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9 11: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元杂剧的创作来看,元杂剧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团圆结局。虽然这种独特的民族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元杂剧的悲剧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元杂剧的悲剧意识。按照亚里士多德所设定的悲剧标准“悲剧是一个‘抗争’的故事”,“悲剧是一个‘痛苦’的、‘不幸’的故事”来看,元杂剧中有许多剧目都符合这一标准。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就都包含着这一属性。在这些剧作中,尽管元杂剧作家没有悲剧理论作指导,但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却是自觉的、强烈的。
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作家对人的命运的自觉关注方面,尤其是关注那些代表着正义与善良的人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命运,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那些正义的力量之上,把自己的同情给予了那些受摧残、被毁灭的人,这里体现着深层的美学意蕴。
元杂剧所揭示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例如无辜的冤狱、残酷的盘剥、恐怖的凶杀等。人们喜欢用这种表现形式,反映他们在现实中存在的切身问题,借此表达自己向往自由平等、要求摆脱压迫和灾难的强烈呼声。但是他们对暴露出来的尖锐的悲剧性矛盾又无法寻找到解决的办法,只能借助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清官和好皇帝的形象,请他们出来为民理案除害,使受害者历经苦难后终能全家团圆。这种把解决悲剧矛盾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剧作家和戏剧观众的历史局限性,但同时也符合了统治者的利益,因而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也能为统治者鉴赏和提倡。可见,对生存困境和文化困境的整体深刻暴露是中国戏曲中悲剧意识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寻求在形式与情感上实现弥合、完成多维超越和解脱的最有效途径。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对社会悲剧力量的感受和反映,往往以个体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基石,以群体性欲望(功业心、皇权欲、表现欲等)的实现为目标。比如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正统文化形成以后,必然会影响悲剧意识的心理结构,从而也使中国的悲剧意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浓厚而强烈,并自觉把个体人格完善、自我价值实现与群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即“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知识分子对自我价值和人格完善的追求能否顺利实现,除主观原因外,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制度、伦理规范、道德准则、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上层建筑。
事实上,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上层建筑的局部或整体既是古代知识分子赖以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又是产生社会悲剧力量的主体,而最能全面深刻感受、反映和表现它的社会群体是知识分子。所以,元杂剧作品表现的悲剧意识有着特定的内涵,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异且与正统文化要求严重对立时,悲剧意识则呈现为群体特征,它超越个体又必然借助个体表现出来,它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与整体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联系。元杂剧的作家们面对的悲剧性现实决定了他们的悲剧意识有着前所未有的浓度和强度。危机意识、痛苦意识、反抗意识、献身意识和传统的忧患意识,这些都成为悲剧意识的具体构成要素,流荡在元杂剧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之间。
(摘编自尤奎东《从〈窦娥冤〉与〈赵氏孤儿〉看元人杂剧的悲剧意识》)
材料二:
元代中外交流频繁,市场空前繁荣,朝廷十分重视商业经营。同时,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以及各部族之间频繁攻伐,由此衍生出的各项苛捐杂税,再加上朝廷对于汉民族的多项歧视性政策等多种因素,导致民间百姓苦不堪言。在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失落的元代,“重利忘义”成为盛行的社会风气。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蔡婆这一角色平时以放高利贷为生,窦娥成为童养媳也是其父向蔡婆置换盘缠的结果。
