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训练-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2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训练-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2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15:30:08

文档简介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训练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单选题
如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农牧业交错带( )
A.内部景观完全一致 B.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
C.位置范围固定不变 D.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
2.因自然原因引起空间分布最不稳定的是( )
A.北方农牧交错带 B.西北农牧交错带
C.青藏高原温带农牧交错带 D.川滇鄂黔湘农牧交错带
墨累-达令河流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农牧区。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该流域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为此,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下图示意墨累-达令河流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土地荒漠化对墨累-达令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可能是( )
A.生产成本降低 B.农业规模减小 C.农牧区北移 D.病虫害增加
4.治理墨累-达令河流域土地荒漠化效果最显著的措施是( )
A.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B.禁止放牧,恢复草地植被
C.合理调配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 D.利用遥感技术,加强监测
镇赉县位于松嫩平原西侧,过去土壤盐碱化严重,板结贫瘠。近年来,当地在脱盐后的土地上推广“稻蟹共生”农业生产模式,有效改善了盐碱地生态环境。图1为镇赉县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稻蟹共生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镇赉县表层土壤积盐最严重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镇赉县“稻蟹共生”模式改良盐碱地的原理是( )
①螃蟹活动疏松土壤,改善透气性 ②水稻根系吸收盐分,降低土壤含盐量
③稻田蓄水抑制蒸发,减少盐分上升 ④螃蟹产生的排泄物,增加土壤有机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鱼鳞坑(如图)是一种用于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通过在山坡上挖掘半月形或月牙形的土坑来减少水土流失。这些坑形似鱼鳞,交错排列,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可以在坑内植树造林,从而保土、保水、保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鱼鳞坑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其保肥作用主要体现在( )
A.拦截的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在坑内沉积,增加土壤养分 B.坑内植树造林,树木根系固氮作用增强土壤肥力
C.减少降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防止土壤中微量元素流失 D.鱼鳞坑蓄水后,改善土壤墒情,促进微生物分解有机质
8.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鱼鳞坑建设若不合理,可能会导致( )
A.土地沙漠化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滑坡、泥石流森林是陆
祁连山高寒沼泽湿地位于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区,在我国生态格局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为加强对祁连山高寒沼泽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科研人员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把不同沼泽湿地连接起来,以达到不同湿地间物种的迁移扩散。湿地与生态廊道的交汇点以及生态廊道的转折点可作为生态节点。下图为祁连山高寒沼泽湿地国家公园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祁连山高寒沼泽湿地国家公园( )
A.位于甘、青、川三省区的交界处 B.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分界线上
C.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 D.地跨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
10.科研人员建议将大通河的沼泽湿地划到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原因是该区域( )
①受人类活动干扰风险大②便于与其他片区共同开发
③湿地面积大,生态环境好④与其他片区物种联系紧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生态节点除提高生态连通性外,还具备的功能有( )
A.作为物种基因库,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B.促进不同湿地间水体物质与能量交换
C.形成生态屏障,阻挡外来物种的入侵 D.提供生态监测点,精准测量湿地面积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被称为“海岸卫士”,红树林在自身生长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碳转移到周边生态系统或者长时间储存于底质沉积物中。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广东省廉江市红树林湿地面积持续减少,为此当地于1990年建设了高桥红树林保护区。图1示意该保护区景观,图2示意1977—2017年该保护区总碳储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主要体现的生态功能是( )
