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科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1九上·温州月考)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自行车轮胎爆裂 B.鞭炮爆炸
C.水结冰 D.霓虹灯发出有色光
2.(2024九上·永康期中)下列物质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减小的是( )
A.氯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浓硫酸 D.石灰水
3.(2022九上·舟山月考)氢氧化钴[Co(OH)2]可作为涂料和清漆的干燥剂,其可以通过如下的化学反应制备:CoCl+2NaOH=Co(OH)2↓+2NaCl。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 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H+,因此不同酸表现出一些共同性质,下列关于盐酸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 B.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水
C.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D.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
5.下列是忘记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检验,在取少量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不合理的是(已知溶液和溶液均呈中性)( )
A.滴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证明原样品部分变质
B.滴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证明原样品部分变质
C.滴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证明原样品没有变质
D.滴入足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证明原样品全部变质
6.氢氧化钙俗称( )
A.烧碱 B.纯碱 C.熟石灰 D.石灰石
7.(2020九上·余杭期中)微型实验具有节约成本、现象明显等特点。如图是微型实验装置——井穴板,向其中 4个井穴分别滴加盐酸、醋酸、硫酸铝和氯化铵四种溶液各 3 滴,再各加 1 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四种溶液均变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四种溶液都显酸性 B.盐溶液一定呈中性
C.上述实验中紫色石蕊试液使溶液变色 D.上述溶液如果滴加酚酞试剂也变红色
8.(2022九上·长兴月考)食醋中含有醋酸,下列关于食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醋是一种酸
B.食醋中含有H+
C.食醋是一种混合物
D.可以从醋中闻到酸味证明醋酸有挥发性
9.某科学兴趣小组以“白溪水库水污染情况调查”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较准地测定湖水样品的酸碱度,可以使用( )
A.紫色石蕊试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pH试纸 D.蓝色石蕊试液
10.(2024九上·义乌月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焦炭冶炼金属 B.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
C.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 D.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
11.(2023九上·联合月考)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则B可能是( )
A.HNO3 B.CO2 C.FeCl3 D.BaCl2
12.(2023九上·杭州期中)下列物质化学式、名称、俗名、物质类别,完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CuSO4·5H2O、硫酸铜、胆矾、混合物
B.Na0H、氢氧化钠、纯碱、碱
C.Ca(OH)2、氢氧化钙、碱石灰、碱
D.Na2CO3、碳酸钠、纯碱、盐
13. 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风力发电 B.石油蒸馏得到汽油等
C.海水晒盐 D.煤分解得到煤焦油等
14.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塞紧橡胶塞
C.测量溶液的pH D.检查装置气密性
15.(2025·定海模拟)我市某校实验小组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之间的反应。用左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得溶液pH随加入溶液的体积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忽略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左图注射器中液体为稀盐酸
B.M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C.N点时溶液中溶质为NaCl和HCl
D.溶液中NaCl的质量: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2分)
16.(2024九上·台州期中)某同学分别向不同试剂中滴加自制紫甘蓝汁,记录实验现象如表。请回答:
现象/试剂/操作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水 白醋 小苏打溶液
滴加2滴紫甘蓝汁 红色 绿色 紫色 红色 绿色
(1)小苏打溶液呈 (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2)“向蒸馏水中滴加紫甘蓝汁”起 作用。
(3)若用pH试纸测定上述部分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 。
17.(2022九上·宁波月考)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以使用 ,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可以用 表示;测定溶液的pH可以使用 。
18.(2018九上·湖州开学考)制革工业中用熟石灰[Ca(OH)2]给毛皮脱毛,剩余的熟石灰用盐酸中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9.溶液的酸碱度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 。当pH=7时,溶液呈 性;当pH>7时,溶液呈 性,并且pH越大,碱性越 ;当pH<7时,溶液呈 性,并且pH越小,酸性越 。
20.(2016九上·浙江期中)科学兴趣小组在调查一化工厂时,发现有个车间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呈黄色。为测定该废水中所含的物质,他们进行如下实验(假设能发生的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
①用pH试纸测试,测得pH为2。
②取一定量废水溶液,加入Ba(NO3)2溶液,无现象。
③另取一定量废水溶液,加入AgNO3溶液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滤液。
④向滤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红褐色沉淀B。由此可知:该废水溶液呈 性;所得的红褐色沉淀B为 ;废水溶液中肯定含有的盐是 。
21.(2020九上·诸暨期末)在探究稀盐酸性质时,小乐同学先在试管中注入少量稀盐酸,然后再加入足量氧化铜粉末与之反应。反应前后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如图所示。
