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基础巩固】
1.史料记载:“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这一事件被称为?( )
A.公车上书 B.百日维新 C.戊戌政变 D.洋务运动
2.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3.甲午战后,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一批新式知识分子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为此,他们进行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4.不甘作亡国之君的清光绪皇帝(1875-1908年在位)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关于戊戌变法的时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8世纪90年代 B.庚子年 C.清朝中期 D.光绪二十四年
5.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的学者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6.有研究者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失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是指(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C.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D.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能力提升】
1.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1898年时任白层渡厘金总办的吴嘉端不负谭嗣同所望,在贞丰文昌宫内创办仁学会,以谭嗣同的《仁学》为指导思想,宣传变法。仁学会被誉为“创贞丰新学之渐,开盘江风气之先”。与该学会成立有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功
3.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翻译《天演论》,介绍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湖南巡抚陈宝箴批准创办时务学堂,讲授变革的思想。这些新思想( )
A.进一步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发展
C.总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必然原因 D.阐释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4.《明定国是》诏书中明确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同时,光绪帝还下令“将各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上述法令( )
A.废除了科举制 B.抛弃中学为体思想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5.某班同学开展“近代爱国诗词”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下诗词可作为素材的有( )
①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③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复台》)
④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写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1898年,一位英国驻华外交官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年轻人在街头高喊‘维新’,但慈禧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一切。”这一描述反映了戊戌变法( )
A.依靠民众支持的革命性 B.依赖列强支持的软弱性
C.建立君主立宪的目标性 D.缺乏实际权力的局限性
7.维新派人士提倡妇女“身体支配”“身份解放”“意识觉醒”。下面是1898年《申报》关于这些思想的报道篇数的统计图,这表明维新变法( )
A.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思想 B.揭露了弱肉强食的规律
C.奠定了思想启蒙的基础 D.动摇了封建礼教的地位
8.洋务运动初期开设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都由政府控制,不准开设民办企业。但1898年清政府推行维新变法,开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D.清廷放弃闭关政策
9.面对外来侵略,伟大的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对救国救民的道路积极探索,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材料一所展示的是晚晴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请任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撰写人物介绍词。并概括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示例:邓世昌,1894年黄海海战中,在致远舰舰身受损、弹药将尽之际,开足马力撞向日军“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壮烈殉国。邓世昌英勇行为极大鼓舞了中国士气;成为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材料二 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疑,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什么是西方工业。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时间 创办企业 主营业务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制造子弹、火药、枪炮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制造枪炮、弹药、机器
1872年 轮廓招商局 轮船运输
1878年 上海机器织布局 生产棉纺织品
1888年 湖北织布局 纺纱、缫丝、纺织品生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洋务运动创办企业类型的变化以及这场运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渠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根据材料三,指出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简述维新变法的作用。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鸿章大事年表(部分)
1865年,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75年,奏设开平矿务局,官督商办。
1880年,奏设电报总局于天津。1881年,修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1895年,与日本代表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奉命北上与八国联军谈判议和。
——摘选自《李鸿章年谱》
材料二: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
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李鸿章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他参与一系列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书人、世俗功利之人和梁启超对李鸿章分别是什么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拓展延伸】
1.奏折与诏书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从下列奏折、诏书中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奏折: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职忧愤迫切,谬陈大计,请及时变法,图保疆域。
——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诏书: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
——1898年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A.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 B.康有为的上书被光绪帝驳回
C.康有为上书被光绪帝接受 D.变法过程中阻力重重
2.“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3.赫德于1898年在《致马士函》中说:“他们(康有为和他的伙伴)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由此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严重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B.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D.仅仅依靠没实权的光绪皇帝
4.康广仁曾在致友人的密信中说:“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这能够反映维新派( )
A.缺乏政治经验 B.社会基础广泛
C.改革举措庞杂 D.变法意志薄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基础巩固】
1.史料记载:“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这一事件被称为?( )
A.公车上书 B.百日维新 C.戊戌政变 D.洋务运动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并请求变法。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公车上书”(汉代以公车接送应试举人,后借指举人上书),A项正确;“百日维新”是1898年光绪帝推行的变法运动,时间不符,排除B项;“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镇压维新派的政变,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改革,早于题干时间且性质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2.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春发生的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虽然上书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因此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C项正确;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与变法维新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甲午战后,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一批新式知识分子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为此,他们进行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开展戊戌变法,契合“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洪秀全等人领导的农民运动,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理想社会,和题干中“维新”“学外国”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是在甲午战前,并非甲午战后“维新”相关,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陈独秀等发起的思想文化运动,主要是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思想文化,和题干“维新”阶段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4.不甘作亡国之君的清光绪皇帝(1875-1908年在位)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关于戊戌变法的时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8世纪90年代 B.庚子年 C.清朝中期 D.光绪二十四年
