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探究为后续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特点打基础 ,即 光的反射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已经知道光遇到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 生改变 。学生在本章第一节中认识了光的传播现象 ,建立了光线模型 , 已 经具备一定的光学知识基础 。另外 ,通过前面对机械运动、声现象等物理 知识和物理方法的学习 ,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都得到了 一定的发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能力完成本节的实验探究。
二、教学设计思路
(
↓
) (
活动:观察三线
共面、法线垂直
镜面、两角相等
) (
活动:光路可
逆
)活动: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定律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探究 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 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科学思维】在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中建构反射模型,能运用光的反射定律分 析简单的反射问题,并获得结论。能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对自然现象和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科学探究】在光的反射探究活动中,能通过对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数据的比 较和分析,进行初步的因果判断,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真的 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天琴计划 ”中精确测出月地距离的科技成就,引发对我国 现代科技成就的关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
(二)教学难点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的成因。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展示图片)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这些物体?
我们能看见太阳、发光的水母、烛焰,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2.(展示图片)我们为什么也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
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什么是光的反射?
活动 1 :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现象(提醒学生,不可以让激光对着眼 睛)。
引导学生总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 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问题二: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 活动 2 :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1)让带有激光笔的透明圆筒围绕平面镜转动(保持光线的入射点不变)。
(2)(从观察者角度)当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重合时停止转动,放置三角 板。
学生观察:
①圆筒转动时,入射光线位置改变,反射光线也跟着改变。
②从一定角度观察,发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会重合,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③结合三角板的位置可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所在的面与平面镜垂直。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且这个面 与镜面垂直。
活动 3 :建立法线概念。
建立模型:经过平面镜上的同一个入射点,能形成多个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组成的平面。
学生观察:这些面都和平面镜垂直,且相交于一条直线。
教师强调,这条线事实上并不存在,所以用虚线表示,叫作法线。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演示(或效果图) 引导学生建立法线概念。
活动 4 :画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图。
基本概念:“一点两角三线 ”。 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
反射光线:经反射面反射后远离反射面的光线。 入射点(O):光线射到反射面上的点。
法线(ON):经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
设计意图:定义基本概念,规范学生对几何光学的描述用语,并激发学生对 进一步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的兴趣。
活动 5 :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用光的反射实验器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多次改变入射角,分别记录
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由活动 1 到活动 5 ,最终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 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 等于入射角。
教师强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因果关系。
设计意图:将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分解为 5 个探究活动,逐步、逐点地 发现问题并攻克问题,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适时发现问题以及自 主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
问题三:光路可逆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关于小聪和小猫的“对话 ”,其中有什么道理?
活动 6 :光路可逆。 演示光路可逆。
实验结论: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分析小聪和小猫都能看见彼此的原因,如图所示。
(引出新问题)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如果光线垂直入射,情况又会怎样?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入射光线将被垂直反射回去, 这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都等于 0。
问题四: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简易潜望镜
分析发现,两块平面镜镜面相对,互相平行,跟水平面成 45 °角,这就是 最简单的潜望镜。建议同学们课后利用生活中的器材自制一个潜望镜,并与其他 同学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制作简易潜望镜并说明其原理,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光的反射定 律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 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活动 7 :如果想用两块平面镜让光偏转 180 ° , 即沿原方向反射回来(且不 重合),两块平面镜应该怎样放置?
学生结合刚刚学习的潜望镜的原理,经讨论探究,发现如果要让光路偏转 180 °且反射回来的光与入射的光不重合,两镜面的夹角需为 90 °。
2018 年,我国“天琴计划 ”的科学家在云南天文台向放置在月球上的反射 器发射激光,精确计算出了地球与月球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 天琴计划 ”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 习科学技术的使命感。
问题五: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展示图片。
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反射光也会平行射出,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会射向不同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每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设计意图:强调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加深学生对两种反射类型 的理解 ,加强利用两种反射类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物理现象的能力。
活动 8 :观察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利用手电筒、白纸、小镜子等生活化的器材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强调,重点观察白纸和小镜子亮度的变化。
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现象是镜面反射?哪些是漫反射?
城市的玻璃幕墙、磨光的大理石等,有时会发生镜面反射,产生光污染;用 久的黑板有些位置会发生“反光 ”现象,也是镜面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清 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漫反射。
像黑板“反光 ”这样的情况,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1)调整座位,改变看黑板的方向;(2)将黑板“反光 ”的位置打磨得粗糙一 些。
(三)课堂小结
1. 光的反射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3. 反射的分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六、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定律
1. 光的反射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共面、异侧、等角
3. 光路可逆
4. 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漫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