在窦娥坚守的理想信念面临着重大考验时,窦娥如果委身小人,或许可以保全性命,但势必会牺牲蔡婆和自身的名节,然而如果想要保护蔡婆不受刑罚,自己就只能含冤认罪。于是,窦娥选择了舍生取义。王国维评论《窦娥冤》时称“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窦娥宁折不弯的人物性格貌似是导致其悲剧的一大原因,但她其实正是儒家传统理想形象的化身,窦娥的悲剧其实更是动荡年代里传统儒家价值观念体系的悲剧。窦娥的价值信仰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被迫走向了异化,即越是坚贞、孝义,就越无法保全自身,正如剧中所言:“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摘编自陈甜甜《元杂剧〈窦娥冤〉中庄子悲剧意识的显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关汉卿等元杂剧作家在没有悲剧理论的指导下,创作出很多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杂剧。
B. 在元代,人们会借助杂剧这一表现形式来揭示社会现实,表达他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C. 窦父将窦娥卖给蔡婆以换取盘缠这一行为,完全取决于当时社会盛行的“重利忘义”的风气。
D.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悲剧意识的心理结构,促使人们自觉将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统一起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提及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标准,是为了说明元杂剧中也有很多剧目具有悲剧性。
B. 两则材料都提到《窦娥冤》这部剧作,二者所起作用相同,都把它作为论述的对象。
C. 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结构,围绕元杂剧的悲剧意识,逐层深入展开论述,逻辑性强。
D. 元杂剧的悲剧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浓度和强度与剧作家身处的现实环境有关。
3.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第二段中所说的“元杂剧作家悲剧意识”的一项是( )(3分)
A. 元杂剧《梧桐雨》主要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无论是唐明皇还是杨贵妃,都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安排,这使作品内涵更深刻。
B. 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尽自己最大能力保护赵氏孤儿,用生命和正义抵抗恶与暴力,体现了他们对命运的反抗。
C. 元杂剧《汉宫秋》通过描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故事,展现汉元帝作为一国之主,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只能生离死别的悲剧。
D. 元代文人在贤妇剧中,让女性人物成为重构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希望借助女性的智慧来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其写作时的心理状态。
4. 元杂剧为何大多是大团圆结局?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 元杂剧《窦娥冤》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色痴
阿英
高阳产布。清末民初,皆以草木染色。苏木染红,槐米染黄,鼠李染蓝,皂斗染黑,拼色套染,变幻无穷。但工序繁多——采集、过滤、煮染,毫厘之差,颜色便有异。若是主顾苛刻,有人就会说:“去留祥佐村,找刘独眼去。”
刘独眼染的布,天水碧,紫虾青,月下白,佛面金,与样品无半丝差别,且鲜亮明艳,皂洗日晒摩擦均不脱色。
调色配彩,全凭眼力,刘独眼却盲了一只眼,另一只,视力亦极弱。辨色时,他的脸凑得极近,独眼紧贴上去,脑袋来回移动,状颇可笑。刘独眼制染液,看起来更是腌臜,一锅色汤,手指蘸水,来回搅动,探温度高了低了;抽手入嘴,啧啧咂吮,说用料多了少了。天长日久,口唇色渍层叠,貌如厉鬼。但是,无论要求如何刁钻,哪怕是淬火的铁,初锈的铜,夕云晨霭,雉尾莺头,但凡人间的颜色,刘独眼只消看一眼,便能从染缸拎出来。
曾有人怀疑,刘独眼种下染色植物的土中施有异药,遂趁其外出,携竹篓翻入院中盗土,这人一不留神跌倒,压折一小片花。刘独眼怒如疯牛,奔突至其家。那人伏在麦秸垛上,大气不敢喘。刘独眼看不清,以为没人,便拔出门闩,将篓子捣得粉碎,又踩上几脚,气冲冲离去。
刘独眼不是没治过眼。某日,一主顾自青岛来,说当地教会医院驻有洋医,擅治疑难眼疾,但洋医即将回国,欲治须从速。刘独眼听罢,连夜揣钱上路。
没过几天,刘独眼就回来了,背上多了个瘦童,她的脑瓜顶一对小黄辫,筷子粗细。
“这么快?”
“没去。”
“不治了?”