【答案】D
【解析】根据“清光绪皇帝(1875-1908年在位)”和所学可知,1898年6月,清德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因为光绪帝在1875年继位,所以1898年正是光绪二十四年,D项正确;1898年是19世纪末,并非18世纪,排除A项;1898年是戊戌年,庚子年是1900年,排除B项;1912年清朝灭亡,所以1898年属于清晚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的学者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天演论》所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当时中国从思想界到政治界的“救亡图存”的警世钟声,故C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是公车上书的发起组织者,谭嗣同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者,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有研究者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失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是指(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C.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D.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康有为等领导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是洋务运动,不是百日维新,排除A项;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是义和团运动,不是百日维新,排除B项;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不是百日维新,排除D项。故选C项。
【能力提升】
1.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为1895年的“公车上书”,即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等一千多名举人;联合举行的“上书运动”,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从思想传播转向政治实践,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与公车上书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898年时任白层渡厘金总办的吴嘉端不负谭嗣同所望,在贞丰文昌宫内创办仁学会,以谭嗣同的《仁学》为指导思想,宣传变法。仁学会被誉为“创贞丰新学之渐,开盘江风气之先”。与该学会成立有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98年”“谭嗣同的《仁学》”“宣传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有关。谭嗣同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其著作《仁学》主张变法图强,与维新运动直接相关,B项正确;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侧重技术革新,与变法无关,排除A项;辛亥革命(191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1915年后)属思想文化革新,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翻译《天演论》,介绍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湖南巡抚陈宝箴批准创办时务学堂,讲授变革的思想。这些新思想( )
A.进一步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发展
C.总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必然原因 D.阐释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严复宣传“物竞天择”思想和时务学堂讲授变革思想,均属于维新变法时期的理论宣传。严复的《天演论》以进化论为变法提供科学依据,强调变法的必要性;时务学堂的变革思想直接支持维新主张,两者共同阐释了变法的合理性,D项正确;列强瓜分野心主要由甲午战败后清廷的衰弱引发,维新思想并非刺激因素,排除A项;虽涉及新式学堂,但题干强调“思想”的作用,而非教育形式本身,排除B项;甲午战败原因更多指向洋务运动的局限,与题干思想关联性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4.《明定国是》诏书中明确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同时,光绪帝还下令“将各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上述法令( )
A.废除了科举制 B.抛弃中学为体思想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答案】D
【解析】据题干“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将各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和所学可知,创办京师大学堂作为各省学堂的表率,将各府厅州县书院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校,这些举措推动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引进西方的教育内容和理念,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并非戊戌变法时期,排除A项;“兼习中学西学”说明没有抛弃中学为体思想,排除B项;题干是教育改革内容,加强中央集权主要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者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某班同学开展“近代爱国诗词”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下诗词可作为素材的有( )
①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③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复台》)
④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写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谭嗣同《狱中题壁》。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发生在近代(19 世纪末) ,他为了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甘愿牺牲,此诗句体现了近代爱国精神,可作为 “近代爱国诗词” 素材;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反抗英国的鸦片侵略,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该诗句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属于近代爱国诗词素材,A项正确;③“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出自郑成功《复台》。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 1662 年,属于古代史时期(明清时期),并非近代,排除BD项;④“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出自岳飞《满江红 写怀》。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将领,靖康之变发生在 1127 年,属于古代史范畴,排除C项。故选A项。
6.1898年,一位英国驻华外交官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年轻人在街头高喊‘维新’,但慈禧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一切。”这一描述反映了戊戌变法( )
A.依靠民众支持的革命性 B.依赖列强支持的软弱性
C.建立君主立宪的目标性 D.缺乏实际权力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慈禧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一切”,说明戊戌变法时期,实际权力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手中,维新派缺乏实际权力,体现了戊戌变法缺乏实际权力的局限性,D项正确;戊戌变法主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运动,并未广泛发动民众,“依靠民众支持” 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戊戌变法依赖列强支持,题干重点在慈禧阴影,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建立君主立宪这一目标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7.维新派人士提倡妇女“身体支配”“身份解放”“意识觉醒”。下面是1898年《申报》关于这些思想的报道篇数的统计图,这表明维新变法( )
A.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思想 B.揭露了弱肉强食的规律
C.奠定了思想启蒙的基础 D.动摇了封建礼教的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身体支配”“身份解放”“意识觉醒”等方面的报道篇数可知,这反映了维新派倡导妇女解放,说明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奠定了思想启蒙的基础,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礼教的地位,而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与题干中“维新派人士”不符,排除AD项;揭露了弱肉强食的规律与达尔文思想相关,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8.洋务运动初期开设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都由政府控制,不准开设民办企业。但1898年清政府推行维新变法,开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D.清廷放弃闭关政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洋务运动初期开设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都由政府控制,不准开设民办企业。但1898年清政府推行维新变法,开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和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抵制外来侵略,清政府在维新变法中开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以发展民族工业,B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但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政策从不准开设民办企业到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的变化原因,这一变化不是由于民族工业起步,排除A项;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思潮,但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政策变化的直接原因,而非社会思潮,排除C项;清廷在鸦片战争后已被迫放弃闭关政策,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面对外来侵略,伟大的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对救国救民的道路积极探索,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材料一所展示的是晚晴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请任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撰写人物介绍词。并概括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示例:邓世昌,1894年黄海海战中,在致远舰舰身受损、弹药将尽之际,开足马力撞向日军“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壮烈殉国。邓世昌英勇行为极大鼓舞了中国士气;成为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材料二 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疑,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什么是西方工业。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时间 创办企业 主营业务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制造子弹、火药、枪炮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制造枪炮、弹药、机器
