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 世界的地形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 世界的地形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08:5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世界的地形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能够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描述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本课时通过对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学习,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地形角度认识地球表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在介绍了海陆分布和大洲大洋的基础上,深入讲解世界的地形。内容包括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两部分。陆地地形部分介绍了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以及世界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的分布;海底地形部分介绍了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等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从知识关联来看,本课时是对前面海陆分布知识的深化,同时为后续学习海陆变迁、气候等内容奠定基础。地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教材编排注重图文结合,配有多幅世界地形图和地形景观图,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地形特征和分布。
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世界地形图、地形景观图、海底地形示意图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分布。2. 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在哪里?”“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讨论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4.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地形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亚马孙平原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素养目标 1. 区域认知:能够识别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说出世界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的分布位置;了解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2.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形的分布和特征,理解地形与其他自然要素(如气候、河流)以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3. 地理实践力:能够阅读世界地形图,提取地形信息,描述地形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地形的分析和讨论。4.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形的适应和改造,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1)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和区别。(2)世界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的分布。(3)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2. 教学难点:(1)理解地形与其他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在世界地形图上准确识别各种地形类型和分布。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1. 展示一组不同地形的景观图片,包括高山、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提问:“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可以看出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形态?这些形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海陆分布知识,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那么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世界的地形。”3. 板书课题“3.2 世界的地形”,并在黑板右侧绘制简易思维导图框架(含“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两大分支)。学生活动:1. 观看景观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不同地形的认识和感受。2. 回顾海陆分布知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笔记本上记录核心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差异;回顾海陆分布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思维导图框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认知。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陆地地形(约20分钟)教师活动:1. 讲解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1)结合景观图片,依次介绍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的特征。如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等。(2)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类型在图中的颜色和分布特点。提问:“在世界地形图上,哪些颜色代表山地,哪些颜色代表平原?”2. 介绍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1)展示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图,指出世界上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强调这些山脉的分布位置和走向。(2)介绍世界主要高原和平原的分布,如南美洲的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亚洲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等。(3)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这些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进行标注。3. 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1)展示非洲和亚洲的地形图,提问:“对比非洲和亚洲的地形,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地形类型的复杂程度和主要地形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2)总结不同地区地形差异的原因,如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学生活动:1. 观看景观图片和世界地形图,认真听取教师讲解,记录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和区别,在笔记本上绘制简易示意图。2. 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世界主要山脉、高原和平原的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3. 对比非洲和亚洲的地形图,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不同地区地形差异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景观图片和世界地形图的结合,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点二:海底地形(约15分钟)教师活动:1. 引入海底地形的概念:(1)提问:“我们已经了解了陆地地形,那么海洋底部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底部的地形情况。(2)展示海底地形示意图,介绍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等。2. 讲解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1)结合海底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海岸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类型的分布顺序和深浅变化。提问:“从海岸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是如何变化的?”(2)总结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如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加等。3. 介绍洋中脊的发现过程:(1)讲述洋中脊的发现故事,如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测量大西洋水深时发现大洋中部的水深比两侧浅很多,直到20世纪70年代证实了大西洋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海底山脉——大西洋洋中脊。(2)强调洋中脊在全球海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生活动:1.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记录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和特征。2. 观察海底地形示意图,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从海岸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和深浅变化。3. 倾听洋中脊的发现故事,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洋中脊的重要性。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海底地形,展示海底地形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讲述洋中脊的发现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活动主题:“地形与人类活动”讨论教师活动:1. 布置讨论任务:“请大家结合所学的地形知识,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人类活动又如何适应和改造地形?”2. 提供相关案例,如山区的交通建设、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 巡回指导各小组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活动:1. 分组进行讨论,结合教师提供的案例和生活实际,从农业、交通、聚落等方面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形的适应和改造。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形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教师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1)“陆地地形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2)“世界主要山脉、高原和平原分布在哪里?”(3)“海底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4)“地形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 完善黑板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标注重点知识(如陆地地形类型、世界主要地形区、海底地形类型等)。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形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活动:1. 结合思维导图,在笔记本上用自己的话总结核心知识点,标注易错点(如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混淆等)。2. 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如对地形的认识更加深入、了解了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完善思维导图,强化知识体系;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