(1)由图判断,“●”表示的是 (填离子符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且符合图示离子种类和个数比变化的是 (选填序号)。
①铜片②铝片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碳酸钙粉末
22.(2024九上·兰溪期中)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求量最大的三种营养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2)某农民发现自己地里的庄稼叶色枯黄,并且有部分倒伏现象,你建议它应该施用下列哪种肥料最好____
A. B. C. D.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23.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作气体的干燥剂。但是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久置会因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某实验小组对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建立假设】样品的成分可能为:①NaOH;②NaOH和Na2CO3;③Na2CO3。
【设计方案并获取证据】甲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样品中一定含有NaOH
【交流与评价】
(1)加水溶解时,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有误。你是否赞同乙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改进方案】乙同学对甲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实验流程图如下,请结合流程图补充以下实验步骤:(实验中加入的试剂均足量)
(3)操作a是指 ;
(4)在溶液C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若看到 现象,则证明猜想②成立。
24.(2025九上·江北期末)排放含磷废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为除去废水中的磷,某小组开展下列研究。
Ⅰ、制备吸附剂
【实验1】往桑枝木炭中加入Fe2(SO4)3溶液,浸泡后再加入NaOH溶液,调节溶液的pH,经系列操作制得吸附剂A和吸附剂B。
(1)使用 可测定溶液的pH值。
(2)请写出Fe2(SO4)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Ⅱ、研究吸附剂的性能
【实验2】为比较两种吸附剂的除磷性能,25℃时,分别取含磷浓度为7.5mg L﹣1的两份等量含磷废水,将废水的pH均调至6,用A、B两种吸附剂进行实验,结果如表(吸附量是指每克吸附剂吸附的废水中磷元素的质量)。
实验编号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吸附剂 吸附剂质量/g 废水的pH 吸附时间/min 吸附率/% 吸附量/(mg g﹣1)
① A 0.2 6 x 75.7 1.42
② B 0.2 6 260 98.1 1.84
(3)上表中x= 。
【实验3】为研究废水的pH对吸附剂A除磷性能的影响,设计实验方案。
请简述该实验方案
。
25.(2022九上·温州期中)如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尾气不外逸等优点。
(1)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
(2)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下表为所用的试剂。
滴管甲 烧杯① 滴管乙 烧杯②
试剂 H2O NaOH固 体 稀盐酸 Na2CO3
请分析气球前后两次变化的原因
26.(2024九上·柯城期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稀盐酸与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一】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1)小柯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2)小科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 。
【方案二】利用图2实验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3)请写出步骤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实验过程中均无明显现象,则步骤Ⅱ中所加试剂为 。
四、解答题(共45分)
27.(6分)我省一些地区岩石以石灰岩为主,石灰石储量达500亿吨,是我省制造水泥、石灰、轻质碳酸钙的主要原料来源。某校科学探究小组同学从矿山带来一些石灰石做纯度分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天平准确称取20克石灰石放入甲图A装置中,同时加入足量稀盐酸。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②测量C装置中吸收到的由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并据此绘成乙图中曲线;
③根据实验结果计算该石灰石的纯度。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2)忽略空气中二氧化碳及盐酸挥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你认为由C装置测得的二氧化碳质量是否准确并分析原因。 。
28.(6分)宁波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C15H22O5),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她从古代文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认为传统的高温水煎使青蒿素分解失去活性,提出用乙醚从植物黄花蒿叶的细胞液中低温溶解提取,这是当时获得青蒿素的关键。请回答:
(1)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材料中所提到的青蒿素的一种化学性质: 。
29.(6分)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白色固体的组成,小保取适量样品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
(2)最终形成白色沉淀,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30.(10分)向氧化铜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为了测定该溶液的成分,小明取50克所得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如表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克) 20 40 60 80 100 120
沉淀质量(克) 0 0 1.96 5.88 a 9.8
(1)表格中“a”的值为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被测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 。
(3)当氢氧化钠溶液加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克。
(4)计算50克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1.(8分)50g硝酸钙溶液与50g碳酸钾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干燥、称量,得到5g沉淀。
(1)硝酸钙溶液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参加反应的碳酸钾的质量是多少g?
