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运动的描述 教案 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 运动的描述 教案 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14: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的基本认识,理解运动是相对的,掌 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建立参照物和速度的概念。本节是在认识机械运动 之后引导学生描述运动,为后续学习速度的测量及研究运动和力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机械运动和时间的概念,具备基本的 数学知识。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1)对给定参照物后 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较为容易接受,但对给出运动情况从中寻找参照物比较困难;
(2)对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的理解不够清晰,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点拨。
二、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入手,通过实验引发认知冲突,结合案例和讨论使 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学会用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了解相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利用百米赛跑的素材引导学生寻找比较物体 运动快慢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的建构过程,理解速度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通过对物体运动的描述,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 止是相对的,初步形成物质世界的运动观。
【科学思维】通过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深入理解比值定义法的本质。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学会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通过讨论交流, 学会用速度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与责任】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描述物体的运动和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教学难点
建立参照物和速度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节首图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式?学生发挥想象, 会想到音乐、美术等方式。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物理学中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设计意图:通过车站送别的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意识到确定物体的运动情 况要有一个标准物。然后通过实验激发认知冲突:同一个物体相对不同的标准物 运动情况会有不同。再由学生列举身边的实例来体会参照物的重要性,进而得出 参照物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活动 1 :火车开动时,小明和同学有不同的感受。谈一谈自己有没有过类似
的经历。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请同学们试着寻找小明和同学视角下的标准物。
设计意图 :使学生初步意识到运动的复杂性。
活动 2 :学生实验。
把教科书放在桌子上,书上放一支笔,缓慢推动教科书。提出问题:笔是运 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经历思考后填写表格,讨论出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确定一 个标准物。
请学生思考并分享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是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情 境,完成表格,加深理解。
师生共同总结:这个标准物就叫作参照物。有了参照物,就可以描述物体的 运动情况,还可以描述物体如何运动。
参照物选择的原则一般遵循以下几点:
(1)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和方便来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通常选取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 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结论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找生活中的实例来体会参照物的必要 性。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逐步完成参照物概念的建立,并有效培养学生的交 流合作 、分析综合的能力。
问题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活动 3 :诗句中的相对性之美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在科技中的应用。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两岸青 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诗句中描述的视角,并找一找其中的参照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鼓励他们从知识储备中寻找更多的诗句或词 语。
科技中也有很多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应用。结合教科书中的图片,分别讨论 风洞的原理、空中加油的可行性、花样跳伞队员组成的漂亮造型、同步卫星如何 工作,使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有进一步理解。
设计意图:将不同学科 、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寻找运 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相关应用,让物理回归生活,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 象。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在科技中的应用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投身 科技 、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问题三:快与慢
结合运动会百米赛跑的情境,提出问题:裁判员和观众是如何比较运动快慢 的?
学生讨论得出:裁判员是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观众是通过相同时间比较 路程。
通过教科书上的 60m 短跑和 100m 短跑的情境,提出问题:如果运动的路程 和时间都不相同,该怎么比较?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比较运动的快慢要考虑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可以选取 单位时间下的路程进行比较,进而得出比值定义法,建构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 的实质。
引导学生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速度公式,熟知各物理量及对应的单位,推导
速度的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认识交通标识,规范解题步骤。
例题:暑假期间,小明一家开车出去游玩。在某处,他看到路旁如图所示的
交通标志牌。
问:(1)标志牌上的数字“80 ”表示的是什么?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到达南京市,最少需要多少 分钟?
完成例题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估测生活中如自行车、汽车等的速度,并 尝试编写应用题,小组间展开竞赛。
设计意图:分三步建立速度概念,为学生搭建发挥的平台和脚手架,使学生 体会比值定义法, 培养模型建构和质疑创新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选择参照物的原则和确定参照物的方法,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 性的应用进行总结。梳理比值定义法的思维形成过程,熟悉速度公式和各物理量 及单位。
课后作业:在家中观察并描述几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进行 记录。
六、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
1.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时所选的标准物。
2. 参照物选择的原则:
(1)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和方便来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通常选取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 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结论可能不同。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应用:古诗词、科技……
4. 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