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补充资料课件(3份打包)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补充资料课件(3份打包)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9 16:34:25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对举艺术解读


内容对举



时间对举
句式对举
内容对举

【原文内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内容对举
【深度解读】
1.“壮”与“衰”的意象对比
庄宗“盛”时,以锦囊藏矢、太庙告捷,最终“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展现其励精图治、一雪国耻的雄姿;
而“衰”时,仅因“一夫夜呼”便落得“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短短数句勾勒出君臣仓皇逃命的颓唐之态。欧阳修通过“壮哉”与“衰也”的强烈反差,揭示成败转换之迅疾。
【原文内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内容对举
【深度解读】
2.“人事”的因果逻辑
盛衰之变非关天命,而系于“忧劳”与“逸豫”:庄宗得天下时“负矢前驱”“忘我厮杀”,失天下时“溺于伶人”“宠幸无度”。
原文中“岂非人事哉”的诘问,正是对统治者“居安忘危”的当头棒喝。
时间对举

【原文内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二、时间对举
【深度解读】
1.根据庄宗年谱(885-926年),
其“兴国”历时18年
(908年受命至926年灭国),
而“亡身”仅3年
(923年称帝至926年身死)。
原文以“举天下豪杰莫能争”对比“数十伶人困之”,将漫长奋斗与瞬间崩塌并置,凸显“祸患常积于忽微”的警示。
【原文内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二、时间对举
【深度解读】
2.“盛”时“忧劳”如履薄冰,
“衰”时“逸豫”醉生梦死。
欧阳修以“自然之理”总结,实则以庄宗为镜,暗讽北宋统治者沉溺享乐、忽视边患,呼应“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劝谏深意。
句式对举

【原文内容】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盛也……可谓壮哉!及其衰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三、句式对举
【深度解读】
1.长句蓄势:如“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以三组四言短句串联庄宗“受命-出征-凯旋”的全过程,节奏铿锵如战鼓;
2.短句迸发:如“何其衰也”“可谓壮哉”,以感叹句收束段落,情感喷薄而出,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原文内容】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盛也……可谓壮哉!及其衰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三、句式对举
【深度解读】
3.设问句的思辨力量结尾“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皆自于人欤?”以
设问句引导读者反思,将历史教训升华为哲学命题。
长句铺陈事实,短句直击结论,句式长短交错中暗含“天命-人事”的思辨逻辑。
谢谢观看(共14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艺术特色解读
一、【原文内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深度解读】
1.文章开篇如利剑刺破迷雾,将传统史论中天命主宰兴亡的定论彻底击碎。
欧阳修用“虽曰… 岂非…”的转折句式,在承认天命表象的同时,将思考重心引向人事运作,形成思想爆破力。
这种写法既避免直接否定传统观念引发的抵触,又悄然完成立论转向。
一、【原文内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深度解读】
2.原庄宗得天下与其失之者的史实选择暗含深刻逻辑:同一个王朝、同一位君主,在短短数十年间经历完整兴衰周期,犹如精心设计的对照实验,完美消解了不同时代不可比较的质疑,使人事决定论更具说服力。
一、【原文内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深度解读】
3.作为庆历新政的核心人物,欧阳修在汴京宫阙中撰写此文时,案头或许正堆着反对派的弹劾奏章。他将庄宗故事写成政治寓言,表面谈五代旧事,实则剑指当朝:那些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何尝不是新时代的伶官?
二、【原文内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深度解读】
1.三支箭矢既是实物遗赠,更是政治承诺的具象化。欧阳修抓住这个极具仪式感的细节,将复杂的政治博弈转化为父子传承的视觉符号,让读者透过庄宗请矢 - 负矢 - 纳矢的行为轨迹,直观感受权力运行的规律。
二、【原文内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深度解读】
2.作者舍弃庄宗 28 年执政期的庞杂史料,仅保留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等标志性场景。
这种蒙太奇式的叙事,使文章获得戏剧张力,如同在历史长河中精准截取关键帧,构建起极具感染力的兴亡图卷。
二、【原文内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深度解读】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的诘问并非寻求答案,而是引导读者穿透表象。当我们细究庄宗凯旋则“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溃败则“数十伶人困之”的强烈反差,自然领会祸患积于忽微的警示。
三、【原文内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深度解读】
1.文章刻意营造对称叙事:前半段庄宗盛时的每个动作,在后半段衰时都能找到对应场景。
这种结构如同设置历史对照镜,让读者在视觉化对比中领悟其意气之盛与何其衰也的内在关联。
三、【原文内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深度解读】
2.从负矢前驱的悲壮到泣下沾襟的凄惶,从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争到为天下笑,这条陡峭的命运曲线揭示权力者的典型心理轨迹:逆境中的清醒与顺境中的盲目,构成永恒的人性悖论。
三、【原文内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深度解读】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细节看似偶然,实则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
欧阳修用这个戏剧性场景,将抽象的政治危机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画面,暗示统治合法性的脆弱本质。
四、【原文内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深度解读】
1.文章提炼的警句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经过严密推导的认知结晶。自然之理的定性,将特殊历史经验升华为普遍规律,使文本超越具体史实,获得永恒的思想价值。
2.从开篇设问、中段举证到文末定论,形成严密的论证闭环。特别是满招损,谦得益的古训引用,既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又为论点增添历史纵深感。
四、【原文内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深度解读】
3.在数十伶人困之的叙写中,暗含着对北宋与士大夫治天下政治原则的呼应。欧阳修通过历史叙事建构政治哲学:真正威胁王朝的从来不是外敌,而是权力系统内部的腐蚀机制。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特色解读
总结:史论经典的现代启示
这篇不足五百字的雄文,在汴京的晨钟暮鼓中写成,却穿越千年仍在敲击世道人心。
当我们凝视文中盛 - 衰转换的戏剧性场景,看到的不仅是五代烟云,更是所有权力运行的本质规律。
欧阳修用文学化的史笔证明:真正伟大的史论,从不在故纸堆中沉溺,而是始终保持着介入现实的锋利棱角。
那些关于忧患意识、制度防腐的思考,恰似不熄的火种,在历史的风陵渡口永远照亮来路与去程。
谢谢观看(共14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语言特色解读