“钱要养娃。”
女童是半道捡的,取名“小染”。从此,刘独眼更加卖力染布。
忽一日,小染生了背痈,啼哭高热,急请郎中,郎中说:“恶疾,备木匣吧。”
刘独眼跪求,郎中摆手走出。俄而,屋内大哭,郎中抽了袋烟,又返回,说:“高阳县城东大街,有马姓名医,或可治此疾。”
刘独眼深鞠一躬。郎中道:“痈疽凶险,神医惜名,未必会收。你定要提我的名字,他与我交恶,一听我治不好,便肯医了。他素来贪财,钱务必带够。”
刘独眼翻开被套,摸出张薄纸,揣入怀中,取床洁净褥子,兜上小染,上路。纸上文字密密麻麻,是半生的染布心得。
知情人说:“瞧吧,为了心头肉,舍了命根子。”
服药半月,小染可下炕走动。倒是刘独眼,瘦脱了形,眼眶凸出,如围着几根干草棍。他不住吁叹,秘方一泄,怎么赚钱养活小染?
忐忑等了两个月,市面上并未出现相似染法的布匹。
很久后,刘独眼才听闻,名医捏着那张折起的薄纸,静立不语,一盏茶工夫,将其熔入了煎药的火焰。
小染痊愈了,欢实蹦跳。那日,刘独眼醒迟,听得窗缝钻进的娇脆笑声。起身,见满院的花,悉数被小染摘下,零落一地。邻里说,逃不过一场痛揍了。却见刘独眼将小染举起,说:“高处还有一朵,伸胳膊,使劲够。”
小染长成了大姑娘。
小染生得嫩。衣衫用布,都是刘独眼染成。每近酷夏,便以茜草染粉,石榴皮染绿。这些材料能拦住日头,小染白净得像富家千金。
小染有志气,去省城读书。
其时,传统织机已被铁轮机代替,草木着色早让位于化学染料,但刘独眼仍终日摆弄染缸。
有人说媒,来定日子。刘独眼垂头不语。良久,扯开粘连的嘴唇,道:“染匠嫁女,不想遭人笑话,待我染出正红的布,再商议其余。”
自此,刘独眼院中挂满红布,将黄土墙映出彤彤热意。一块块布,深浅不一,亮暗不一,冷暖不一,风中斜飘似帆,日光星点透射,闪若银针,半坡遥望,如巨大红花摇曳。
半月后,媒人又来。刘独眼答:“颜色仍欠火候。”两月后再来,又说:“还差口气儿。”
媒人细忖,刘独眼其实是舍不得小染。
小染毕业才嫁,已是民国二十六年。日军自平津南下,掠走染轧机器,断绝棉纱颜料。高阳全县以手工织机织布,为八路军缝制棉衣。
布料需染成黄绿色,但土法浸染,一缸一色,一匹一色,难以统一,人们犯了难,去找刘独眼。
刘独眼没日没夜鼓捣,酒腌水泡,盐醋明矾,依着时辰温度、阴晴雾雨随时调整,一匹匹布,色泽一致,搭在绳上,似千军万马。
寒露过后,八路军来收布,说:“战士们的冬衣终于有了着落。”
这天,一个八路军来村里,他说因伤掉队,打听收布者的去向。
刘独眼凑过脸,与其握手寒暄,看他身上沾土,便弯腰细细拍打。
八路军眼含热泪。
刘独眼却耳语乡民:“快去喊人,这个八路军,假的,色儿不对。”
小染加入了共产党,南征北战,直到刘独眼临终,才匆匆赶回。
刘独眼指着柜子说:“柜中布,是闲时染出。天青淡青,给外孙;水红桃红,给外孙女。最底下那块布,留给我自己。”
小染哭成泪人。
人们说:“刘独眼染了一辈子布,带入土中的那一块,不知有多奇异。”
殓衣上身,出乎意料——未着任何颜色,只是原色,铺展于大地,与万物融为一体。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刘独眼一只眼盲了,另一只眼视力极弱,这给他染布、生活都带来很大的不便,他很想治好他的眼睛。
B. 刘独眼在半道上捡到了一个女童,就收养了她,取名小染,后来小染生了重病,几乎丧命,幸好被马姓名医治好。
C. 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正面的,无论是刘独眼、小染,还是郎中、马姓名医等,都表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淳朴。
D. 染布行业的发展,给刘独眼带来了职业危机,但是他坚守传统的草木着色的技艺,展现出了他的“痴”。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把情节置于抗日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中,通过小人物抵抗侵略的行动,以小见大,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B. 第一段对染色的工艺作了说明,突出了染色技术的复杂,并运用语言描写引出小说主人公——染匠刘独眼。
C. 文中两次写到刘独眼家的花被折,而刘独眼两次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了刘独眼对小染的爱。
D. “扯开粘连的嘴唇”一句中,“扯开”“粘连”把刘独眼久不言语而又不得不语的矛盾状态形象地表现出来。
8. 本文语言简练,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4分)
9. 鲁迅写作,讲究“留白”“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他在《祝福》中就大量使用留白,如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被婆家从鲁镇绑走后,怒道“可恶!然而……”。本文也多处使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找出三个例子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行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其所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昔贞观之始,闻善若惊,既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謇谔之辈,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正臣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妨政损德,其在此乎?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节选自魏征《第四疏》)
材料二:
朕闻晋武帝自平吴以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也。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竭诚,退思补过,将顺其美,规救其恶,所以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隆重,当直词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谏,以为明智,不亦谬乎?颠而不扶,安用彼相?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节选自李世民《答魏征手诏》)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吾每见A主上B不论经国C远图D但说E平生F常语G此非贻H厥子孙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未睹克终之美故也”与“前史美之”两句中的“美”用法不同。
B. 兹,这,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弘兹九德”的“兹”意思相同。
C.“谓曾之不忠”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D. 或,有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或”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唐太宗在贞观初年乐于从谏,但在位五六年时就厌恶听到直言了,印证了《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两句。
B.魏征指出,君主治理国家要依靠德行、礼义、诚实、信用,如果做到了,就能让大臣没有二心,可以让远方的人民前来归附。
C. 管仲向齐桓公指出四种行为会妨碍他称霸:不能了解人;能了解人却不能用人;能任用人而不能信任人;能信任人却又让小人干预其间。
D. 唐太宗认为西晋大臣何曾罪过极大,因为他身居高位,名器隆重,应该直言进谏,辅佐君王,但他在朝廷上没有谏言,退朝后私下才说。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14. 两则材料表现出了唐太宗和魏征君臣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过华清宫
杜牧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①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②。
【注】①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②云中两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二中,前两句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烟幕黄尘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B.其二中,后两句用夸张手法描绘出唐朝统治者在华清宫中歌舞升平的景象,也点出了奢华荒淫的后果。
C.其三全诗含蓄委婉,笔调看似轻快,实则对亡国之君的荒淫误国从正面给予了辛辣无情的嘲讽。
D.其二中的“始”字写出了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其三中的“乱”字,极言安禄山起舞之快及其谄媚之态。
1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两首诗为后世的为政者提供了哪些鉴戒?请结合诗歌分析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古代,春游是不同年纪的人们结伴共游的一种社交方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两句可为佐证。
(2)苏轼在《和陶咏荆轲》中认为“荆轲不足说”,其父苏洵在《六国论》中也对荆轲的行为进行了严厉地批评:“,。”
(3)盘庚迁都时遭到了臣民的反对,在课堂上讲解这一知识点时,于老师引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两句点明了反对盘庚迁都的群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物质,小说生命的血液流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故事主线是它的神经中枢系统,小说的灵魂不是主题的简单归纳,而是小说中流光溢彩的精神光照,是小说的核心价值。文学研究者通常会从作品的不同角度去发掘 它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本质上就是对作品灵魂的探寻,作品所建立的艺术空间和作品自身的气血脉络只是给研究者提供了基础和土壤,对作品灵魂的探幽析微和精准捕捉,才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全部小说灵魂的信息密码。常言道,人要对历史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于学者,更是如此。时至今日,现有的红学研究著作依然难以穷尽“红迷”的艺术梦想,红学研究领域仍然是四季繁茂,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每一代学者都会有新的发现,所有的发现,都指向了小说灵魂的纵深处。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自清代以来,文学界围绕《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小说灵魂的全部信息密码。
B.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些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小说全部灵魂的信息密码。
