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10.绿
教材分析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叩击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中外现代诗歌作品,有冰心的三首短诗、艾青的《绿》、苏联诗人叶赛宁的《白桦》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虽然现代诗在教材中并非第一次出现,但以往都是以单篇课文的形式,此次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2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3文化自信.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4思维能力.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教学难点 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文引路 激发兴趣1.看到题目,你能想到哪些带“绿”的诗句呢?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绿,能给人带来无穷美感,历来备受文人墨客歌咏。现代诗人艾青也写了一首诗,诗名就叫《绿》。他是一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诗色彩鲜明,独具特色——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课件出示艾青简介。二、入绿之境 发朋友圈1.自读诗歌,扫清字词。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任务一:朋友圈评论(1)老师用这首诗的第一节发了一个朋友圈,谁来读一读?“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都是绿的。”第一个朋友这样评论:田野,一碧千里。第二个朋友这样评论:风吹竹林,散发出闪闪发光的绿色光芒。请你给朋友圈评论,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草原是绿的,麦田是绿的,你还觉得绿色还在哪里?任务二:朋友圈配音发朋友圈,制作视频,需要配音,请你和大家分享你的朗读。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展现想象到的画面。预设:我第一节中的“倒翻”和“到处”这两个词用的妙。把“到处是绿的”比作“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写出了眼前铺满绿色的感觉,让我感受到诗人的奇特想象。三、美读诗歌 探绿之踪1.观赏视频,入情入境。(1)视频中,你看到了哪种绿色?(2)自然界中,哪些植物有这样的绿色?2.比较阅读 感受特点任务三:点赞朋友圈过渡:古往今来写绿的作家真不少,现当代文学家、诗人艾青写过绿,还有一位作家宗璞,在《西湖漫笔》中也写到了“绿”。请认真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读完后说说这段文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并思考同样是写绿,两位作家的文字有什么异同。(1)出示“阅读链接”,思考:同样是写“绿”,两位作家的文字有什么异同呢 (2)小组交流,代表汇报。相同:都是写绿的丰富和范围的广,都体现了对绿的喜爱。不同:体裁不同;诗歌分行,有节奏感和丰富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散文分段,语言很优美,描绘的景物比较写实。拓展延伸 读宝塔诗观察诗歌的第三节,说说你的发现。预设:句子的结构都一样。第四节诗的结构也特别有意思,它是一个梯形的结构。其实诗歌还有很多结构,老师为大家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宝塔诗”。闻一多:诗歌的形式美。2.微课介绍宝塔诗。小结:“绿”看似摸不着,触不到,但在我们的想象中,眼前一切皆为绿意:绿色的田野,绿色的草原,绿色的海洋,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心情,绿色的希望…… 书写指导出示:挤 、叉。2.观察生字,教师范写,生临写评议。
板书设计 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