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的新 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实验探究在物理规律探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从学生熟知 的冰化水、水结冰等现象引出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概念,然后通过探究海波(或冰) 和蜂蜡(或松香)的熔化特点分别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规律,最后通过计算 机和温度传感器得出熔化和凝固的温度特性曲线,进而得出凝固点的概念以及同 种物质凝固点和熔点相同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 学探究。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当前阶段,学生学习物理不足一学期,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还 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适时引导,让学生在亲身经 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并培养动手能力和利用实 验数据绘制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流程如下: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探究固体熔化 过程的规律→对固体熔化图像的分析→冰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的对比→液体的凝 固。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能够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在固态与液态间的转变,知道物质的 熔化和凝固现象。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简单的物理图像描述实验现象,了解熔化与凝固的特 点。
【科学探究】能够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揭示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 区别,建立对熔点和凝固点的认识。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利用熔化与凝固的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建立对熔化和凝固现象的正确认识,有利用熔化和凝固知识改善生产生活的意愿。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二)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建立对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认知。
突破策略:利用晶体的微观结构模型或动画进行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微 观到宏观的联系。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建筑中,有一种微粒状的聚乙烯材料,可以在 15~40℃之间发生物态变化, 把它掺在水泥中制成墙壁和地板,可以使房间冬暖夏凉。又因吸水量小,不易潮 湿,有绝缘性能,因此成为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你想知道这种材料是怎样调节 温度的吗?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开这种材料调节温度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 体?请阅读教科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 事半功倍。
活动 1 :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认识晶体 ”部分的内容,教师补充一些非晶 体的图片,如松香、沥青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提炼物理学问题 ,落实“ 从生活走向物 理 ”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 2 :晶体和非晶体的用途。
教师讲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如晶体海波,又名硫代硫 酸钠,在医学领域用于制造解毒或脱敏类药品;非晶体蜂蜡是化妆品制造业的原 料之一,在农业生产上用于果蔬保鲜,在印刷领域用来提升油墨的性能等。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物 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体现了“ 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课程理念。
问题二: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活动 3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固体和液体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
如:①春天,冰雪消融;②修公路时加热沥青,沥青变软后成为液体,倒在 公路上又慢慢变硬成为固体;③冬天,晾在屋外的湿衣服结冰;④加热熔化后的 蜂蜡倒入玩具模子,冷却后就成了各种各样的玩具;⑤熔化后的铁水冷却后变成 铁锅;⑥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雪糕化了。
归纳总结:物质能够从固态变成液态,也能够从液态变成固态。我们将物质 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问题三: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活动 4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有什么不同。
1. 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选用一种固体还是两种固体对比效果好?
(2)什么方法可让固体熔化?
(3)如何测固体的温度?
(4)我们要观察的现象、要记录的数据分别是什么?
(5)为了节约时间,使固体熔化得更快些,实验使用温水还是凉水?
(6)我们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7)怎样组装器材?
2. 教师引导归纳。
利用晶体海波和非晶体蜂蜡进行对比实验;将搅碎的固体放入试管,将试管 底部浸没在盛水的烧杯中,对烧杯中的水加热,水再对试管加热,便可使固体熔 化;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内的固体中央测温度;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观察固体的物 态变化情况并记录温度的变化及所用的时间;实验中为了节约时间,选温水更好; 我们需要酒精灯、烧杯和水、试管、温度计、陶土网、铁架台、海波、蜂蜡、秒 表等;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器材。
3. 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收集的数据填入所设计的表格内。教师巡视指导,强 调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4. 分析与论证。
学生根据表格的数据手绘“温度—时间 ”图像。
分析图像,并结合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海波(晶体)在熔化 时吸热,开始时温度上升,达到一定的温度开始出现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而且液体越来越多,直到所有固体完全变成液体,温度才继续上升;蜂蜡(非晶 体)的熔化过程则不同,随着温度不断上升,蜂蜡由硬变软、变稀,最后全部熔 化为液体。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的现象之 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 参与探究, 目 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 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 度,助力落实“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的新课程理念 。另外,通 过这种动手实践,学生不仅能够亲身观察物理现象,体验实验探究过程,还能够
建立起对“ 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的认知,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重要环 节, 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四:对固体熔化图像的分析
1. 海波的熔化图像可分为几段?每段对应的海波是什么状态?随着加热时 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是否持续升高?海波有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2. 蜂蜡的熔化图像有无明显分段?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蜂蜡的状态变化 是怎样的?在吸热过程中,温度怎样变化?蜂蜡有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活动 5 :组内观察图像并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归纳:
(1)海波的熔化图像可分为三段(师生共同规定为 AB 段、BC 段、CD 段, 并在所绘的图像上标出)。
AB 段:是固态,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BC 段:是固液共存状态,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但温度不变。 CD 段:是液态,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结论 1 :海波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个温度叫作熔点。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 熔点。
结论 2 :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蜂蜡的熔化图像无明显分段。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蜂蜡由固态慢慢 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整个过程一直吸热,温度一直升高。
结论 3 :蜂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设计意图:这是初中物理第一次用图像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先通过小组 讨论再进行归纳,解释图像上各个关键点的含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图像法是 一 种简洁、有效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像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另外, 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分析实验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也能够充分发挥实验的育人 功能,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 在物理学和相关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活动 6 :了解晶体的微观结构。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想象一下,从微观结构上,晶体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先由学生进行猜想,教师再结合图片从学生可理解的知识范围内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微观到宏观的联系,深化他们对晶体熔化过程 的认识 ,促进物质观的形成。
问题五:液体的凝固
前面刚刚熔化的海波和蜂蜡,在停止加热、温度降低后,又逐渐开始凝固。 有没有一种可能,凝固就是熔化的相反过程呢?
1. 教师出示由温度传感器和计算机组成的数字化实验系统(或图片),并 介绍用这套系统可以实时描绘被测物质的温度—时间变化曲线。
设计意图:将现代科技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 量,也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深入理解物理现象的平台,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 养有重要意义。
2. 演示用计算机绘制同等质量的冰熔化曲线和水凝固曲线(或出示图片),
师生共同对比分析。
设计意图:( 1) 通过熔化的装置对比和实验数据( 曲线) 对比, 帮助学生 明确液体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2) 通过数据的分析, 引导学生明确凝固点的 概念以及凝固点与熔点的大小关系;( 3) 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图像分析问题的 能力。
3. 得出结论:(1)液体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2)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 的温度是凝固点;(3)同种物质,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设计意图:强调同一物质凝固点与熔点的一致性,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状态变 化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更有助于他们建立 起科学的世界观。
活动 7 :(跨学科实践)分析火山周围矿物熔点高低与分布的关系。
突然间,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喷出,像炼钢炉里流出的钢水一样流淌,这就 是火山爆发。
岩浆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按下列顺序在火
山口周围形成具有层理构造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 白云母—石英。
教师提问:对火山周围矿物的熔点高低与分布的关系,你有什么推测?
设计意图:将物理知识与地理学现象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加深学生 对凝固过程的认识。另外,将物理概念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形
成全面的物理观念,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1. 晶体和非晶体。
2.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熔化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3.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凝固的过程放出热量。
4. 熔化规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5. 同种物质凝固点和熔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