C.自清代以来,文学界围绕《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些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全部小说灵魂的信息密码。
D.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小说灵魂的全部信息密码。
19.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骄傲自满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
B.一个人做事情只考虑自己,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C.都是自己人,别客气。
D.流星燃烧自己,只为瞬间升华,它从未流泪。
20.学校话剧社准备在艺术节表演《红楼梦》,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3分)
A.元妃省亲 B.雨村判案 C.香菱学诗 D. 探春理家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一把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 ① 。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沧州,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身为配军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杆花枪。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 ② ,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林冲带了“尖刀”,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
然而让一些读者不解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是可以用那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候的, ③ ?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从受众方面来说,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原文中加点的“应该”“彻底”两个词语,是作者后来添加的,试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以上三段话对我们颇具启发意义,请综合文字材料完成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C
  2.B
  3.D
  4.①剧作家和观众无法找到解决尖锐悲剧性矛盾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清官和好皇帝;②这种结局符合统治者利益,能被其鉴赏和提倡;③是对生存困境和文化困境暴露后的形式与情感上的弥合,实现多维超越和解脱。
  5.①社会现实的黑暗:剧中展现了无辜的冤狱等黑暗现实,反映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尖锐矛盾;②窦娥的命运悲剧:窦娥坚守正义与善良,却遭受摧残和毁灭,体现了作家对正义力量命运的关注;③传统儒家价值观念的悲剧:窦娥是儒家理想形象的化身,其坚守的价值信仰在动荡社会中被迫异化,越坚贞越无法保全自身。
  6.C
  7.B
  8.①多用短句,语言简洁明快,如 “高阳产布。清末民初,皆以草木染色”;②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场景或人物,如对刘独眼辨色、制染液的描写;③省略不必要的修饰和交代,聚焦关键情节和人物行为,如小染求学、参军等情节简略带过。
  9.①“刘独眼没去治眼,钱要养娃”,未说明放弃治疗的内心挣扎,突出其对小染的爱;②马姓名医熔毁染布心得,未写其动机,体现医者仁心和对技艺的尊重;③刘独眼识破假八路军,未详述判断依据,凸显其 “色痴” 特质和敏锐观察力。
  10. 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 / 但说平生常语 / 此非贻厥子孙者也
  11.C
  12.A
  13.(1)君主不诚信就无法役使臣子,臣子不诚信就无法侍奉君主,诚信作为治国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愤怒来震慑他们,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却在心里不服气。
  14. 唐太宗:善于反思,能认识到自身过错,重视臣子的劝谏;魏征:敢于直谏,忠君爱国,关注国家治理和君臣关系。
  15.C
  16.①要居安思危,不可沉迷享乐。诗中统治者在华清宫歌舞升平,无视叛乱隐患,最终导致天下大乱;②要明辨是非,警惕奸佞小人。探使受金谎言欺骗,安禄山谄媚获宠,警示为政者需认清奸邪;③要以国事为重,不可因私废公。统治者沉溺声色,忽视经国远图,最终误国,提醒为政者要心系国家。
  17.(1)莫春者;春服既成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18.A
  19.A
  20.C
  21.①总会留意这把刀;②花枪显然不便;③为何要用尖刀
  22.“应该” 表推测,体现了对林冲携带尖刀状态的合理推断,使表述更严谨;“彻底” 强调程度,突出读者同情林冲和善恶有报的心理得到完全满足,增强了表达效果。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