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 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 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13: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是“跨学科实践: 眼 睛 ”和“通过透镜看世界 ”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准备 。本节内容遵循初中学 生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透过露珠可以看到倒立的花朵 ”这种贴近学生生 活、关注学习生长点的具体事例 ,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给学生创设提 出问题的空间和方法 。之后 ,又通过“ 用冰取火 ”的情境进行补充 ,将我 国古代科技融入物理问题 ,既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 增强民族自豪感 ,又让学生对什么是透镜、哪些物体可以看成透镜、透镜 有什么特点、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等更加好奇 , 自然而然地开启本节内容 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透镜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 , 比如露珠、装水的玻璃杯等 ,但绝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透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 ,缺乏深入思考 ,对其中 的道理不是很清楚 。另外 ,八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强 ,动手心情很迫切 ,对 新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 ,渴望探究新知识 ,但他们的理性思维较弱 ,对概 念的深入理解、规律的分析归纳等有欠缺 。本节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创设一个平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找出规律,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锻炼能力。
(
u
>2
f
,


缩小的像
u
=2
f
,倒立
等大的像
)二、教学设计思路
认识透镜
生活中凸透镜成像现象
(
u
<
f
,



大的像
) (
凸透镜成像规律
)
(
虚像
) (
实像
)
(
f
<
u
<2
f
,倒立
放大的像
) (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通过实验观察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正确作出光经过透镜的光路图。 经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物距、像距等概念。通过对物距和焦距 的区间的比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科学思维】应用光线模型追踪凸透镜成像的光线,知道实像和虚像分别是 怎样形成的。通过对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处理,感悟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
【科学探究】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进一 步建立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培养乐于从日常生活中探索自然现象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收集实验证据。
(二)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证据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700 多年前,古书《博物志》中记载了用冰取火的方法:“削冰令圆,举以 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这是我国古人创造的神奇。你知道这样取火
的原理是什么吗?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认识透镜
活动 1 :分发给学生多个圆形镜片,让学生仔细观察镜片。展示凸透镜和凹 透镜侧视图,请学生参考图片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并说出区分的依
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触摸镜片的动作 ,切实感受一下“ 中间厚 、边缘薄 ” “ 中间薄 、边缘厚 ”的手感,这样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凸透镜 、 凹透镜的特点。
问题二:透镜的相关概念 展示图片。
一般的透镜,两个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 小于球面的半径,我们就叫这种透镜为薄透镜。
设计意图:利用数学图形描述透镜 ,使“ 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 ”更生动, 也为接下来引出主光轴 、 光 心 等概念打下基础。
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作主光轴,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透镜 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作透镜的光心。
问题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活动 2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满烟雾,倒扣在桌上,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
或凹透镜。用手电筒通过杯底自上而下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请 学生观察烧杯中的光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
总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教师强调:“会聚 ”“发散 ”都是指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比较。 活动 3 :透镜对平行光线作用的演示和分析。
设计意图:把光的传播路径表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 作用 ”和“ 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的理解, 同时引出焦点 、 焦距的概念。
(1)凸透镜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的作用。
凸透镜将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会聚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叫作凸透镜的焦点, 因为是实际光线会聚的,所以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焦点通常用字母“F ”表 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透镜的焦距,用字母“f”表示。
(2)凹透镜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的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偏离主光轴散开。通过凹透镜的光的反向 延长线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焦点,因为不是实际光线会聚,
因此是虚焦点。
(3)教师强调:
①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指的是折射光的方向比入射光的方向更偏向主光 轴。
②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指的是折射光的方向比入射光的方向更偏离主光 轴。
设计意图: 强化学生对“ 会聚 ”和“ 发散” 的理解。
活动 4 :薄厚不同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学生观察:凸透镜表面越凸,会聚作用越强,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强;凹 透镜表面越凹,焦距越短,发散本领越强。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焦距的透镜对光的偏 折能力是不同的, 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做好准备。
问题四:透镜的三条特殊的光线
图片展示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通过光心的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焦 点的光分别经凸透镜和凹透镜折射后的情况。
教师特别强调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通过光心的光经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后,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焦点。
③斜射向凹透镜的光,如果其延长线通过凹透镜的焦点,则经凹透镜折射后 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学生自行观察并演示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光心的光经凸透镜后, 传播方向不变。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折射光通过焦点。③通过焦点 的光经凸透镜后,折射光平行于主光轴。
问题五:透镜对光的作用的理论分析
如果将凸透镜和凹透镜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分割,两种透镜都可以看成是由一 些形状相似的棱镜组成的,只是它们组合的方式不同而已。据此,关于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你有怎样的认识?
