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长相思》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长相思》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9 19:5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长相思》
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自然之趣”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是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 课文分析: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上阕记述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两个“一”字,概括了行军路上跋涉过的千山万水,写出行军的艰辛;下阙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一更,雪一更”写风雪不止,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学情分析 语文素养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学习词的经历,他们大部分都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课外相关资料、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诗词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本首词,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观看插图并发挥想象理解词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如何借景抒情。 信息技术素养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地操作电子产品。也有一年半操作学生机地经验,能完成本堂课中相应的互动活动。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畔”字。能流利地读通句子,读出词的节奏。 2审美创造.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等方法,通过智慧课堂连线活动和选词填空等理解并说出《长相思》的词意。 3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微课和图片,能想象并说出词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并说出《长相思》的词意。 难点:想象并说出词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及分析
课前学情诊断,以学定教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导入 任务一:字正腔圆读美词 任务二:知人论世解诗意。 任务三:想象故园景,品思乡柔情 任务四:研写法,体会动静结合之美。 课后: 作业设计 1.播报一则校园新闻:新一期诗词百家小讲坛即将开讲,著名学者、古文学家王国维曾这样评价这一期的主讲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就是纳兰性德。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3.齐读课题。 1.对课前发布的预习生字词和课文的任务进行反馈。 2.优秀生示范带读,待合格同学再次朗读,巩固生字。 3. 理解“聒”:左耳右舌,指声音嘈杂;指导学生读好“更”字的后鼻音。 4.进行“更”字的随堂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完成自评。 5.微课指导书写“畔”字。 6.指名学生读文,师点评。 7.教师读文,为学生读好词的节奏做示范。 8.学生齐读课文,读出节奏和韵味。 感受行军的辛苦。 1.回顾理解诗词的方法。 2.出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默读上阙,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上阕的意思。 (2)学生汇报上阕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3)发起连线活动,将上阕中的句子与相对应的词意连线,巩固对上阕的理解。 (4)出示行军路线图,体会行军之苦。 (5)出示课文插图,想象“千帐灯”的画面。 (6)创设情境引读词的上阕。 (7)思考:作者“身”在何处?并从词中找出依据。 过渡:让我们轻轻走进纳兰性德的营帐,去看看他又有什么心事呢? (二)感受思乡情深 1.课件出示词的下阙: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默读词的下阙,运用学习上阙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理解词意。 (2)完成下阙词意的填空。 (3)创设情境引读词的下阙。 过渡:“故园无此声”,故园的冬天不刮风不下雪吗? 2.纳兰身向榆关,可他的心在哪呢? (一)结合图片与词句,想象纳兰故园的样子。 1.小组合作:发挥想象,编写纳兰性德在故园时与妻子、儿女、朋友在一起的温馨画面。 2.出示图片与相应词句,师生合作对比读故园景和词的下阙。 (1)师:那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满园杨柳依依,满庭蝴蝶纷飞。 女生读:“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师:那是一个明月高悬的晴夜,朋友相约,举杯赏月,把酒言欢。 男生读:“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师:那是一个极其寻常的日子,夫妻饮茶共读,举杯以茶为乐。 一起读:“被酒莫惊春水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配乐朗读全文,感受作者身向榆关,心在故园的思乡情。 