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古代亚非文明(大河文明)
涵盖内容: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印度
课时安排:3课时
课题 古代埃及 学科 历史
班级 九(3、8、9、10) 课时 1 设计者 舒琴
一、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世界古代史从古代亚非文明的起源展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 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 世界近代史及 16 世纪前后至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 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 需要老师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综合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 就是个别学生手懒,不愿写。针对上面情况,本学期采取提优补差措施, 提高优秀率是当前最主要的,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高。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中考的任务,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 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二、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 知道古埃及文明出现和发展的历程,知道古埃及法老和金字塔的关系。 时空观念 通过观察古埃及地图,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气候、土地、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史料实证 通过图书阅读或网上搜索获取资料,了解有关金字塔的相关知识。 历史解释 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家国情怀 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特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难点】理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四、教学准备
备好课, 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媒体或技术 应用 二次修改 意见
【新课导入】 (情境式导入)(屏幕显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猜一猜这些建筑物是属于哪个国家的?回答:埃及。(屏幕显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下面通过这课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活动一 屏幕显示:《古代埃及》图),思考: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 答案提示:地理位置──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南北(地利、天时加人和-社会发展-建立国家。) 2.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了小国家,一直到公元前3100年才逐步统一。后来的发展是什么样的? 答案提示: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三个时代。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3、有什么文明成就? 答案提示:太阳历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知识点二 金字塔 1、活动二 屏幕显示图片金字塔,思考:金字塔是做什么的? 答案提示: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 2、它在古代及文明中有着怎么的地位? 答案提示: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教师总结:金字塔是世界奇观之一,是奴隶主残酷奴役人民的见证,是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知识点三 法老的统治 1、结合教材P4、P5的内容,思考:法老有什么特权? 答案提示: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2、金字塔在后来越来越小,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课件 班班通
六、板书设计
课题 古代两河流域 学科 历史
班级 九(3、8、9、10) 课时 1 设计者 舒琴
一、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世界古代史从古代亚非文明的起源展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 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 世界近代史及 16 世纪前后至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 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 需要老师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综合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 就是个别学生手懒,不愿写。针对上面情况,本学期采取提优补差措施, 提高优秀率是当前最主要的,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高。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中考的任务,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 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二、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订了《汉谟拉比法典》,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 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史料实证 图文配合,学会研读有关图片资料。 历史解释 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家国情怀 认识人类社会法制传统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四、教学准备
备好课, 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媒体或技术 应用 二次修改 意见
【自主学习】 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留给世界的遗产了?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以眼还眼,以牙坏牙”出自西亚一个古老的王国的一部有名的法典《汉莫拉比法典》,你知道这个法典的法规与我们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关联和区别吗?让我们一起从本课中找到答案吧。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阅读教材P6的第1段和图片,思考:两河指的是什么?两河流域指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两河指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阅读教材P6第2段,思考:两河流域什么时候初步统一? 答案提示:大约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 知识点二 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教材P7第1、2段及图片,思考:为了维护统治,汉谟拉比做了什么? 答案提示:汉漠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知识点三 《汉谟拉比法典》 1、结合教材P7-8的内容,思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什么? 答案提示: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2、《汉谟拉比法典》有什么特殊之处?有什么地位 答案提示:《汉漠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课堂小结】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古巴比伦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留给人类的文化遗产。 课件 班班通
六、板书设计
课题 古代印度 学科 历史
班级 九(3、8、9、10) 课时 1 设计者 舒琴
一、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世界古代史从古代亚非文明的起源展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 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 世界近代史及 16 世纪前后至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 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 需要老师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综合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 就是个别学生手懒,不愿写。针对上面情况,本学期采取提优补差措施, 提高优秀率是当前最主要的,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高。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中考的任务,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 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二、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 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时空观念 掌握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史料实证 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历史解释 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家国情怀 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难点】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备好课, 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媒体或技术 应用 二次修改 意见
【自主学习】 1、印度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佛教的产生和发展是怎样的?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大河流域产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以外,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明古国。早在唐朝时,就已有人去那里探险。《西游记》中唐僧历经艰险到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哪里?取的什么“经”?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阅读教材P10的第1段和图片,思考:自然环境对古代印度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古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充沛的河水为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阅读教材P11的内容,思考:古印度文明繁荣有什么表现? 答案提示:孔雀王朝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知识点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教材P12的内容,思考:(1)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哪几个等级?各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答案提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最高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国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三等级是首陀罗,为前三个等级服务。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 (2)哪些等级是统治阶级?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 答案提示:婆罗门、刹帝利是统治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种姓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前进 的障碍,激化了社会矛盾。种姓制度虽已废除,在当今印度社会仍有影响。 教师总结:种姓制度是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为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知识点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阅读课本P12-13,思考:(1)佛教的主张是什么 答案提示: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 (2)佛教在什么时候开始外传的? 答案提示: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緬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 课件 班班通
六、板书设计
单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制作四大文明对比表格(地理、政治、文化成就)。
拓展作业:撰写短文《假如我是古埃及书吏/印度吠舍》,体现文明特征。
实践作业:分组设计“亚非文明博物馆”展板(图文结合)。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地图与史料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时空观念。
角色扮演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法典内容的理解。
不足与改进:
部分学生对种姓制度的现实影响理解不足,可补充当代印度案例。
文明对比环节时间紧张,需优化课堂节奏,增加学生展示时间。
创新尝试:
下次可引入数字工具(如Timeline软件)帮助学生梳理文明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