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9 19:5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方法认识“乃”“熏”等生字,会写“祭”“恃”等字。
2.结合课外资料,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背诵课文。
3.通过古诗的对比阅读,明了诗歌之间的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爱国情怀”是扣在中华儿女心弦上永恒的旋律,这个单元,我们将探索文人墨客笔下的“爱国情怀”。
1.揭题导入,引发期待
结合注释说说你从《示儿》《题临安邸》这两首古诗的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示儿》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的题目点明了诗歌是在南宋都城的旅店写的。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借助注释,自学古诗
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借助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聚焦同质,走近宋代,说一说这两首古诗的相同之处。
(1)两首诗都是宋代诗人所作。
(2)两首诗都写到了地名。
“九州”“中原”“临安”“汴州”
“九州”指的是中国,“临安”是南宋都城,“汴州”是北宋都城,而“中原”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即北宋都城一带。两首诗都提及了宋代的都城。
(3)两首诗都写到了人。
“乃翁”指的是陆游,“游人”指的是南宋的权贵、统治者们。
二、识字教学,夯实基础
1.集中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1)“乃”:在古诗或文言文中可作人称代词,在诗中结合语境理解为“你们的”。
(2)“熏”:结合生活经验,想想什么东西会“熏人”;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用“熏”字来说明当时不思救国却纸醉金迷的风气之浓烈。
(3)“亥”:是“天干地支”十二地支之一,己亥年是猪年。
(4)“恃”:依靠,可组词“恃强凌弱”。
(5)“擞”:振奋,可组词“精神抖擞”一词。








二、识字教学,夯实基础
2.交流书写要点
(1)“乃”和“及”不要混淆,“乃”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2)“祭”和“熏”都是上下结构,“祭”字注意左上部分不是“夕”,不要少写一点,左上部分的横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两横要适当收缩,避让上边的横撤和捺。
(3)“熏”上半部分横画较多,其中第二笔横最长,与下半部分的四点底宽度相当,整个字中间只有一笔竖,不要写成“千、黑”两部分。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1)学习字理,识解“示”“祭”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表示供放祭品的祭台。
“祭”表示手拿滴血的肉敬供祖宗神灵。
(2)整体观照,理解诗意。陆游在临终时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陆游的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作者简介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宋】陆游
注释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同:统一。
王师:宋朝的军队。
北定:平定北方。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
.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3)还原语境,沿情三问
①一个人临终时,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②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③结合资料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的伟大情怀。
补充资料:陆游的一生及他所作的诗。
陆游两岁时北宋就灭亡了,他从小目睹了人民流离失所,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的场面。在20岁时,陆游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58岁时,他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充满悲愤,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68岁,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心酸。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4)陆游虽知死后万事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这首诗的诗眼为“悲”,诗人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为无法亲眼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正是因为对国家“爱之深”,才有这般的“悲之切”。
理解诗意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2.学习《题临安邸》
(1)说说从诗句里看到了什么。
①看到了杭州美景
②看到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场面
(2)这里的“醉”是怎样的醉态,读着这个“醉”字,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何感触?
“醉”字联想:酩酊大醉、烂醉如泥、纸醉金迷、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
(3)是什么让权贵们日日笙歌,夜夜买醉?
暖风:这“风”指的是奢靡之风、腐败之风。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林升(1106年~1170年)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4)借助资料,理解为什么把杭州当作汴州
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图上再现的就是北宋的兴盛和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隋地断送在这群酒囊饭袋的手中。
暖风黛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权贵们日日饮酒、朝朝作乐。浑浑噩噩的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同样会再断送一个杭州。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着急"难怪他会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
百姓们流离失所,日日翘首盼着“王师”早日收复中原,可权贵们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诗人怎能不愦怒,难怪他会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高官们苟且偷生,纸醉金迷,他们还记得国难吗?还想着收复失地吗?让我们指着权贵们的鼻子怒斥——“西湖歌舞几时休?”
(5)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心焦与愤懑
.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古诗,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在讽刺的语言中,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激愤之情。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1.互文参读,品味情感
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你面前,
当陆游苦盼、权贵寻欢这两个场景
同时出现在你面前时,你又有什么感受?
2.反复对照,感悟精神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作者那颗怎样的心?在诗人陆游临终前的绝笔诗中,又是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
忧国忧民
3.学生评论,内化诗情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你能结合这两首诗写一写你的理解吗?
.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沉沦的无道昏君,堕落的无耻佞臣,他们终将被人们唾弃。深切地爱着祖国、爱着人民的人,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结合古诗内容,写一写你心目中的陆游。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
一、谈话导入,带入诗境
题目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
1.思考:通过题目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了解写作背景
“己亥”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1839年就是己亥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这315首诗称为《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一、谈话导入,带入诗境
生平简介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诗人、文学家。“今文经学派”重要人物,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所作诗文,大胆揭露清朝封建统治的黑暗与腐朽,热情歌颂理想与个性解放,强烈抒发要求“更法”“改图”的愿望,洋溢着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定盦文集》
名言佳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2.结合注释和上下文了解字义。注意“喑”与“暗”的区别,以及多音字“降”的读音。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jiàng
xiáng
降落 降临
投降 降服


yīn
àn
三、赏析解读,品悟诗味
1.结合背景,引出诗人“哀”愁
(1)这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体?”
林则徐在上表朝廷的奏书中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2)想到当时的中国是这样的情景,你想用什么词语形容你此时的感受?
.
三、赏析解读,品悟诗味
2.理解字词,感受奇异想象
(1)提到“万马”,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场景?
(2)“万马齐喑”一词又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3)难怪诗人说“九州生气恃风雷”,这个“生气”指的是发脾气吗?“风雷”仅仅是指自然现象吗?
.
三、赏析解读,品悟诗味
3.反复朗读,体会忧国情怀
风雷欲来,山河壮丽,在这充满生机的场景中,千万匹马儿却低着头不敢鸣叫,龚自珍内心充满愤懑,他在奉劝——也在渴望——他在呼唤——他在与天公对话,奉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降下大批有用之才,挽救垂危的国家。这样的呼唤正源自他对清朝政府统治下九州沉闷迟滞局面的痛心疾首,迫切期待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改革大潮,挽救垂危国家。
4.对话人物,领悟爱国诗情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对统治者、对龚自珍或是“天公”说的吗?请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三、赏析解读,品悟诗味
假如你是清朝的统治者,你看到这首《己亥杂诗》后你会怎么做?
兴办教育事业
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积极纳谏
培养人才
三、赏析解读,品悟诗味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整合参读,体悟诗情
1.对比三首古诗,品味不同之处
同学们,同样是爱国诗,同样是国家不振,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略有不同,你能读出不同的感觉吗?
《示儿》中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郁和对收复山河的渴望;
《题临安邸》中林升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己亥杂诗》中龚自珍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2.总结:
不论处于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三首古诗吧。
五、布置作业
1.诵读默写本首古诗。
2.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