(3)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2.(9分)某地蚊虫较多,科学小组想自制一个蚊虫诱捕器,分两个任务进行。
任务一:选择合适的诱蚊剂
已知蚊虫可以感知人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来定位吸血目标。科学小组选择家庭中常见的物质自制诱蚊剂,通过诱蚊剂内的两种成分相互反应持续缓慢地产生二氧化碳,来模拟人体呼气。
(1)他们设计了图甲所示的装置来选择诱蚊剂的成分,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用弹簧夹封住注射孔,向右拉动活塞,放手后观察到 ,则气密性良好。
(2)将诱蚊剂放入图甲装置,后续进行系列实验,并将相关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物质1 物质2 小苏打 蛋壳
柠檬酸 产生气泡,且速度较快,无异味 产生气泡,且速度较慢,无异味
白醋 产生气泡,且速度较快,有明显醋味 产生气泡,且速度较慢,有明显醋味
若在夜间室内使用,无刺激性气味产生,可以选择上表中的 作为诱蚊剂的成分。
(3)任务二:设计蚊虫诱捕器
小组同学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蚊虫诱捕器。根据电路图,为加快诱捕器风扇的转速,可行的方法是 。 (写出一种即可)
参考答案
1.【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自行车轮胎爆裂,是因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压强增大,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鞭炮爆炸,即其中的火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水结冰,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霓虹灯发出有色光,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蒸发、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及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解答】A、氯化钠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因水份蒸发而质量减小,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氯氧化钠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使溶液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水使溶液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D、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使溶液发生化学变化质量减小,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分析。
【解答】 CoCl+2NaOH=Co(OH)2↓+2NaCl 是由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型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其它酸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属于酸的共同性质,故选项错误;
B、盐酸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水,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其它酸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水,属于酸的共同性质,故选项错误;
C、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表现为氯离子的特征,因此硫酸、硝酸等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则该性质不属于酸的共同性质,故选项正确;
D、盐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其它的酸也能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属于酸的共同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酸溶液中都含有H+,因此不同的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如酸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等,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5.【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6.【答案】C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俗称进行分析。
【解答】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熟石灰;
故答案为:C。
7.【答案】A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酚酞变色分析。
【解答】A.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4个井穴分别滴加盐酸、醋酸、硫酸铝和氯化铵四种溶液各 3 滴,再各加 1 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四种溶液均变红,说明四种溶液都显酸性,说法正确;
B.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说法错误;
C.上述实验中是其他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说法错误;
D.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A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食醋是醋酸与水形成的溶液进行分析;根据醋酸有挥发性有酸味分析;根据醋酸属于酸,溶液中含氢离子分析。
【解答】A.食醋是醋酸与水形成的溶液,属于混合物,其溶质是一种酸,说法错误;
B.食醋中含有醋酸,所以含有氢离子,说法正确;
C.食醋为溶液,属于混合物,说法正确;
D.醋酸有挥发性,所以从醋中可闻到酸味,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测定湖水样品的酸碱度可以用pH试纸,也可以用pH计,不能用酸碱指示剂,它只能测出酸碱性,不能测出酸碱度。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酸碱指示剂只能测出溶液的酸碱性,不能测出酸碱度,pH试纸能测出酸碱度。
【解答】A、紫色石蕊试液属于酸碱指示剂,只能测出溶液的酸碱性,故A错误;
B、无色酚酞试液也属于酸碱指示剂,只能测出溶液的酸碱性,故B错误;
