课时
教法 演示 讲授 启发引导 学法 自学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准确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能从世界地图中精准定位各大洲和大洋,描述其形状轮廓及全球分布规律;明确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并能在地图上准确标识与阐述其地理意义;借助地球仪和地图,从不同角度(如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等)观察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培养空间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一课时的内容是构建学生全球海陆分布认知体系的关键,对后续学习世界气候、地形以及区域地理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望,此前已学习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比例、基本概念(大陆、岛屿等),对海陆分布有了初步认识,但空间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尚在发展中。面对复杂的大洲大洋分布和抽象的洲界概念,理解和记忆存在一定难度。不过,学生对海洋相关知识有一定兴趣,且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海洋相关信息,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准确描述七大洲、四大洋在不同半球的分布特征,如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太平洋跨南北半球等,理解不同区域海陆分布的独特性,提升对全球不同区域的认知能力。综合思维:结合地球的演化历史、板块运动等知识,综合分析大洲大洋的形成与分布原因,如大西洋因板块张裂而逐渐扩张;理解大洲分界线形成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多维度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名称、位置及轮廓特征,学生需熟练掌握各大洲大洋在地图上的位置,能准确识别其轮廓形状。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如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等,学生要理解并能在地图上清晰标注。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与提问:展示郑和宝船模型图及郑和远航绘制的局部航海图,提问:“我国古人对海洋充满探索,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那海洋到底有怎样的奥秘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洋的世界。”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个别学生分享自己对郑和下西洋的了解以及对海洋探索的初步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对于人类探索世界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海洋的基本概念展示图片与讲解:展示海洋相关图片,讲解海与洋的区别,“海是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常常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洋远离大陆,深度较深。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 让学生对海洋的基本构成有清晰认识。举例说明:以波罗的海、地中海等为例,进一步说明不同类型海的特点。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同学们能在地图上指出一些海的位置吗?” 学生观察地图,举手回答,指出如南海、东海等海的位置,强化对海的概念理解。四大洋的概况展示地图与数据:展示四大洋的地图及面积、深度等数据,讲解四大洋的特点,“太平洋面积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大西洋是第二大洋,形状呈‘S’形;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北冰洋面积最小,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内,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 使学生对四大洋有直观印象。提问引导:提问:“根据这些数据和地图,大家能说说四大洋的突出特点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补充,加深学生对四大洋特征的记忆。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四大洋与七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每组派代表发言。如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等。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四大洋在全球的位置分布。大洲分界线探究展示地图与介绍:展示带有大洲分界线的世界地图,详细介绍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等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如亚洲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小组活动:布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分界线,并讨论其形成原因。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小组汇报与总结: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角度深入解释分界线形成的原因,如苏伊士运河是为了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航程而人工开凿的;巴拿马运河是为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方便船只往来而修建的等。帮助学生理解分界线的地理意义和形成背景。半球视角下的海陆分布展示不同半球地图:展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半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提问与讨论:提问:“在东半球和西半球,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分布的?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图后回答问题。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有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大洲;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南极洲全部位于南半球,南美洲、非洲、大洋洲跨南北半球等。通过总结,强化学生对不同半球海陆分布规律的认识。海洋对人类的意义资料展示与讲解:展示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讲解海洋在提供交通运输、渔业资源、能源、旅游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沿海国家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洋运输完成;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美丽的海滨风光吸引着大量游客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案例分析:以某一沿海城市为例,分析海洋对其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的影响,如港口城市因海洋运输而繁荣,居民以渔业为主要生计等。通过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海洋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与发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对人类还有哪些影响,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如海洋对气候调节的作用,影响全球的降水和气温分布等。拓宽学生对海洋与人类关系的认知。思考与辩论:提出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是应限制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使学生对四大洋有直观印象。
课堂总结 回顾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海洋的基本概念、四大洋的特征与分布、大洲分界线、不同半球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对人类的意义等。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强调要点:强调海陆分布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地图、查阅资料,深入探究海陆分布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 “面积最大的大洋是(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请简述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以及海洋对人类的意义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小组讨论和辩论环节,学生思维活跃,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讲解大洲分界线形成原因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部分内容较为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讲解速度可以适当放慢,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在时间把控上,部分环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巩固练习时间略显紧张,今后需要更加精准地安排各环节时间,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
