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9 22:3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认识“县、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等15 个词语。
思维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文化自信:理解第三自然段是怎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审美创造:能用上“世界闻名”等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的设计以及这种设计的好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第三自然段是怎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难点
理解第三自然段是怎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能用上“世界闻名”等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的设计以及这种设计的好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开启画卷之旅
播放一段生动的动画视频,展示北宋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如热闹的集市、繁忙的码头、悠闲的街巷等。视频末尾画面定格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画面上。
教师充满激情地导入:“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仿佛穿越回了古老的北宋。那是一个繁华热闹的时代,而有一幅神奇的画,就像一部会讲故事的时光机,将那个时代的风貌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这幅画就是《清明上河图》,它可是一幅名扬中外的伟大作品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画,去探寻其中隐藏的奥秘和无尽的魅力。”
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图片,让学生们仔细观察画面的整体布局和色彩,说说自己的第一印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借助拼音或字典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尤其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正音后全班齐读。例如:“择”(zé)字注意与“泽”(zé)字区分;“乘”(shèng)在“一乘轿子”中读“shèng”,不要误读成“chéng”;“吏”(lì)字与“史”(shǐ)字对比记忆。
对于一些笔画较多、结构复杂的生字,如“繁”“貌”“街”等,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书写,一边写一边讲解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如“繁”字,上面的“敏”要写得紧凑,下面的“系”的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学生跟着书空,然后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采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
对于“名扬中外”,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然后举例说明:“像我国的长城,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它就名扬中外。《清明上河图》也是这样,全世界很多人都对它赞不绝口。”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其含义是名声传播到国内外。
“形态各异”一词,教师展示一些形态各异的动物或人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事物的不同形态,然后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形态各异的句子,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溜达”这个比较口语化的词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周末的时候,你们和爸爸妈妈在公园里慢慢地走,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就是随意地走一走,这种走法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含义为悠闲地散步。
同桌之间互相朗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得通顺,并交流自己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受。
三、精读课文,深入画中世界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这一段中你获取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关键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作者张择端、北宋时期、描绘汴梁(今河南开封)景象、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历史八百多年。
教师进一步提问:“北宋时期距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大家想象一下,八百多年前的汴梁会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对北宋时期社会风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画上的人物可真多啊!)
教师提问:“课文里提到了好多不同身份的人物,大家快速在文中找一找,都有哪些人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后,教师指名回答,并在课件上展示相应的句子:“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句子的结构特点,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作者在列举这些人物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不同的职业分类来展现画上人物的丰富多样,使描写更加有条理。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套古代人物小模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小组内摆放这些小模型,展示出画上人物的不同姿态和位置关系,同时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和讲解,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例如,有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把农民伯伯放在了田边,他挑着一担粮食,脸上带着丰收的喜悦;船工在河面上,正用力地摇着船桨,身体前倾……”
教师提问:“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是怎么形容他们的呢?”引导学生找出“形态各异”这个词,并让学生结合自己摆放的小模型和对课文的理解,说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人物的形态各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对画上众多人物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教师提问:“那街市上的热闹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并用序号标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学生可能会找出“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等句子。教师针对这些句子进行引导分析。
对于“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招牌,你们猜猜这些店铺可能会经营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可能的商品,如“这家店挂着丝绸的招牌,里面肯定摆满了五颜六色、精美华丽的丝绸布料”“那个写着‘酒’字的招牌下,或许有醇香的美酒,吸引着过往的行人”等,进一步感受街市的繁华与多样。
对于描写人的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句子中人物的动作,体会街市上人们的忙碌与悠闲。然后提问:“这些描写人的句子中,哪个动词用得最生动?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使画面更加鲜活、富有动感。
教师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就仿佛站在北宋汴梁的街市上,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你能听到什么声音?闻一闻,你能闻到什么气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然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内容,如“我听到了店铺里的打铁声,叮叮当当的,很有节奏感”“我闻到了包子铺里传来的阵阵香味,好想咬一口”等,加深学生对街市热闹场景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街市的热闹氛围。
4、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桥北头的什么情景?
教师提问:“在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件上展示相关句子:“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一下子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个情景的关键词语,如“眼看、就要、突然”等,提问:“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突出了事情的紧急和惊险,让画面更具戏剧性和吸引力。
教师拿出小道具(马、轿子等),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情景,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通过他们的表演,你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从表演中进一步体会画面的生动性和紧张感。例如,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骑马的人脸上很慌张,拉马笼头的人很用力,感觉真的很惊险。”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紧张的语气,感受画面的动态美。
5、学习第五自然段
全班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几个自然段所了解到的内容,如丰富的人物、热闹的街市、生动的场景等,提问:“这些内容和它名扬中外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进一步讲解:《清明上河图》不仅画面内容丰富,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而且在绘画技巧上也非常高超,画家对细节的刻画入微,人物、景物栩栩如生。它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为我们研究北宋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所以它成为了闻名世界的艺术瑰宝,名扬中外。
四、总结全文,拓展文化视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清明上河图》有了哪些更深刻的认识?你最喜欢画中的哪个部分呢?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了解了它的画面内容、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这幅画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凝聚着古代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心血。它让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的繁荣昌盛,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惊叹。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继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发现更多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宝藏。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录制自己的背诵音频或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
2.把《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一起讨论北宋时期的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下节课在班级里分享讨论的结果。
3.选择画中的一个场景,如“热闹的街市”“宁静的河边”等,用自己的画笔把它画下来,然后在画的旁边写上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描述这个场景中的人物、景物和发生的事情。
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年代 作者 大小 内容
人多、行业多、街市热闹非凡
历史价值再现历史情景 高超绘画技艺 传世佳作 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