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 海陆的变迁 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 海陆的变迁 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08:4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人教版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情境任务的设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达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情境设置:播放一段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视频,展示其雄伟壮丽的景色,随后呈现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新闻报道片段。教师引导:同学们,喜马拉雅山脉如今是世界屋脊,高耸入云。但科学家却在这里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了什么呢?难道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那它又是如何变成如今的山脉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海陆变迁第二课时的探索之旅。 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和新奇的科学发现新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海陆变迁原因探究的主题。
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变迁的一些实例,哪位同学能举例说一说哪些现象能证明海陆是变迁的?学生回答:比如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还有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过去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教师总结:非常好,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些实例都充分证明了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在不断变迁的。那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这种变迁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重点探讨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探究情境任务一:探究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师发放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的资料,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动态的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全球大致划分为几大板块?它们的名字分别是什么?观察各大板块的范围,思考板块是由什么组成的?仅仅是陆地吗?板块是静止不动的吗?如果不是,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归纳: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了这六大板块外,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例如印度洋板块,它包含了印度洋的一部分、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等。而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板块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情境任务二:探究板块运动的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 —— 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并展示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东非大裂谷、红海等。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在陆地和海洋上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当两个板块发生张裂拉伸时,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学生观察动画和图片后,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当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在陆地往往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在海洋则可能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当板块发生张裂拉伸时,往往会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红海是由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并且红海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情境任务三:预测未来的海陆分布教师展示教材中关于地中海、红海、喜马拉雅山脉未来变化趋势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对地中海、红海、喜马拉雅山脉未来的变化进行解释和预测,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进行展示。小组讨论并制作演示文稿,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各小组展示演示文稿,讲解对地中海、红海、喜马拉雅山脉未来变化的解释和预测。其他小组同学提问,展示小组进行答疑,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这两个板块在不断地碰撞挤压,所以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未来可能会逐渐消失。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两个板块不断分离,使得红海的面积在持续扩大,未来有可能成为新的大洋。喜马拉雅山脉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持续的碰撞挤压,其高度还在不断上升,未来可能会变得更高。世界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情境任务四:探究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让学生将两张图进行对比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与板块的分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世界火山、地震带会集中分布在这些地区?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阐述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总结: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带。因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或张裂,会导致地下的能量大量释放,从而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教师补充介绍一些著名的火山、地震事件,如日本的地震、意大利的火山喷发等,让学生了解火山、地震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海陆变迁的实例,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这一概念的理解,为引出本节课海陆变迁的原因做好铺垫,同时检验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节奏。设计意图:通过发放资料和展示动态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六大板块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教师最后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设计意图:运用动画和图片进行直观教学,将抽象的板块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和预测具体地理区域的未来变化,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制作演示文稿并展示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小组之间的提问和答疑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张地图,让学生直观地发现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处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火山、地震带分布规律的原因,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介绍实际的火山、地震事件,增强学生对火山、地震危害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包括全球板块的划分、板块的组成以及板块的运动特点。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所产生的地理现象。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对地中海、红海、喜马拉雅山脉等地理区域未来变化的解释和预测。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探索地球的奥秘,更好地适应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