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5.3 多样的文化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5.3 多样的文化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08:5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多样的文化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语言和宗教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不同文化和传统。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理解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
2. 综合思维:分析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的地域差异,探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3. 地理实践力:开展 “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等活动,增强图表分析、知识应用与调研能力。
4. 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区域文化现象(语言、宗教、习俗、民居 )的对比,强化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区域认知。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五章第三节,聚焦 “不同的语言和宗教”“不同的文化习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语言、宗教为文化载体,阐述文化多样性;通过饮食、服饰、交通、民居等习俗,说明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教材活动贯穿知识探究,是培养学生文化理解、人地关系分析能力的重要载体,体现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文化多样性有生活感知(如语言差异、节日习俗 ),但从地理视角分析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度较大。对宗教、民居与环境的关联认知较浅,需通过案例、图表引导。好奇心强,可结合生活实例、图文资料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 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理解语言、宗教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 描述不同文化习俗(饮食、服饰、交通 )的特点,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完成 “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掌握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树立文化尊重与保护意识。
学习难点 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文化习俗、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难点 分析文化习俗、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内在关联;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图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语言、宗教分布地图,文化习俗与民居案例视频、图表 );学习任务单(印制教材活动问题、调研表格)。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不同语言说‘你好’”“不同宗教建筑”短视频片段,提问 “世界文化有哪些多样表现?这些文化与自然环境有关系吗?” 引出课题。 观看视频,思考文化多样性表现,猜想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进入学习状态。 以直观视频激发兴趣,关联文化多样性与自然环境,快速导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不同的语言和宗教(15 分钟) 世界主要语言
呈现教材图 5.13“不同语言对‘我爱地理’的文字表达”,讲解:
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联合国工作语言)
分布与特点:汉语使用人数最多(亚洲东部),英语使用范围最广(殖民历史影响)
2.世界三大宗教
结合教材文字,介绍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地、分布地区及建筑特色(如教堂、清真寺、佛塔),强调宗教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3.知识应用
布置任务:在世界地图上标注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小组交流差异。 观察教材图片,记忆主要语言及特点;倾听宗教知识讲解,理解宗教文化内涵;分组标注地图,交流分布差异。 通过图片、讲解、地图标注,掌握语言和宗教的分布与文化价值,培养区域认知与知识应用能力。
新知探究二:不同的文化习俗(20 分钟) 饮食习俗与自然环境
展示教材图 5.14 “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举例”,分析:
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饮食以面包、牛排为主,用刀叉
亚洲东部:水稻种植广→饮食以米饭为主,用筷子
拉丁美洲:玉米种植多→用玉米饼盛食,玉米饼作餐具
关联自然环境(气候、农业 )对饮食的影响。
2.服饰习俗与自然环境
呈现教材图 5.15 “不同地区的传统服饰举例”,讲解:
寒冷地区:毛皮服饰、长款设计→保暖
炎热地区:轻薄面料、宽松样式→散热
分析气候对服饰材质、样式的影响。
3.交通习俗与自然环境
结合教材图 5.16 “不同地区的传统交通方式举例”,说明:
亚洲东南部水乡:河网密布→水上集市(船运 )
非洲北部沙漠:干旱少水→骆驼队
关联地形、水源对交通的影响。
4.教材活动实践(思与学:不产茶叶的欧洲为何盛行饮茶 )
布置任务:分组阅读材料,分析欧洲饮茶习俗与贸易、文化交流的关系,分享观点。 观察教材图片,分析饮食、服饰、交通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联;分组阅读材料,探讨欧洲饮茶习俗的成因,小组汇报。 通过案例分析、教材活动,理解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深度关联,培养综合思维与文化理解能力。
新知探究三: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5 分钟) 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与环境
展示教材图 5.17 “采用不同建筑材料的传统民居举例”,讲解:
欧洲北部:森林资源丰富→木屋
地中海沿岸:石材丰富→石屋
分析建筑材料 “就地取材”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与气候
结合教材图 5.18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布置任务:
分析亚洲西部、东南部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平顶/斜顶、墙体厚度)与当地气温、降水的关系
完成教材活动 1、2 题(描述民居与环境的关系,列举其他民居案例)
巡视指导,提示从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关联建筑结构。 观察教材图片,理解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关系;分组分析民居建筑结构与气候的关联,完成教材活动,小组汇报。 通过图表分析、教材活动,掌握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适配性,强化人地协调观与实践能力。
课堂巩固(3 分钟) 给出“某地区语言/宗教分布”“文化习俗或民居案例”,让学生快速判断文化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思考回答,巩固知识要点。 即时检验学习效果,强化对文化多样性与环境关联的掌握。
课堂小结(2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文化习俗(饮食、服饰、交通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联。 跟随回顾,梳理知识体系。 总结重点,构建清晰知识框架,强化核心内容记忆。
布置作业(5 分钟) 1.制作 “多样的文化” 手抄报,包含语言、宗教、文化习俗、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2.调查家乡的文化习俗(如传统节日、民居、饮食),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撰写简短报告。 记录作业,明确课后任务。 通过手抄报、家乡调研,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地理实践力与文化传承意识,强化人地协调观。
教学反思 教学中利用教材活动、案例和图表,多数学生能掌握文化多样性知识及文化与环境的关联。但分析文化习俗与环境的 “深层逻辑”(如宗教分布与历史、政治的综合影响 )时,部分学生理解不深;探讨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时,对 “微气候”(如通风、遮阳 )等细节分析不足。后续需增加文化与环境关联的拓展案例(如宗教与地形、语言与殖民历史 ),组织 “文化与环境” 辩论活动,深化综合思维;提供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科普资料,助力学生精准分析,强化人地协调观与文化尊重意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