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9 10:2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的学习,从整体上把握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交织与斗争。
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事,并通过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理解“不符合历史潮流终将失败”的历史观点。
3.家国情怀: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作出的顽强努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课标要求:知道民国初期军阀的统治,了解军阀割据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内容,结合下则材料并思考二次革命的失败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赣省独立,总理(孙中山)电令粤省同举,胡都督认为时机未至;电令沪上,英士以弹丸之地,难以相抗。”
材料二:战前,北洋政府陆军部直辖人数已经超过24万人,而革命党人实际控制军队人数约为8万人。
材料三:我们希望中国各界能友好而尊敬对待袁世凯,我们希望中国能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个政府的领袖只能是袁世凯。
革命派力量涣算
革命党人实力不足
列强支持袁世凯
二次革命被镇压后,袁世凯显露出何种野心?
目 录
01
复辟帝制
02
护国战争
03
军阀割据
感悟人生
一、复辟帝制:
1.背景
材料1:二次革命被轻易的镇压下去,这使袁世凯得意忘形。私欲无限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的头衔,而渴望担任终身的正式总统以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准备。——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2:共和困局:辛亥革命后,中央权威瓦解,国家陷入权力真空与秩序混乱。政党政治失败,国会沦为权力斗争工具。部分前清遗老、士绅级民众对共和制度失望,产生求稳心理,为复辟帝制提供了潜在的社会土壤。——李馨《帝制并非自为——对于袁世凯称帝原因初探》
材料3:经济社会基础:当时中国仍是小农经济占绝对主体,农民对政治制度变革缺乏敏感度,更关注 “稳定” 而非 “民主”,这种经济基础使得封建帝制的思想土壤依然存在。
——李馨《帝制并非自为——对于袁世凯称帝原因初探》
①袁世凯的个人欲望膨胀;
②民国初的动荡局势;
③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准备
材料4:1913年10月6日,第一届国会选举民国第一届大总统。议员们投票两轮,袁世凯未能获得法定当选的票数。一直僵持到午夜,饥饿交困的议员们无可奈何,终于以多数票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王均《清末民初北京的政治风云》
(1)对内独裁
①1913年10月,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10月,下令解散国民党,并解散国会。
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③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 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
(1)中国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2)中国承认并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特殊权益;
(3)汉冶萍煤铁公司由中日合办;
(4)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5)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及财政顾问,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
为获取日本支持称帝,袁世凯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1915年5月25日
“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旨在独霸、灭亡中国
“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中日矛盾加剧。激发中国人民反日爱国的斗争,加速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垮台。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为日本在一战期间独占中国提供了条件。
3.称帝
(1)1915年末,袁世凯要求各省代表假民意之名,请求袁同意就任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假装“极不情愿”地同意了。
材料6:为了准备登基大典,袁世凯专门设了筹备处,用80万元做了两种龙袍,用12万元做了新朝玉玺,用60万元住了金印五颗。至此,袁世凯复辟称帝的丑剧达到高潮。
——曾凡光《探索奋斗复兴:中国近代史三十讲》
(2)1915年底,袁世凯下令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正式总统

终身总统

日本支持

复辟帝制
结合所学,思考袁世凯为何能复辟成功?
袁世凯的复辟并非偶然,而是权力积累、社会环境与个人野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包括:强大的军事与政治资本;社会对共和的失望情绪;帝国主义的默许与支持;革命力量的软弱与分裂
中华帝国旗帜