讲史立论:
语言简洁明了,自然畅达



劝诫上司:
语言委婉含蓄,迂徐有致
运用修辞:
语言气势充沛,词气极盛
讲史立论:
语言简洁明了,自然畅达

【原文内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受而藏之于庙……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一、讲史立论:语言简洁明了,自然畅达
【深度解读】
1.文章首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如闪电划破夜空。“虽曰” 看似让步,实则用 “岂非” 完成致命转折。这种 “欲擒故纵” 的写法,既维护了天命观的表面尊严,又悄然将思考重心转向人事,堪称古代劝谏文的典范。
【原文内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受而藏之于庙……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一、讲史立论:语言简洁明了,自然畅达
【深度解读】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的表述,将 28 年兴衰史浓缩为一组对比镜头。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时间轴:913 年系燕王父子,923 年灭后梁,926 年身死国灭。三件大事如三棱镜,折射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的真理。
【原文内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受而藏之于庙……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一、讲史立论:语言简洁明了,自然畅达
【深度解读】
3.“受而藏之于庙……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七个动词的连用,构建起庄宗前期的英雄形象。其中 “负” 字尤为精妙,既指背负遗矢,更暗喻肩负家国重任,展现动词在史论中的多重表意功能。
劝诫上司:
语言委婉含蓄,迂徐有致

【原文内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可谓壮哉何其衰也
岂独伶人也哉
二、劝诫上司:语言委婉含蓄,迂徐有致
【深度解读】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与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构成历史镜像。
前者用长句铺陈胜利辉煌;
后者以四言短句渲染兵败仓皇;
通过语言节奏的骤变,让统治者自行对照现实处境。
【原文内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可谓壮哉何其衰也
岂独伶人也哉
二、劝诫上司:语言委婉含蓄,迂徐有致
【深度解读】
2.“可谓壮哉” 的赞叹与 “何其衰也” 的痛惜,形成情感过山车。
这种先扬后抑的手法,既满足统治者对歌功颂德的心理需求,又为后续警示预留空间,犹如裹着蜜糖的良药。
运用修辞:
语言气势充沛,词气极盛

【原文内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运用修辞:语言气势充沛,词气极盛
【深度解读】
1.“忧劳兴国 / 逸豫亡身” 的工整对仗,将治国理念浓缩为格言警句。
2.议论处 “盛衰之理” 等散句保持逻辑流动,叙事时 “系燕函梁” 等骈句增强气势。这种张弛节奏,如同用文字编织历史经纬:第三段 46 字长句描绘盛世,紧接着 35 字短句速写衰亡,形成语言瀑布的垂直落差。
【原文内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运用修辞:语言气势充沛,词气极盛
【深度解读】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的诘问,实为精心设计的思维雷管。当学生发现庄宗得天下耗时 15 年(911-926),失天下仅 3 年(926-928),自然领悟 “忽微所溺” 的毁灭性力量。
《五代史伶官传序》语言特色解读
总结:
这篇 317 字的短文,在千年时空里持续震动着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欧阳修用精妙的语言艺术证明:真正伟大的思想,犹如阳光穿透水晶,越是纯粹的文字,越能折射永恒的人性之光。
那些关于忧患意识、权力监督的思考,恰似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在每代人的精神血脉中生生不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