活动 5 :学生画出光线在凸透镜内发生两次折射的图示。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 了光的折射,对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情况比较清楚。 通过建立分割后的透镜模型 ,形象地将透镜对光的作用演变为棱镜对光的作用, 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问题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 6 :认识物距和像距。
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 u 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 v 表示。
教师说明:初中阶段我们研究的透镜均为薄透镜,其厚度可忽略不计,我们 可以将物距认为是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认为是像到透镜的距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了解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的两个概念。 活动 7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①可能与物距有关;②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
设计实验:先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向凸透镜移近,同 时用光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寻找清晰的像,并记录成像的位置。研究凸透镜的成 像与物距的关系(保持焦距不变,即使用同一个凸透镜),物距的变化以焦距为 参考,即观察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处于 1 倍焦距与 2 倍焦距之间时、小于 1 倍焦距时的凸透镜成像情况。
实验步骤:
①如果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可以利用太阳光(平行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②将 F 光源、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 F 光源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点亮的 F 光源放在较远处(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 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 u 和像距 v 。适当改 变物距,重做这一步。
④把 F 光源移向凸透镜(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观 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 u 和像距 v。
⑤把 F 光源移向凸透镜(f<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 u 和像距 v。适当改变物距,重做这一步。
⑥把 F 光源继续靠近凸透镜(u=f),移动光屏,观察是否能够成像。
⑦把 F 光源继续靠近凸透镜(u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
①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u>f时,成实像;u②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u>2f 时,成缩小的实像;u=2f 时,成等大的实像;f<u<2f 时,成放大的实像。
③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且像、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的虚 像是正立的,且像、物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④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变小,像和像距都变大;成虚像时,随着物 距的变小,像和像距都变小。
活动 8 :研讨。
研讨 1 :实验中,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结合一定的理论推理回答:(1)可能是光源、 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当光源在凸透镜的 1 倍焦距以外但 非常靠近焦点时,所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而光具座长度有限,所以光屏不 能承接到像。(3)成虚像时光屏上也承接不到像。
研讨 2 :若把凸透镜遮挡一部分,像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结合一定的理论推理回答:若把凸透镜遮挡 一部分,成像性质不变,只是像暗了一些。
活动 9 :提炼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总是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近像近像变小; 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 问题七: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分析
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就可以画出相应的光路图,从而判断 出像距的大小和成像的具体情况。
1. 当 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2. 当 u=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 v=2f。此点为成放大像与缩小像 的分界点(焦点位置除外)。
3. 当f2f。
4. 当 u=f 时,不成像。此点为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5. 当 u问题八: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 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被拍物体成像在相机内感光元件上,
成的是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
2. 投影仪。
投影仪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能使来自投影片或数码装置的图像在远 处银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 放大镜。
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可以将较小的物体“放大 ”,放大镜成的是物体正立、 放大的虚像。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充分落实“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 理走向社会” 的新课程理念。
问题九: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况: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有光能聚集,能成在光屏上,此时物、像 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像是倒立的。
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的,没有光能聚集,不能用光屏来承接。人眼看到的虚像是人眼逆着凸透镜出射 光线看到的。
(三)课堂小结
1.(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 作用。(2)透镜的相关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F)、焦距(f)。(3)三条特 殊光线:①通过光心的光经透镜传播方向不变;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透镜后折 射光通过焦点;③通过焦点的光经透镜后折射光平行于主光轴。
2.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照相机:倒立、缩小、实像;投影仪:倒立、 放大、实像。
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放大镜:正立、放大、虚像。
六、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 认识透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主光轴、光心、焦点(F)、焦距(f)。
2. 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光心的光经透镜传播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透镜后折射光通过焦点。
(3)通过焦点的光经透镜后折射光平行于主光轴。
3. 凸透镜成像规律
(1)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2)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3)f(4)u=f 不成像
(5)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