①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③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比较
限制总统
民主共和
①规定国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②)除拥有一般元首享有的职权外,在制定官制、宣战、媾和、缔结条约等方面无须征得国会同意,总统可以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的紧急命令;
③设国务卿协助大总统行使行政权;
④)把立法院置于总统管辖之下,设参政院为咨询机关,在立法院成立前代行立法院的职权;
⑤司法权由大总统任命的法官组织法院行使。
总统集权
独裁专制
感悟人生
二、护国战争:
1.背景:
阅读教材内容,概述护国战争的背景
材料7: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讨袁檄文》
①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材料8:忽而内阁制,忽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9: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锷等身 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檄布四方, 声罪致讨 ……
——蔡锷《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1915年12月)
②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蔡锷,湖南邵阳人。早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曾赴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负责编练、统领新军,声望很高。武昌起义爆发后在云南响应,任云南军政府都督。后被调入北京,委以虚职。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以看病为名,化装潜出北京,转道日本抵达昆明。随后组建护国军,出兵讨袁。蔡锷对袁世凯称帝持鲜明反对态度,从法理与道义上彻底否定帝制合法性。他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发起护国运动,旨在推翻帝制、捍卫民国。
蔡锷
“再造民国第一人”
2.过程:
护国战争形势图
(3)经过:
(4)结果:
(2)人物:
(1)时间、地点:
1915年底、云南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蔡锷
唐继尧
李烈钧
护国三杰
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分析袁世凯的皇帝梦为什么那么快就破灭了?有何启示?
材料10:“梁启超、黎元洪、段祺瑞等或请辞或告假”“今日要人之辞职,皆托于病。然试究其所患者之病,大抵皆因国体而影响于身体之病也。——《申报》1915年9月22日
材料11:“改变国体之计划,在今日尚为时机未熟”。“各国公使之忠告”的初衷“因恐国体问题而启内乱,将有损之利益。——《英俄日之劝告》1915年10月30日
材料12:“人心有至大之势力,决不能以他种势力战胜之”——《人心》《申报》1916年6月9日
材料13:袁世凯借机要挟民主革命派和清廷,大耍手腕,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不久又搞复辟,由于他倒行逆施,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只当了83天皇帝就见上帝去了。可见逆历史潮流而动,肯定是短命的。——毛泽东
①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懈斗争,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
④帝国主义态度转变,袁世凯众叛亲离,内部矛盾。
启示:封建帝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失败原因和启示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象征,为维护共和制度,他毅然举起了“护法”的大旗。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被选举为大元帅。他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然而,南北军阀最终达成妥协。孙中山 意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hé)”,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目的。1918年5月,他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
依靠军阀不可能实现“护法救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
感悟人生
三、军阀割据
1. 主要派系
阅读教材,思考:护国战争后,北洋政府有何变化?
皖系段祺瑞
直系冯国璋曹锟
奉系张作霖
桂系陆荣廷
滇系唐继尧
军阀 派系 代表 人物 依附 列强 势力
范围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英、美 直隶(今北京)湖
北、江苏、江西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山东、
福建、陕西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奉天、
黑龙江、吉林)
滇系 唐继尧 美、英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美、英 广西、广东
根 源:
实 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
2.军阀割据的原因
重要:
根本:
帝国主义在华相互争夺,扶植各自代理人。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北洋军阀:
北 洋:
北洋政府:
清末北方沿海各省的统称,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
由袁世凯和其他北洋军阀将领控制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以袁世凯为首,北洋军主要将领组成的军事统治集团。
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
+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3.影响:
材料14:军阀却是民国史上的一笔糊涂账。1912—1928年,中国的1400多个大小军阀发动了140余次地方性及省际战争。从袁世凯死去的1916年6月到1928年6月,有六个人成为国家元首,组成25个以上内阁。对此,李大钊的清算最是泼辣,他把当时的政治生活比作“宰猪场式的政治”,而军阀是吃人民“血肉骨头”的“文武豺狼”。 ——孙德鹏《疲劳的颜色》
材料15: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材料16:夫去满洲一专制,转生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 孙中山《建国方略》
时间 军阀混战
1920年7月 直皖战争
1921年7月 湘鄂战争
1922年4月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5年10月 第三次直奉战争
农户减少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减少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增加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增加 1914-1918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增长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材料17:
材料18:
②军队人数、军费增加,人民负担更加沉重。
①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③连年混战,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军阀混战时期百姓流离失所
1925年战乱下的百姓曝尸街头




合作探究:民国初年民主共和制度为何如此脆弱?
(1)经济与社会基础的薄弱
(2)政治传统的惯性与制度缺陷
民国初年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缺乏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分散,无法支撑民主制度的运行。封建地主阶级、旧式官僚等传统势力仍掌握大量社会资源,对共和制度天然排斥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本质上是封建军事势力的延续。他们通过暴力手段(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政治欺骗(假意拥护共和)破坏民主制度,最终走向复辟帝制,直接摧毁了共和实践的基础。
(3)旧势力的直接破坏
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传统使“集权”“权威”观念根深蒂固,民众对“共和”“民主”的认知停留在表层(如剪掉辫子、改用阳历),缺乏对制度内涵的理解。同时,《临时约法》虽确立共和框架,但存在设计缺陷,政党政治沦为派系斗争工具,未能形成稳定的权力制衡机制。
(4)外部环境的冲击
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在华利益,倾向于支持保守势力(如袁世凯),而非脆弱的共和政府。他们通过经济控制、外交施压等方式削弱中央权威,加剧了国内分裂,使民主制度缺乏稳定的外部条件。




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了实业家投资办厂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发展民族工业的热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多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总量。其中,纺织、面粉行业发展最快。然而,随着欧洲战事结束,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军阀混战不断,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1)原因:
①内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②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多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总量。其中,纺织、面粉行业发展最快。
(3)结果:
随着欧洲战事结束,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军阀混战不断,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课堂总结
1913年
1914年
1918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袁世凯
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
1916年
军阀割据
1917年
护法运动
北洋政府专制独裁
革命派维护共和
一对矛盾;两条主线;三个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