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世界的气候-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人教版
设计理念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不同气候地区的旅行、特色生活场景等,将抽象的气候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气候的差异及其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熟练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准确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构建起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清晰空间概念。学会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能够运用相关数据准确描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结合实例,深入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阐述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如衣食住行、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熟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地区及分布规律。能够依据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准确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精彩的环球旅行视频,视频中展示世界各地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热带雨林的郁郁葱葱、热带沙漠的广袤无垠、极地地区的冰天雪地等。提问引导: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地奇妙的景观。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不同的地方会呈现出如此大的景观差异呢?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别?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世界的气候。 通过播放环球旅行视频,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新课讲授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整体感知: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整体感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气候类型名称及其大致分布区域。分类讲解:按照热带、温带、寒带的顺序,依次讲解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特点。结合地图,详细说明每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哪些纬度范围以及海陆位置特点等。例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亚洲的马来群岛等地;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半岛等。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世界气候类型空白分布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标注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标注的依据和理由。教师巡视各小组,进行指导和答疑。情境任务一:模拟旅行任务布置:假设同学们将进行一次环球旅行,从赤道出发,依次经过不同的气候类型区。请同学们分组选择一条旅行路线,并根据所经过地区的气候类型,准备相应的衣物、装备以及旅行注意事项。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旅行计划。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热烈讨论,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的气候知识,制定旅行计划。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展示汇报: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小组制定的旅行计划,包括旅行路线、经过的气候类型区、准备的衣物装备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点评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创意,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结合各小组的汇报,再次强调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讲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数据和景观图片,如赤道地区的高温多雨与极地地区的严寒少雨。引导学生分析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总结出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的规律。讲解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说明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海陆分布:呈现同纬度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对比图表,以及相关的气候景观图片。组织学生讨论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较多;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较少。地形因素:利用地形对气候影响的示意图,展示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差异以及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举例说明,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了茂密的森林;而北坡为背风坡,降水稀少,多为荒漠景观。同时讲解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的规律。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展示不同气候地区人们的传统服饰、民居建筑、农业生产等图片和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气候对人类衣食住行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例如,热带地区人们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传统民居多为通风散热的高脚屋;温带地区四季分明,人们的服饰和民居建筑也随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气候条件还影响着农作物的种类和分布,不同的气候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介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如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对气候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如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利用图表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地理数据的分析能力。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有整体的认识,再进行分类详细讲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标注地图,加深对气候类型分布的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旅行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的气候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汇报,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设计意图:运用丰富的图表和实例,直观形象地展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引导学生分析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气候的概念、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的两大要素、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以思维导图或提纲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重点强调: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和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影响气候的各因素的作用机制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等,确保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课堂小结: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取得的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强调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和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