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08:5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人教版
设计理念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学目标 理解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学会计算日平均气温。能绘制气温曲线图,归纳气温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初步掌握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技能,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承接"天气"知识,聚焦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后续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和"世界气候类型"奠定基础。教材通过"气温的观测"活动引入,强调地理实践的重要性,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及世界气温分布图。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读图能力,但对气温数据的处理和规律归纳能力较弱。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如校园气象站、极地科考),可激发探究兴趣,结合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突破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温日变化、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难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与规律归纳;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环节一:情境导入——校园气象站招募小气象员情境任务:学校气象站需要选拔新成员,需通过"气温知识闯关"测试。活动设计:问题链导入:"为什么夏季中午炎热,清晨凉爽?""为什么哈尔滨寒假比广州长?"展示校园气象站实景图,引出气温观测主题。闯关任务1:气温概念辨析快速抢答:判断"气温"与"天气""温度"的区别。播放微课《气温的测量》,总结气温定义及单位(℃)。 通过生活化问题激发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微课视频直观呈现气温测量工具(百叶箱)及观测规范,突破"气温观测"抽象概念。
新课讲授 环节二:探究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情境任务:作为气象站实习生,需完成当日气温观测记录并分析规律。
活动设计:模拟观测实验:分组使用电子温度计记录教室不同时段(8:00、12:00、14:00、18:00)气温,计算日平均气温。对比真实气象站数据,讨论误差原因(如室内外温差、仪器精度)。绘制气温曲线图:提供"某地气温日变化数据表",指导学生按步骤绘图:横轴:时间(小时);纵轴:气温(℃)。描点连线,标注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规律归纳任务:小组汇报曲线图特征,总结气温日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环节三:进阶探究——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情境任务:协助科考队分析北极地区气温年变化,规划最佳考察时间。
活动设计:案例分析:展示北极地区逐月气温数据表及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最高气温推迟1个月(8月),最低气温推迟1个月(2月)。小组竞赛:任务:根据提供的"广州""北京""漠河"三地年变化曲线图,分组竞赛归纳规律: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漠河>北京>广州)。海洋性气候区年较差小于大陆性气候区。拓展应用:讨论:"为什么南极科考多选择11月至次年3月?"总结:南半球夏季与北半球冬季相反,此时南极气温较高且出现极昼。环节四:深度探究——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情境任务: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作"世界气温分布简报"。
活动设计:GIS动态地图操作:使用交互式地图,分层显示1月、7月及年平均气温分布,观察等温线特征。任务:拖动等温线,归纳三大规律:纬度差异: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海陆差异: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地形差异: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案例分析:对比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气温,验证地形影响。讨论:"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高温,而两极地区寒冷?"简报制作:分组选择规律(如纬度/海陆/地形),用思维导图呈现依据,并配图说明。环节五:总结提升与作业布置知识树总结:学生代表绘制本课知识树,教师补充完善。分层作业:基础:绘制家乡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计算年较差。进阶: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气温差异,撰写小报告。拓展:调研家庭近10年冬季取暖方式变化,思考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地理实践力,理解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绘图任务强化数据可视化能力,为后续分析年变化曲线奠定基础。对比真实数据,渗透科学探究的严谨性。设计意图:通过北极科考情境,培养全球视野与跨学科应用能力。竞赛机制激发参与度,强化对纬度、海陆位置影响气温的理解。联系实际科考活动,渗透人地协调观。设计意图:GIS技术将抽象等温线转化为动态可视化,突破空间认知难点。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培养综合思维与表达能力。联系全球变暖热点,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情境任务链贯穿全课,学生参与度达90%以上。GIS动态地图有效突破等温线判读难点,课堂即时反馈正确率提升25%。改进方向:需加强对气温数据误差分析的指导,可增加对比实验(如室内外同步观测)。对学习困难生提供曲线图模板,降低绘图门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