A.平衡生态,调节小气候 B.吸收重金属,防治污染
C.净化水质,提高养殖量 D.护堤固滩,防止海岸侵蚀
13.1992年以来,高桥红树林保护区总碳储量变化的原因是( )
A.底质沉积物裸露增多,吸收二氧化碳增多
B.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增强,碳释放能力增强
C.植物光合作用增强,碳吸收能力增强
D.植物呼吸作用减弱,碳释放能力减弱
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碳库。1998年以来陕西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累积造林面积和造林固碳量大幅增加。陕西省造林固碳量和退耕成本南北差异较大,陕北高原被确定为优先造林区域。左图为陕西省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右图为陕西省新增森林固碳量随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陕北高原被确定为优先造林区域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起伏大 ②土壤墒情高 ③退耕成本低 ④碳汇效益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当降水量大于600mm时,新增森林固碳量随降水增加而减少最可能是由于( )
A.淋溶作用增强 B.有机质分解快 C.太阳辐射较弱 D.地下水盐度高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卡塔尔(如图)位于波斯湾西岸,全国大部分地区为覆盖石灰岩的荒漠平原,年均降水量不足100mm,夏季气温常超45℃。境内无常年性河流,淡水资源极度匮乏。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油气资源开发与城镇化进程加速,地下水超采导致土壤盐渍化加剧,荒漠化面积扩大。
材料二 为应对生态危机,卡塔尔实施“国家环境与气候战略(2021-2030):①投资25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太阳能电站;②推广滴灌技术和海水淡化厂;③在首都多哈周边建立“绿色屏障”工程,种植耐旱树种;④2022年世界杯场馆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认证,使用可再生材料。
(1)分析卡塔尔生态脆弱性的主要自然表现。
(2)说明油气资源开发对卡塔尔生态环境的影响。
(3)评价卡塔尔“国家环境与气候战略”中治理措施的合理性。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40%,是陆地上除永冻土外最大的储碳库。森林结构越复杂、树种越多样、树龄越老,其碳汇能力越强。我国森林因数十年过度采伐,更新恢复的天然林中,60%以上为中幼林,碳储量低。为维持并提升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需要采取森林碳汇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协同提升的策略,从扩碳、增碳、保碳和碳资源化利用的碳汇转移4个途径对森林资源实施保护。下图示意碳中和目标下的林业碳汇实现路径。
(1)请从森林碳汇提升途径的角度,说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巨大的原因。
(2)适度的森林抚育采伐及其木质林产品碳库的碳汇转移有助于减缓气候变暖,试分析其原因。
(3)有观点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全球森林的碳汇能力增强,你是否赞同 并说明理由。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民勤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围,素有“沙漠孤岛”之称(下图)。2012年,民勤县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达94.9%,荒漠的边缘以每年3-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曾被预测其县城将在不久后消失。
经过多年探索,民勤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治沙模式。在其西部靠近农区的地方种两到三排乔木,外围做基方格固沙,在格内栽种梭梭、沙拐枣等沙生植被。成功构筑起环绿洲锁边造林带,阻挡了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握手”,在维系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分析民勤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
(2)从防风、固沙、保土的角度说明民勤乔-灌-草结合治沙模式的合理性。
(3)简述民勤环绿洲锁边造林带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单选题
1.D
解析:农牧业交错带是不同农业类型过渡区域,具有区域整体性(内部存在共性)和差异性(不同区域景观差异);内部景观不完全一致,无明确行政边界,位置随自然和人类活动变化,故选 D。
2.A
解析: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季风区边缘,降水变率大,自然条件波动显著,导致其空间分布最不稳定;其他交错带自然条件相对稳定,故选 A。
3.B
解析:土地荒漠化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可利用土地减少,迫使农业规模缩小;生产成本会上升,农牧区应向水土条件更好的区域转移(非北移),与病虫害关联小,故选 B。
4.C
解析:墨累 - 达令河流域荒漠化主要因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调配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是最有效的措施;该区域气候较干旱,大规模植树造林不现实,禁止放牧不符合经济发展,遥感仅为监测手段,故选 C。
5.A
解析:镇赉县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土壤中盐分随地下水上升至表层并累积,积盐最严重;夏季降水多,盐分淋溶,秋冬蒸发较弱,故选 A。
6.C
解析:“稻蟹共生” 中,螃蟹活动疏松土壤(①正确),稻田蓄水抑制蒸发(③正确),螃蟹排泄物增加有机质(④正确);水稻根系吸收盐分能力有限,②错误,故选 C。
7.A
