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延伸 和应用,与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在这一节里,学生将首次接触“像 ”这个概念, 是后续学习凸透镜成像的重要基础。
本节重点突出学生的探究,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 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 喜悦,树立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 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基础。但需要注意 的是,八年级学生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能力都还不足,在已有的基础上,教师 要帮助和启发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充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让学生感知物理知识与现代化的联系,做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流程如下: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线索,通过“猜想、讨论— 确定等效替代法—实验操作—判断像的虚实—总结平面镜成像原理—用纸条模 拟虚像 ”这样的活动链条,逐步明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 点及应用。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科学思维】应用光线模型追踪平面镜成像的光线,理解虚像不是光的会聚 形成的。
【科学探究】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 路和方法。通过对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过程的简洁 对称之美。通过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在 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方案,这也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 中心。
(二)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突破策略: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两种方法感受虚像。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魔术:浇不灭的蜡烛。
思考:蜡烛为什么不会被水浇灭?其中的奥秘就隐藏在本节的知识中,相信 同学们学完本节内容后,就能揭开这个魔术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展示图片:
请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当作镜子?什么是物?什么是像?
光滑平整的反射面都可以等效为平面镜,如平静的水面、玻璃等。当你照镜 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 ”,镜子里的那个“你 ”就是你的像。
设计意图: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镜子很熟悉,但对广义的平面镜并不一定清
楚 。 通过图片示例,将平面镜的概念进一步拓展,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 活动 1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明确研究方法。
猜想:结合生活经验及同学们对镜中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平面镜所成的像有 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结合生活实际, 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
思考:(1)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 系?(3)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有学生提出,可以选取两个相同的物体,一个放在镜子前面,另一个放到镜 后去和像比较大小。
总结: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要求替代物体与镜前物体必须是两个完全相 同的物体。
设计意图:先形成认知冲突,再通过搭建台阶,引导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等效替代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活动 2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学生发现,用常规的镜子做实验无法成功,因为只能从镜子的前面看到像, 通过镜子无法看到“替身 ”物体,即无法把“替身 ”物体放到像的位置上。
思考:用什么器材代替镜子,才能实现既可以成像,又能透过去看到成像的 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对接下来的 实验更有兴趣,对实验探讨更有创造性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 、敢于创 新的精神。
总结:用玻璃板代替镜子——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设计意图:把镜子改为玻璃板,从而有意识 、有 目 的 、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
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 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其发散思维。
思考:结合生活常识说一说,怎样使玻璃板成像更清晰?如何测量像与物到 镜面的距离?
总结:用深色的玻璃或把实验室里光线调暗,这样成像更清晰。实验时,标 记像与物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活动 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操作。
(1)将白纸用双面胶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玻璃
板,竖立在白纸上。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 像。
(3)拿另一支相同的蜡烛(不点燃)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 的像重合(从玻璃板正面的任意位置看上去都重合在一起),这时玻璃板后面蜡 烛的位置就是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板前面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两次,并分别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设计意图:调整蜡烛位置,重复实验,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 ,强调 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 、缺少必要的实验环节。
(4)在白纸上标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直线,把每次 实验中两支蜡烛的位置连接起来,用量角器(或三角板)判断连线是否与镜面垂 直,再分别测量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
次数 比较像与 物的大小 蜡烛和像的连线与 玻璃板的夹角 像到玻璃板 的距离/cm 物到玻璃板 的距离/cm
1
2
3
(5)在上述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总结:
①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意识、 探究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活动 4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判定像的虚实。
可不可以像投影幕布(或像小孔成像)一样把平面镜成的像也成在屏上,把 像画下来,再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一个学生在玻璃板前放好物体,另一个学生拿一块白屏在玻璃板后承接,逐 渐移动白屏的位置,发现不管在哪个位置,白屏都不能承接到物体的像。
总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设计意图:先质疑 ,再通过能否用光屏承接的方法判断实像和虚像。 活动 5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回忆小孔成像的过程,结合实像、虚像的差异,试着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思考:反射光线是否发自 S '处?镜子后面是否存在发光点 S '?S '点是什么
线的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与小孔成像的比较,使学生深入理解实像、虚像的概念和区 别, 并进一步明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活动 6 :用纸条模拟虚像的形成。
学生用纸条模拟虚像的形成,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示。
设计意图:从纸条的折叠和展开过程中,学生能形象生动地感受到物像关于
镜面的对称关系, 并由此总结出作图的方法。
总结: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成像的,光源的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的交点。
解密本课开始时“浇不灭的蜡烛 ”的原理。 设计意图: 首尾呼应, 学以致用。
问题二:平面镜的应用
活动 7 :阅读教科书对应的内容,通过舞蹈演员在舞蹈室用镜子矫正身姿, 牙医用专用的小镜子检查口腔疾病,商店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学生利用平 面镜自制昆虫观察箱等,总结这些实例都应用了平面镜的哪些功能?
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归纳总结平面镜在生活 、 生产 、科研等领域中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
1. 什么是平面镜?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平面镜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1.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2.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3. 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