课题 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时 第2课时
教法 演示 讲授 启发引导 学法 自学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准确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能从世界地图中精准定位各大洲和大洋,描述其形状轮廓及全球分布规律;明确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并能在地图上准确标识与阐述其地理意义;借助地球仪和地图,从不同角度(如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等)观察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培养空间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一课时的内容是构建学生全球海陆分布认知体系的关键,对后续学习世界气候、地形以及区域地理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望,此前已学习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比例、基本概念(大陆、岛屿等),对海陆分布有了初步认识,但空间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尚在发展中。面对复杂的大洲大洋分布和抽象的洲界概念,理解和记忆存在一定难度。不过,学生对海洋相关知识有一定兴趣,且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海洋相关信息,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准确描述七大洲、四大洋在不同半球的分布特征,如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太平洋跨南北半球等,理解不同区域海陆分布的独特性,提升对全球不同区域的认知能力。综合思维:结合地球的演化历史、板块运动等知识,综合分析大洲大洋的形成与分布原因,如大西洋因板块张裂而逐渐扩张;理解大洲分界线形成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多维度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名称、位置及轮廓特征,学生需熟练掌握各大洲大洋在地图上的位置,能准确识别其轮廓形状。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如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等,学生要理解并能在地图上清晰标注。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与提问:展示郑和宝船模型图及郑和远航绘制的局部航海图,提问:“我国古人对海洋充满探索,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那海洋到底有怎样的奥秘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洋的世界。”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个别学生分享自己对郑和下西洋的了解以及对海洋探索的初步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对于人类探索世界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海洋的基本概念展示图片与讲解:展示海洋相关图片,讲解海与洋的区别,“海是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常常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洋远离大陆,深度较深。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 让学生对海洋的基本构成有清晰认识。举例说明:以波罗的海、地中海等为例,进一步说明不同类型海的特点。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同学们能在地图上指出一些海的位置吗?” 学生观察地图,举手回答,指出如南海、东海等海的位置,强化对海的概念理解。四大洋的概况展示地图与数据:展示四大洋的地图及面积、深度等数据,讲解四大洋的特点,“太平洋面积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大西洋是第二大洋,形状呈‘S’形;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北冰洋面积最小,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内,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 使学生对四大洋有直观印象。提问引导:提问:“根据这些数据和地图,大家能说说四大洋的突出特点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补充,加深学生对四大洋特征的记忆。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四大洋与七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每组派代表发言。如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等。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四大洋在全球的位置分布。大洲分界线探究展示地图与介绍:展示带有大洲分界线的世界地图,详细介绍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等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如亚洲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小组活动:布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分界线,并讨论其形成原因。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小组汇报与总结: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角度深入解释分界线形成的原因,如苏伊士运河是为了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航程而人工开凿的;巴拿马运河是为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方便船只往来而修建的等。帮助学生理解分界线的地理意义和形成背景。半球视角下的海陆分布展示不同半球地图:展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半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提问与讨论:提问:“在东半球和西半球,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分布的?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图后回答问题。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有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大洲;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南极洲全部位于南半球,南美洲、非洲、大洋洲跨南北半球等。通过总结,强化学生对不同半球海陆分布规律的认识。海洋对人类的意义资料展示与讲解:展示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讲解海洋在提供交通运输、渔业资源、能源、旅游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沿海国家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洋运输完成;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美丽的海滨风光吸引着大量游客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案例分析:以某一沿海城市为例,分析海洋对其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的影响,如港口城市因海洋运输而繁荣,居民以渔业为主要生计等。通过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海洋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与发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对人类还有哪些影响,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如海洋对气候调节的作用,影响全球的降水和气温分布等。拓宽学生对海洋与人类关系的认知。思考与辩论:提出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是应限制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使学生对四大洋有直观印象。
课堂总结 回顾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海洋的基本概念、四大洋的特征与分布、大洲分界线、不同半球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对人类的意义等。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强调要点:强调海陆分布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地图、查阅资料,深入探究海陆分布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 “面积最大的大洋是(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请简述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以及海洋对人类的意义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小组讨论和辩论环节,学生思维活跃,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讲解大洲分界线形成原因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部分内容较为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讲解速度可以适当放慢,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在时间把控上,部分环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巩固练习时间略显紧张,今后需要更加精准地安排各环节时间,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