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过秦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过秦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9 15:4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秦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基本文体知识。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3.体会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基本文体知识。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秦朝的昙花一现,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残酷,也揭示了稳固江山的根本准则。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回秦王朝的那些年
二、背景介绍
(一)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 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将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主要文学成就:著有《新书》十卷。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积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史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二)写作背景
贾谊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
三、初步感知
(一)解读题目
“过”用作动词,指斥……的过失”。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论,一种议论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二)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3.百有余年(“有”通“又”)
4.锄棘矜(“通”,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三)古今异义
1.中人古义: 一般的人今义:中间介绍人、公证人
2.以致古义:以,来:致,招纳今义:连词,表结果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 (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2.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
3.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4.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5.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6.使动用法
(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约从离衡使……离散
(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6)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7)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8)以愚黔首使……愚蠢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陈利兵而谁何。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自若也
(2)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伏尸百万
(3)状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棘矜,非話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句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威振(于)四海
倔起(于)阡陌之中 身死(于)人手
委命(于)下吏
(六)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第一段:秦孝公时期秦崛起,为后面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秦历经五王发展壮大。
第三段: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的强盛达到极点,骄横暴虐也达到极点。
第四段:秦朝灭亡。
第五段:分析秦亡的原因,表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文本详析
(一)秦始皇时期,奋六世之余烈,秦孝公为秦统一打下了哪些基础
1.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人和——君臣固守(君臣齐心),商鞅佐之(任用商鞅等人)
3.秦孝公的野心——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一统天下。
4.政通——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行”仁政”。
5.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二)《过秦论》都记载了哪些史实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育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强国请服,弱国入 朝。
3.孝文王、庄襄王:国家无事。
4.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南取百越桂林、象郡,北筑长城却匈奴。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金城千里。
5.陈涉、山东豪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三)作者为什么要罗列这些史实
用叙事来说理。
这也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这篇文章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 以铺陈发挥,在叙述中始终贯穿着秦王朝兴衰的关键所在,即秦灭六国后不施仁政,却残酷地压迫人民,故而迅速灭亡。
(四)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从总体上看: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
从局部来说: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 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
(五)作者为什么从秦孝公起笔,而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呢
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当。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国相比,也并无优势。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虽然已有了“地利”和“人和”的条件,但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所以作者从秦孝公写起。
(六)作者是如何将陈涉和始皇、九国进行比较的
1.陈涉
地位出身:瓮牖枢,迁徙之徒;行伍之间
军队数量:数百
军队素质:疲弊之卒
武器状况:斩木为兵
地理条件:阡陌之中
2.始皇
地位出身:至尊王侯之家
军队数量:万乘
军队素质:良将、信臣、精卒
武器状况:劲弩利兵
地理条件:据万丈之城;金城千里
3.九国
地位出身:君主
军队数量:百万之众
军队素质:名将统率
武器状况:钩戟长铩
地理条件:深谋远虑
(七)为什么铺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
《过秦论》对秦国以外的九国——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势力做了极为铺张的叙述。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实在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写九国是为了写秦国。九国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衬。作者把陈涉和九国诸侯做了四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陈涉地位不如诸侯,武器不如诸侯,军队不如诸侯,谋略不如诸侯。但结果却是秦国不但不能胜陈涉,反倒被陈涉一举灭亡,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作者这种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发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 天下诸侯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呢 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其中了。
五、深入探究
(一)贾谊创作《过秦论》的目的是什么
借古讽今。
通过秦的兴亡史,评述秦的过失,揭示其迅速灭亡的原因。针对西汉初年的社会实际,劝诫汉朝统治者应该汲取前朝教训,与民休息,安民养民,维护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
(二)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秦国和秦王朝的对比:秦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仁义的表现,逐渐强大是必然的结果。秦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仁义灭亡也是必然。这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了秦国历代君主“因遗策”,实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提出论点做准备。其次拿秦国和陈涉对比,突出双方的地位、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然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在与秦国“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和九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实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论证的强大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三)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以及该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观点一:我认为贾谊施行仁政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们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这一仁义主张就带有一定的进步性。
观点二:作者不仅看到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良心,还看到秦国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为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一致。可见,作者强调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观点三: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四)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结构采用逐层推进法。
前用四段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2.用叙事来说理。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通篇都采用铺张和夸大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既有排比又有对仗,所谓“铺张扬厉”,气势自然就充沛了,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有说服力。
4.巧用对比,突出论点。
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六、总 结
《过秦论》作为一篇典型的史论文,从秦孝公起笔,讲述了秦王朝逐渐强大,又由盛转衰的真实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作者对各类力量、不同阶段进行了充分深刻的对比,进而提出了本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