解析:鱼鳞坑拦截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在坑内沉积,增加土壤养分,体现保肥作用;树木固氮、减少冲刷、改善墒情并非主要保肥机制,故选 A。
8.D
解析:南方低山丘陵区降水集中,鱼鳞坑若建设过密或选址不当,会导致汇水集中,诱发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次生盐碱化非南方主要问题,合理建设可增加生物多样性,故选 D。
9.C
解析:祁连山位于甘、青交界处(非川),处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分界线为冈底斯山 - 巴颜喀拉山,不跨淮河,故选 C。
10.B
解析:大通河沼泽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风险大(①正确),且与祁连山其他湿地物种联系紧密(④正确),划入国家公园可加强保护;②“共同开发” 错误,③非主要原因,故选 B。
11.B
解析:生态节点可促进不同湿地间水体物质与能量交换;A 是自然保护区功能,C “阻挡外来物种” 错误,D “测量面积” 非主要功能,故选 B。
12.D
解析:红树林根系发达,能固持滩涂、抵御海浪侵蚀,被称为 “海岸卫士”;A、B、C 是其生态功能,但非 “海岸卫士” 核心体现,故选 D。
13.C
解析:1992 年高桥红树林保护区建立后,植被恢复,植物光合作用增强,碳吸收能力提升,总碳储量增加;A、B、D 会导致碳储量减少,故选 C。
14.D
解析:陕北高原退耕成本低(③正确),且造林后碳汇效益好(④正确),故被确定为优先造林区域;地势起伏大(①)非优势,土壤墒情低(②错误),故选 D。
15.A
解析:降水量大于 600mm 时,淋溶作用增强,土壤养分流失,导致森林生长受限,固碳量减少;B、C、D 非主要原因,故选 A。
二、综合题
16.(1) 卡塔尔生态脆弱性的自然表现:
热带沙漠气候,年均降水量不足 100mm,蒸发旺盛,淡水资源极度匮乏;
地表多荒漠平原,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生态系统简单脆弱;
夏季气温超 45℃,风沙活动频繁,加剧环境不稳定性。
(2) 油气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钻井、运输等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土地荒漠化;
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加剧;
工业废水、废弃物排放污染有限的水资源和土壤。
(3) 治理措施的合理性评价:
①建设太阳能电站,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缓解能源依赖,合理;
②推广滴灌(节约水资源)和海水淡化(补充淡水资源),针对性解决水资源短缺,合理;
③种植耐旱树种建立 “绿色屏障”,可防风固沙,改善局部生态,合理;
④绿色建筑和可再生材料减少环境破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
17.(1)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巨大的原因:
扩碳:可通过新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升固碳基础;
增碳:现有 60% 以上为中幼林,随树龄增长,碳储量可自然增加;
保碳:加强生态保护,减少森林破坏,维持现有碳库;
碳汇转移:木质林产品可延长碳储存周期,通过碳替代减少高碳产品使用。
(2) 抚育采伐及木质林产品碳汇转移减缓气候变暖的原因:
适度抚育采伐可优化森林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升森林固碳效率;
木质林产品(如家具、建筑材料)将碳长期储存,减少大气中 CO 含量;
替代钢材、水泥等高碳排放产品,降低全社会碳排放总量。
(3) (赞同或不赞同均可,理由合理即可)
赞同:气候变暖使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森林分布北移,面积扩大;CO 浓度升高可能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森林固碳能力。
不赞同:气候变暖导致干旱、高温加剧,森林火灾、病虫害频发,破坏森林系统;部分树种适应性不足,生长受抑制,碳汇能力下降。
18.(1) 民勤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
深居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年降水量不足 200mm),蒸发旺盛,水资源极度短缺;
被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风沙侵蚀严重,绿洲萎缩风险高;
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上游来水减少,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
(2) 乔 - 灌 - 草结合治沙模式的合理性:
防风:乔木高大,可阻挡主风向,降低风速,减少风沙对绿洲的侵袭;
固沙:外围草方格和灌木(如梭梭、沙拐枣)覆盖地表,固定沙面,防止沙丘移动;
保土:乔 - 灌 - 草多层次植被覆盖,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保护绿洲土壤肥力。
(3) 环绿洲锁边造林带的生态安全意义:
阻挡两大沙漠扩张汇合,遏制荒漠化蔓延,保护绿洲生存空间;
维持绿洲生态系统稳定,保障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改善区域微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维系河西走廊生态屏障功能。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训练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一、单选题
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的一般性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资源型城市发展初期,采矿业是地区优先和主导发展产业,根本原因是( )
A.提供就业机会多 B.环境污染小 C.采矿业产业链长 D.投资见效快
2.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可发展的非资源加工型接续替代产业有( )
