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 “边边边” 教案
【素养目标】
1.探究“边边边”的正确性,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三边的三角形;
2.会运用“边边边”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证明线段、角相等或直线垂直;
3.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尝试选择适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边边边”及运用.
【教学难点】
探究“边边边”的正确性,选择适当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教学过程】
任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图,小亮和小丽用长30cm、40cm、60cm的木棍首尾顺次相接各摆出了一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任务二:探究“边边边”.
1.探究:如图,直观上,AB,BC,CA的大小确定了,△ABC的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在△ABC与△A′B′C′中,如果A′B′=AB,B′C′=BC,A′C′=AC,那么△A′B′C′≌△ABC.这个判断正确吗?
提示:
符合SAS、ASA、AAS的条件吗?
如果不符,就应该根据定义,判断它们是否完全重合.
归纳:
(1)(动画展示)如图,
①由A′B′=AB知,A′B′与AB能重合,让A′B′与AB重合,使点C′和点C在直线AB的同一侧;②点C是以点A为圆心、AC为半径的圆和以点B为圆心、BC为半径的圆的交点;③点C′是以点A′为圆心、A′C′为半径的圆和以点B′为圆心、B′C′为半径的圆的交点;④由A′C′=AC,B′C′=BC可知,点C′与C重合;⑤这样,△A′B′C′的三个顶点与△ABC的三个顶点分别重合,△A′B′C′与△ABC能够完全重合,因而△A′B′C′≌△ABC;
(2)由以上探究可以得到以下基本事实: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3)“边边边”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推理格式如下:
在△ABC和△A′B′C′中,
∴△A′B′C′≌△ABC(SSS).
2.思考:学习全等三角形后,一直有一个难题:画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探究“SSS”的过程告诉我们:可以利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
如图,已知△ABC,求作△A′B′C′,使△A′B′C′≌△ABC.
动画展示:
作法:
(1)画B′C′=BC;
(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则△A′B′C′就是要求作的三角形.
提示: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同样可以利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三角形.
任务三:运用“SSS”判定三角形全等.
1.思考:小亮和小丽用长30cm、40cm、60cm的木棍首尾顺次相接各摆出了一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归纳:这个问题和SSS,可以说明我们曾经做过的实验的结果:将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这个三角形木架的形状、大小就不变了,也就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思考:如图所示的三角形钢架中,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D⊥BC.
提示:如图,如果△ABD≌△ACD,那么∠ADB=∠ADC;∠ADB+∠ADC=180°.
证明:∵D是BC的中点,
∴BD=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
∴∠ADB=∠ADC.
又∵∠ADB+∠ADC=180°,
∴∠ADB=90°.
∴AD⊥BC.
归纳:全等三角形不仅可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还能证明与角相等相关的垂直、平行等问题.
任务四:归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思考:经过探究,我们发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边或角对应相等的条件,除SAS、ASA、AAS、SSS外,还有“AAA”,即“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它是真命题吗?
归纳: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四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ASA、AAS、SSS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
(1)都有边对应相等.一边对应相等:ASA、AAS;两边对应相等:SAS;三边对应相等:SSS.
(2)“地位”一样,面对具体问题,应根据问题的条件选择运用.
任务五:尝试练习,巩固内化.
解答教材P38练习1、2.
任务六:课堂小结,形成体系.
1.反思与交流:
完成今天的学习后,你学到了什么呢?你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你还有疑问吗?
2.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教材P44-P46习题14.2,第7、8、13、18题.
【教学反思】
探究满足“边边边”的两个三角形重合的过程依然是难点,而且难度比探究其他几个基本事实要大,“△ABC中,点C是以点A为圆心、AC为半径的圆和以点B为圆心、BC为半径的圆的交点”是突破点,本设计把“已知三边,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三角形”改成“已知三角形,求作一个和它全等的三角形”也是想再次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