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9 09:5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故 都 的 秋

理清本文的脉络结构。

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目标

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一定还在你们的耳畔回响,处在青春年华的你们一定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无一季不可爱。夏天于你,是空调西瓜的惬意假期;春天于你,是百花盛开的明媚时光;秋天于你,是瓜果丰收的黄金季节;冬天于你,是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可是啊!今天我们要走近的这位作家,他却独爱秋天,且更爱北国的秋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一探究竟吧!
二、基础掌握
教学过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
1. 写作背景
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基础掌握
教学过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
2. 作者介绍
二、基础掌握
教学过程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秋”则是全文写作重点。
3. 题目解说
三、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分写(3-12)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总括(13-14)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三、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2.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3.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三、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故都秋景图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嘶鸣
秋果胜景
闲话秋凉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四、品读欣赏
教学过程
1.重点研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点拨:
四、品读欣赏
教学过程
2.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1)“秋槐落蕊”图
“静”——处处蝉鸣声;
“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2)“秋蝉嘶鸣”图
四、品读欣赏
教学过程
2.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
“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3)“闲话秋凉”图
四、品读欣赏
教学过程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
“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4)“秋果胜景”图
3.本文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静”、“悲凉”
感受:“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的特点:“慢 ”、“润”、“淡”
感受:“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对比,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感人至深。
五、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后来,又从杭州转到青岛,青岛转到北平,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1.作者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2.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不相同?
五、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作者用四个比喻把江南的秋与故都的秋作了比较:“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议论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作文时要学习这种方法。
3.最后两段,作者更爱哪里的秋天?从哪里可以看出?为什么在此用了议论?
明确:
五、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折寿换秋。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的依恋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这也就是我们在写作上经常说的: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
4.“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是否令作者讨厌?
明确:
总结“清”“静”“悲凉”的内涵具体为:

在色调:碧绿的天色、蓝朵牵牛、稀疏的秋草、青布单衣、淡绿微黄的枣子,选取冷色调景物;
在生活:体察北国之秋时,发现北国人更清闲自在
在意象的组合: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表现了作者以悲为美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悲凉
在声音: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声调。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个人
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父亲在他不满三岁时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祖孙六人全靠母亲缝补洗衣,节俭度日。才九岁的姐姐,也被迫当童养媳。郁达夫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迫着我。"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时代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作者将动荡的现实和个人的不幸融入了故都的“秋味”中。
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静”、“悲凉”?
审美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留日十年,受日本物哀美学影响。
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静”、“悲凉”?
五、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但郁达夫并不满足这样表现“静”,听录音槐蕊段,
5.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
视觉:花铺满地;听觉:声音也没有;味觉:连气味也没有;触觉:脚踏花地;
6.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出“静”?
明确:
郁达夫《故都的秋》表面上是在写故都的秋色、秋的姿态,实际上是在玩赏故都的秋味,体会故都秋的意境,眷念故都的文化精神,而在秋的景、物、人、事的描写之中,又将重心放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和生活情趣上,以一种士大夫的情怀结合他自身的身世经历、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在祖国处于多事之秋的时代写出了这篇充满了他独特的文气和神韵的现代散文精品。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
板书设计
秋院清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悲凉
故都的秋
热爱 眷念
观秋色:清
听秋色:静
品秋色:悲凉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