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了解文言词语的省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了解文言词语的省略。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这样评价《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之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探究一下本文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作者得意
2.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3.解题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想和议论。《伶官传序》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4.背景知识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
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二、文本详析
1.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
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读课文二三段,筛选文本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明确 :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 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4.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5.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回应论点。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三、深入探究
1.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2.欧阳修在末尾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备受我们宠爱的“伶人”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有很多像"伶人"那样的角色。如网络是我的“伶人”,它让我对课堂失去了原有的兴 趣,整天沉溺于此的我成绩直线下降。
现代小说、穿越小说是我的“伶人”,我开始的时候对它不在意,以为这样的东西能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呢,谁知一发而不可收,它在一天一天腐蚀我原本坚强的意志等等。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所得到的启示,选取感受最深的一个观点,结合自身实际和名人名言等,写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