小结:在你们的深情诵读中,老师再次感受到纳兰那万般的思乡柔情! 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交流汇报。 出示跋山涉水、千帐灯、风雪交加图片,初步了解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3. 总结写法:纳兰性德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凄美的羁旅风光,寄故园情于征途景中。情景交融,使得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4.拓展借景抒情的思乡主题古诗词。 校园播音员: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了解了纳兰与将士们行军途中的艰辛,感受到了纳兰性德浓郁的思乡情。本节课到这儿也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必做: 背诵《长相思》 选做: 1.给《长相思》这首词配画。 2.以书法形式制作《长相思》书签。 1.学生完成任务:《长相思》生字和课文的朗读训练。 2.阅读老师分享的纳兰性德个人简介。 1.学生听音频,为进入词的学习作准备。 1.预习优秀的学生示范带读,待合格同学再次朗读。 2.完成“更”相关的随堂测。 3.学生观察并交流书写时的注意要点。教师播放微课,学生观看微课并练习书写。 4.学生读文。 5.教师范读课文。 6.全班齐读课文。 1.学生回忆理解诗词的方法。 2.学生默读课文。 3.学生汇报上阕词意。 4.学生完成连线活动,教师查看互动报告,以学定教。 5.学生想象并交流千帐灯里的将士可能在做什么。 6.学生有感情地读词的上阕。 1.学生默读词的下阙。 2.学生完成选词填空活动。 3.学生低沉而缓慢的读“风一更,雪一更”,感受风雪交加的寒冷与聒噪。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组长根据组员表现进行评价。 2.师生合作朗读描写故园景的词和《长相思》的下阙。 3.学生进行配乐朗诵。 学生找出景物并汇报。 学生观看图片。 3.学生读拓展诗句。 1.学生背诵《长相思》。 2.学生选择一项任务并完成上传。 【七彩任务】 1.课前利用平板发布预习生字词和朗读课文的任务,利用大数据了解学情,重点教学生读的不够准确的生字词,实现以学定教的精准化教学。 【资源分享】 课前将纳兰性德的资料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纳兰性德及他的词有初步了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随堂测】 发布随堂测,考查学生对不同语境里“更”的理解,学会迁移运用。 【拍照讲解】 将学生练习书写的“畔”字进行对比讲解,再次引导学生注意书写要点。 【连线活动】 通过句子与相应词意的连线活动,了解全班同学对上阕理解的情况,帮助实现以学定教。 【选词填空】 以填空的形式,完成对下阙词意的理解,既降低了难度,还考查全班学生对于词意的掌握情况。 【小组合作】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支持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想象纳兰性德在故园的时候与妻子、孩子、友人一起的温馨画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何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 【AI录课】 将学生的配乐朗读录下来,并分享给学生,再次感受纳兰的思乡柔情,实现以读促悟。 【七彩任务】 利用平板发布任务,将绘画或书法与诗词的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有选择的前提下,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向榆关 心系故园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我首先创设大任务情境:“那情,那景”——寻找动静之美。第21课《古诗词三首》比较特殊,是古诗词教学。因此我又创设第一站诗词百家小讲坛的学习情境,利用校园广播这一真实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字词教学,我利用课前交流的时间,在平板发布预习生字词和朗读课文的任务。通过大数据了解学情,重点教学生读的不够准确的生字词,以学定教,实现提质增效。教学多音字“更”字时,出示新华字典中“更”的不同释义后,用随堂测功能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指导写字环节,先请学生观察并说一说书写“畔”时需要注意什么,再利用微课指导“畔”字的书写,接着用拍照讲功更直观地评讲学生的字,使得书写指导更扎实有效。 古诗词教学注重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我设计了学生初读,读正确;老师范读,读出节奏;学生再读,读出韵味等各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最后用AI录课功能把学生配乐诵读的过程录下来再分享给他们,最终实现以读促悟。  在教学理解词意的环节中,学生汇报之后再利用连线活动关注全班学生对上阕词意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下阙词意时,先让学生运用学习上阕的方法疏通词意,再用选词填空的方式考查其他同学对下阙中关键词句的掌握情况,根据互动报告实现词意理解的个别指导和重点指导。最成功的点是学生在想象纳兰性德故园样子时,我发布了小组合作的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尽可能地去想象故园温馨地场景。在故园的温馨和征途的艰辛对比朗读中,学生非常自然地理解了纳兰的思乡柔情。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我做得还不够好。对于智慧课堂其他功能与教学环节的融合上还需要深入研究。  在语文学科与智慧课堂的整合尝试中,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在智慧教育的路上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