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08:5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人教版
设计理念 充分运用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 月和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各类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获取信息,归纳总结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等温线的概念,掌握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包括判断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方向以及闭合中心等所代表的气温信息。能够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准确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并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释。
教学重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包括等温线的疏密、弯曲、闭合等特征所反映的气温差异和分布情况。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即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温的影响机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情境: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各地不同气候景观的视频,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两极地区的冰川雪景、沙漠地区的炎热干旱等,让学生感受世界各地气温的巨大差异。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地截然不同的气候景观,这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差异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温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气温在全球范围内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化身 “气温侦探”,去揭开气温分布的神秘面纱。 通过播放精彩的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问题的思考,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回顾旧知:展示等高线地形图,提问学生等高线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起伏大,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起伏小。类比学习:展示等温线示意图,介绍等温线的概念: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温线。引导学生类比等高线的特点,思考等温线可能具有的特点。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等温线示意图,讨论以下问题: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有什么关系?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有什么特点?等温线的疏密程度与气温差异有什么关系?等温线呈闭合状态时,中心气温高或低分别表示什么?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等温线的特点: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同一幅等温线图中,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相等;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小;等温线呈闭合状态时,若中心气温高,则为高温中心,若中心气温低,则为低温中心。任务一: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任务布置: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份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任务单。任务单上的任务如下: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总结等温线与纬线的大致位置关系。找出图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区,分别位于什么纬度范围?计算赤道(约 0° 纬线)与北极圈(约 66.5°N 纬线)的年平均气温差值,归纳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变化规律。对比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平直程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小组探究:各小组学生围绕任务单上的问题,仔细观察地图,进行讨论和分析。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利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并进行讲解。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疑问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总结规律: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汇报和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大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位于赤道附近,一般在 20℃以上;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位于两极地区,一般在 - 10℃以下。赤道与北极圈的年平均气温差值较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的规律。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等温线更加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性质较为均一,气温变化较小;而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海陆分布复杂,气温受海陆因素影响较大,导致等温线较为曲折。(四)任务二:分析北半球 1 月和 7 月气温分布差异及原因(15 分钟)任务呈现:展示北半球 1 月和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向学生布置任务:对比北半球 1 月和 7 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以下问题:1 月和 7 月,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哪里气温高?哪里气温低?1 月和 7 月,北半球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差异?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北半球 1 月和 7 月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气温差异的原因。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观察地图,讨论任务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和疏密程度,以及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数值。原理讲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过程: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分布的影响。汇报总结: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1 月(冬季),北半球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低于海洋。例如,亚欧大陆内部的气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海洋地区。7 月(夏季),北半球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如亚欧大陆内部的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1 月,北半球等温线比较密集,说明此时北半球各地气温差异较大;7 月,北半球等温线比较稀疏,说明此时北半球各地气温差异较小。这是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较大,导致气温差异明显;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较小,气温差异相对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造成北半球 1 月和 7 月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海洋升温慢,气温低。任务三:探究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案例引入: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介绍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高达 8848.86 米。尽管它位于低纬度地区,但山顶却终年积雪,气温极低。提问学生: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在低纬度地区却如此寒冷?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原理讲解:教师讲解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原理: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这是因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弱,气温也就越低。计算练习: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如某座山的山脚海拔为 100 米,气温为 20℃,山顶海拔为 1100 米,让学生计算山顶的气温。学生根据所学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山顶的气温约为 14℃。教师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点评和纠正。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讨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人们在夏季选择到山区避暑的原因,以及在山区不同海拔高度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不同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高线的知识,引导学生类比学习等温线,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温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等温线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具体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总结气温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北半球 1 月和 7 月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季节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气温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小组讨论和汇报总结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引入珠穆朗玛峰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讲解原理和进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地形与气温关系的知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等温线的判读方法、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北半球 1 月和 7 月气温分布差异及原因、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等。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或板书的形式,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总结提升:强调气温的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气温的总体分布趋势;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则在局部地区对气温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