①工业旅游 ②稀有金属精炼 ③生物医药 ④煤炭发电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东北地区农业发达,拥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多种农业类型。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推进,受产城融合与农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该区域农业结构更加多元化。目前,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人才流失严重等困境。下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地理事物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东北地区农业结构多元化主要归根于( )
A.地形类型多样化 B.气候类型复杂 C.市场需求个性化 D.农业结构转型
4.为加快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的步伐,亟须优先实施的措施是( )
A.扩大城市规模 B.提高矿产开采量 C.培育新兴产业 D.建设高速铁路
陕西省榆林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为主导产业,近年来该市积极转型升级并成为我国能源化工“金三角”核心城市,下图示意其产业转型优化升级路径。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榆林市的产业转型优化升级主要得益于( )
A.资源禀赋优越 B.现代技术先进 C.产业部门齐全 D.配套设施完善
6.榆林市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的路径可以概括为( )
A.夯实传统部门,巩固能源地位 B.突破封闭经济,实现开放发展
C.培育多元产业,纵向延伸价值 D.重视现代服务,替代重化工业
濮阳市地处豫、鲁、冀三省交界处,曾是一座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经过短短几十年地开采,濮阳市在2011年被确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基于原炼油厂园区,濮阳市建立了中国石化首个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并形成了“制、储、运、用”全产业发展链。完成下面小题。
7.濮阳市在较短时间内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其根本原因是( )
A.油气储量锐减 B.开采成本上升
C.油气品质下降 D.产业结构单一
8.濮阳市发展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项目的优势条件是( )
A.太阳能、风能资源充足 B.当地水资源较丰富
C.原炼油厂基础设施完善 D.氢能市场需求量大
9.濮阳市从“因油而兴”到发展氢能产业的转型过程,体现了( )
A.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路径 B.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主导作用
C.新兴与传统产业衔接与升级 D.循环经济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根据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成长型(资源开发初期)、成熟型(稳定开发阶段)、衰退型(资源枯竭阶段)和再生型(成功转型阶段)四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黄河流域成长型资源城市最可能面临的问题是( )
A.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较缓慢 B.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环境压力初显
C.历史遗留矿山多,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D.传统产业萎缩,新兴产业未形成规模
11.下列措施中,最符合黄河流域再生型资源城市发展方向的是( )
A.扩大矿产开采规模,提高资源附加值 B.关停所有高耗能企业,修复生态环境
C.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 D.争取政府补贴,维持资源型产业生存
12.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有( )
①生态破坏程度 ②科研院所数量 ③劳动力数量 ④人均GDP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河北省迁安市是一座依矿而起、因钢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近十几年,迁安市抓住机遇,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产业,产能全国县级市第一,产品种类齐全,但同时也形成了“一钢独大、大而不强”的产业结构。如今,迁安市若不注重绿色发展,不仅传统产业难以保持优势,新兴产业也难以迅速兴起壮大。迁安市钢铁资源型城市转型是立足其自身优势做出的主动选择。下图为迁安市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迁安市城市转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
A.土地供给充足 B.环境容量大
C.工业基础较好 D.水资源充足
14.推测迁安市城市转型面临的困境是( )
A.劳动力短缺 B.第一产业占比过大
C.消费市场萎缩 D.科技创新支撑不足
15.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迁安市应( )
①全面使用清洁能源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④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重要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拥有浓厚的工业文化气息,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图 1 为东北地区工业遗产分布密度示意图,图 2 为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类型结构示意图。
(1)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原因。
(2)概括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空间及结构分布特征。
(3)为东北地区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旅游业提出合理措施。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鹤岗市是黑龙江省地级市,是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鹤岗旅游资源丰富,原生态保存良好。鹤岗市是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曾是全国四大煤矿之一,煤炭工业是鹤岗市的支柱产业。当前,鹤岗市在尚有 26 亿吨煤炭资源有待开发的条件下,自身发展却面临诸多困难。近几年来,鹤岗市常住人口持续净流出。下图为黑龙江省区域图。