1872年 轮廓招商局 轮船运输
1878年 上海机器织布局 生产棉纺织品
1888年 湖北织布局 纺纱、缫丝、纺织品生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洋务运动创办企业类型的变化以及这场运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渠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根据材料三,指出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简述维新变法的作用。
【答案】
(1)介绍词:林则徐,1839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他组织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共同精神追求: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共同精神追求:不怕牺牲、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等。
(2)变化:从军事工业为主到民用工业为主。影响: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创办新式学堂。作用: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
(1)介绍词: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示例可知需要从人物的事迹角度进行撰写介绍词,学生可从林则徐、左宗棠中任选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介绍。如选择林则徐可从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方面进行介绍;如选择林则徐可从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方面进行介绍。精神追求:分析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和邓世昌黄海海战牺牲可知他们都体现了不怕牺牲、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追求。
(2)变化:根据材料二“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可知,属于近代军事工业,根据材料二“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可知,属于近代民用企业,因此体现洋务运动从经营军事企业到经营民用企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方式:根据材料三“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可知,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根据“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可知,创办新式学堂;作用:根据上述内容及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过程中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和新式学堂,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鸿章大事年表(部分)
1865年,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75年,奏设开平矿务局,官督商办。
1880年,奏设电报总局于天津。1881年,修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1895年,与日本代表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奉命北上与八国联军谈判议和。
——摘选自《李鸿章年谱》
材料二: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
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李鸿章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他参与一系列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书人、世俗功利之人和梁启超对李鸿章分别是什么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
(1)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维护清朝统治。
(2)读书人:唾骂李鸿章;世俗功利之人:崇拜李鸿章;梁启超:推崇、责备、惋惜李鸿章。
(3)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来进行评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一分为二的观点等等。(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与日本代表签订《马关条约》”“奉命北上与八国联军谈判议和”并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出发点: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的出发点是维护清朝统治。
(2)评价:根据材料二“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 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可知读书人、世俗功利之人和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分别是:读书人:唾骂李鸿章;世俗功利之人:崇拜李鸿章;梁启超:推崇、责备、惋惜李鸿章。
(3)评价历史人物:主观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入手,如结合时代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并坚持一分为二的评价方法,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加准确、全面、科学等等。
【拓展延伸】
1.奏折与诏书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从下列奏折、诏书中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奏折: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职忧愤迫切,谬陈大计,请及时变法,图保疆域。
——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诏书: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
——1898年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A.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 B.康有为的上书被光绪帝驳回
C.康有为上书被光绪帝接受 D.变法过程中阻力重重
【答案】C
【解析】材料“割台补款”“及时变法”“变法自强”“开特科,裁冗兵”“立大小学堂”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割占中国台湾等大片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法图强,掀起了戊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这反映了康有为上书被光绪帝接受,C项正确;“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概括不全,排除A项;“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表明光绪帝已经接受变法,排除B项;题干中不能体现出变法过程中阻力重重,排除D项。故选C项。
2.“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可知,这些都属于梁启超个人行为,且这些行为让湖南新旧派大哄,所以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B项正确;戊戌变法是采用改良方式,这个时候革命还没有成为主要思潮,排除A项;变法思想在百日维新前,正在进行,“根本转变”用在这里过于绝对,排除C项;资产阶级维新派脱离群众,没有群众基础,“侧重于动员民众”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3.赫德于1898年在《致马士函》中说:“他们(康有为和他的伙伴)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由此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严重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B.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D.仅仅依靠没实权的光绪皇帝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他们(康有为和他的伙伴)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和所学知识可知,赫德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维新派急于求成,不顾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环境,在短时间内推行了过多的改革措施,表现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性,B项正确;严重触犯顽固派利益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但题干中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外部因素,但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C项;仅仅依靠没实权的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康广仁曾在致友人的密信中说:“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这能够反映维新派( )
A.缺乏政治经验 B.社会基础广泛
C.改革举措庞杂 D.变法意志薄弱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改革过程中,措施激进,又缺乏群众基础,旧势力强大且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故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A项正确;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改革举措庞杂”是缺乏政治经验的具体表现,排除C项;题干中“志气太锐”与变法意志薄弱存在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