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5.2 城镇与乡村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5.2 城镇与乡村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08:5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城镇与乡村
课标要求 运用图片、资料,描述城镇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举例说明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变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与乡村发展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合理规划、保护特色景观的观念。
2. 综合思维:对比城镇与乡村景观、发展差异,分析乡村发展为城镇的条件,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3. 地理实践力:开展 “了解家乡景观”“认识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意义” 等活动,增强观察、调研与知识应用能力。
4. 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区域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发展分析,强化区域差异认知,理解地理环境对城乡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五章第二节,围绕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差异、发展变化展开。先对比乡村与城镇景观特征,再阐述城乡发展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强调保护特色城乡景观。教材活动贯穿知识探究,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体现城乡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城镇、乡村有生活体验,但从地理视角分析景观差异、发展条件及影响难度较大。对 “特色城乡景观保护” 认知较浅,需通过生活案例、实地调研引导。好奇心强,可结合家乡景观、图文资料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 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差异,完成 “了解家乡景观” 活动。
2. 分析乡村发展为城镇的条件,理解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变化及影响。
3. 认识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意义,提出保护措施,树立人地协调观。
学习难点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差异;城乡发展变化及影响。
学习难点 分析乡村发展为城镇的条件;理解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分析法、小组合作法、案例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含城镇与乡村景观对比图、城乡发展变化案例视频、特色城乡景观资料 );2.学习任务单(印制教材活动问题、调研表格 )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 “乡村田野与城镇高楼” 对比图片,提问 “生活中,乡村和城镇给你哪些不同感受?从景观上怎么区分?” 引出课题。 观察图片,回忆生活体验,分享乡村与城镇的差异感受,进入学习状态。 以生活体验为切入点,激发兴趣,快速关联城乡景观差异,导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15 分钟) 景观特征对比
呈现教材图 5.7(捷克乡村景观)、图 5.8(法国巴黎市区景观),引导观察:
乡村:人口少,建筑低矮分散(独门独院),交通线路稀疏,农业设施多(农田、果林),自然风貌保留多。
城镇:人口多,建筑高大密集,交通纵横交错(网络状、立体化),商业、公共服务设施齐全,自然环境改造多
2.教材活动实践(了解家乡景观)
布置任务:分组描述家乡乡村或城镇的景观特征(从建筑、交通、设施、自然风貌等角度),填写任务单。
巡视指导,提示结合教材景观特征维度分析,鼓励用照片、手绘辅助描述。
请小组代表分享,点评并总结城乡景观差异要点。 观察教材图片,归纳乡村与城镇景观特征;分组调研、描述家乡景观,小组汇报。 通过教材图片分析、家乡景观调研,掌握城乡景观差异,落实教材活动,培养观察与区域认知能力。
新知探究二:城镇和乡村的变化(20 分钟) 乡村发展为城镇的条件
结合教材 “思与学” 内容,讲解 “乡村发展为城镇需具备自然条件(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经济发展)” 。举例:平原地区乡村因交通、农业基础好,易发展为城镇。
2.城乡发展变化及影响
展示教材图 5.9(北京公交站牌)、图 5.10(韩国釜山影岛景观变化)、图 5.11(安徽妙寨村 ),分析:
城镇发展:人口集聚,城区扩张(吞并乡村 ),建筑、设施完善,绿地增多。
乡村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电力、水利 ),生活方式趋近城镇;部分乡村人口外迁、衰落。
3.教材活动实践(认识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意义 )
布置任务:分组完成教材活动 1、2 题(如选择《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村落 / 城镇,收集资料;分析家乡特色景观保护意义与措施),交流分享。 倾听讲解,理解乡村发展为城镇的条件;分析教材图片,归纳城乡发展变化及影响;分组完成教材活动,探讨特色景观保护,小组汇报。 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教材活动,理解城乡发展条件与变化,认识保护特色景观的意义,培养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
课堂巩固(3 分钟) 给出 “某乡村发展为城镇的案例”“特色城乡景观保护争议” 等题目,让学生快速判断发展条件、分析保护意义。 思考回答,巩固知识要点。 即时检验学习效果,强化对城乡发展、特色景观保护的掌握。
课堂小结(2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差异;乡村发展为城镇的条件;城乡发展变化及特色景观保护意义。 跟随回顾,梳理知识体系。 总结重点,构建清晰知识框架,强化核心内容记忆。
布置作业(5 分钟) 1. 绘制“城镇与乡村景观差异”对比思维导图。
2. 实地调研家乡一处特色城乡景观(如古村落、老街区),撰写保护建议报告(含景观特色、现状、保护措施)。 记录作业,明确课后任务。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实地调研强化实践与保护意识,提升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
教学反思 教学中利用教材活动、案例和家乡调研,多数学生能掌握城乡景观差异、发展变化。但分析乡村发展为城镇的条件时,部分学生对 “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作用” 理解不深;探讨特色景观保护措施时,对 “平衡发展与保护” 的实践路径思考不足。后续需增加典型城乡发展案例(如深圳渔村变都市 ),组织 “发展与保护” 辩论活动,深化综合思维;提供家乡特色景观保护的政策、案例参考,助力学生提出更具实操性的措施,强化人地协调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