(1)分析鹤岗市走向衰落的原因。
(2)从产业的角度,说明鹤岗市今后的发展措施。
一、单选题
1.D
解析:资源型城市发展初期,采矿业投资少、见效快,能快速带动区域经济起步,因此成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A 项是采矿业的作用而非根本原因;B 项错误,采矿业环境污染较大;C 项错误,采矿业产业链较短。
2.C
解析:非资源加工型产业指不依赖本地矿产资源的产业。①工业旅游和③生物医药均不直接依赖矿产资源加工;②稀有金属精炼、④煤炭发电仍以资源为基础,属于资源加工型产业。
3.C
解析:城镇化与工业化推动下,市场需求向个性化、多元化转变,促使东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形成多元化农业类型。A、B 项是自然基础,并非主要原因;D 项是结果而非原因。
4.C
解析:资源型城市的核心困境是产业结构单一,优先培育新兴产业可打破对资源的依赖,是摆脱困境的关键。A 项扩大城市规模、B 项提高矿产开采量会加剧问题;D 项高速铁路建设是辅助条件,非优先措施。
5.B
解析:榆林市通过 “深度加工”“新兴产业”(如高分子晶体材料、生物医药)实现转型,依赖现代技术支撑。A 项资源禀赋是基础,但转型核心是技术升级;C、D 项是转型的结果而非原因。
6.C
解析:路径体现为 “依托资源发展深度加工”“培育风能、太阳能等新兴产业”“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即通过多元化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延伸提升价值。A 项未体现转型;B 项 “开放发展” 非核心路径;D 项错误,并未替代重化工业,而是优化升级。
7.D
解析:濮阳市因油而兴,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油气资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经济便陷入困境,这是其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根本原因。A、B、C 项是直接表现,而非根本原因。
8.C
解析:项目 “基于原炼油厂园区” 建设,可利用原有工业基础设施(如厂房、运输网络等),降低建设成本,这是最突出的优势。A、B 项并非濮阳的独特优势;D 项是发展目标而非现有优势。
9.C
解析:从依赖石油产业到发展氢能产业,依托原有工业基础实现产业升级,体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衔接与转型。A 项 “必然路径” 错误;B 项政策是推动因素而非主导;D 项未体现循环经济(如资源循环利用)。
10.B
解析:成长型城市处于资源开发初期,资源开采强度逐渐加大,生态环境开始面临压力(如植被破坏、污染初现)。A 项是成熟型或衰退型特征;C、D 项是衰退型特征。
11.C
解析:再生型城市需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符合转型方向。A 项扩大开采会加剧依赖;B 项 “关停所有” 过于绝对;D 项依赖补贴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12.D
解析:科研院所数量反映技术支撑能力,人均 GDP 反映经济基础,均能促进转型效率提升。①生态破坏程度会阻碍转型;③劳动力数量与转型效率无直接关联。
13.C
解析:迁安市是 “依矿而起、因钢而兴” 的城市,钢铁产业基础雄厚,为转型提供了工业支撑。A、B、D 项并非其突出优势(资源型城市通常面临环境容量有限、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14.D
解析:迁安市产业结构 “一钢独大、大而不强”,说明科技创新不足,难以推动产业升级。A 项错误,资源型城市劳动力通常充足;B 项错误,其第二产业占比高;C 项错误,钢铁市场需求并未萎缩,而是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15.B
解析: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资源回收利用)、③加强节能环保产品研发,符合绿色低碳转型方向。①“全面使用清洁能源” 不现实;④生态修复是基础,但不属于 “转型发展” 的核心措施。
二、综合题
16.(1)原因:
① 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提供充足原料和能源;
② 铁路网密集、港口众多,交通便利,便于原料运输和产品输出;
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策支持重工业优先布局;
④ 邻近东北平原,农业基础雄厚,可为工业提供粮食、原料和劳动力。
(2)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分布不均,集中在辽中南工业基地、松嫩平原等传统重工业密集区域;
结构分布特征:以重工业遗产为主(如冶金、机械、能源、化工等),轻工业遗产占比低。
(3)措施:
① 修复工业遗址,改造为工业博物馆、文创产业园,保留工业文化特色;
② 设计主题旅游线路,串联不同类型工业遗产,打造 “工业旅游走廊”;
③ 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模拟工业生产、工业历史研学),增强游客参与感;
④ 完善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加强品牌宣传,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17.(1)衰落原因:
① 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煤炭产业,抗风险能力弱;
② 煤炭开采成本上升,部分矿井濒临枯竭,竞争力下降;
③ 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就业机会不足,导致常住人口持续外流;
④ 长期煤炭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居环境和投资吸引力。
(2)发展措施:
① 延长煤炭产业链,发展煤化工、煤电联营等深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
② 依托三江平原农业优势,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③ 开发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④ 利用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入驻,优化产业结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