C、pH试纸是测溶液酸碱度的最简单的方法,故C正确;
D、蓝色石蕊试液也属于酸碱指示剂,只能测出溶液的酸碱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解答】A、用焦炭冶炼金属,利用的是焦炭的还原性,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A符合题意;
B、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利用的是干冰升华吸热,升华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利用的是石墨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要与不溶性盐发生反应的,只能是酸。
【解答】根据题意,要与不溶性盐碳酸钙反应的只能是酸,A为硝酸,符合题意。其他三种物质均不能与碳酸钙反应。硝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为酸碱中和反应。硝酸与碳酸钙反应为酸与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及硝酸钙。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及硝酸。
故答案为:A
12.【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分析判断。
【解答】A.CuSO4·5H2O、五水硫酸铜、胆矾、纯净物,故A错误;
B.NaOH、氢氧化钠、火碱或烧碱、碱,故B错误;
C.Ca(OH)2、氢氧化钙、熟石灰、碱,故C错误;
D.Na2CO3、碳酸钠、纯碱、盐,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使轮子转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分馏的原理,是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逐一先汽化后冷却液化,分离成相对纯净物质的过程,只是将原来的物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石油就是由沸点不同的汽油、煤油、柴油等混合而成,通过分馏将它们分离,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煤主要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等,大多煤,质地疏松,多用于动力发电、民用燃烧提供热量等.焦炭是煤经过高温干馏(隔绝空气加强热)而成,质硬,多用于炼铁.显然煤和焦炭是两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14.【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应垂直悬空,故错误;
B、把试管放入桌面,用手拿橡皮塞硬往试管口按,易使试管压破,应左手拿试管,离开桌面,右手拿橡皮塞稍稍用力转动塞入;故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直接进入溶液会污染试剂,故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是,关闭止水夹,从长颈漏斗注入水,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水柱,不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好,故正确;
答案:D.
【分析】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注意事项解答;
B、根据把试管放入桌面,用手拿橡皮塞硬往试管口按,易使试管压破解答;
C、根据测定溶液pH的方法解答;
D、根据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解答.
15.【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M点之前溶液呈碱性,说明氢氧化钠过量,M点之后溶液呈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
【解答】A、由图可知,反应前溶液的pH值为12,呈碱性,可知是将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M点pH值等于7,为中性溶液,此时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N点溶液的pH值小于7,可知稀盐酸过量,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M点恰好完全反应,N点稀盐酸过量,没有生成新的氯化钠,可知MN两点氯化钠的质量相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答案】(1)碱性
(2)对照
(3)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小苏打中紫甘蓝的颜色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相同,说明小苏打溶液的酸碱性与氢氧化钠溶液相同。
(2)蒸馏水不会使紫甘蓝汁变色,其对照作用。
(3)注意测定溶液pH只时,不能将试纸润湿或放入待测液中。【解答】(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甘蓝汁显绿色;小苏打溶液能使紫甘蓝汁显绿色,则小苏打溶液呈碱性。
(2)蒸馏水显中性,向蒸馏水中滴加紫甘蓝汁,其对照作用。
(3)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
(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甘蓝汁显绿色;小苏打溶液能使紫甘蓝汁显绿色,则小苏打溶液呈碱性;
(2)蒸馏水显中性,向蒸馏水中滴加紫甘蓝汁,其对照作用。
(3)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
17.【答案】酸碱指示剂;pH;pH试纸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酸碱度的测定分析。
【解答】 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以使用酸碱指示剂, 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可以用pH表示,测定溶液的pH可以用pH试纸。
故答案为:酸碱指示剂;pH;pH试纸。
18.【答案】2HCl+Ca(OH)2=CaCl2+2H2O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钙(熟石灰)与盐酸反应,反应物是氢氧化钙和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钙和水,用观察法配平即可。
【解答】熟石灰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OH)2=CaCl2+2H2O。
故答案为:2HCl+Ca(OH)2=CaCl2+2H2O
19.【答案】0-14;中;碱;强;酸;强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酸性越强,pH越小;中性溶液的pH等于7;碱性溶液的pH大于7,且碱性越强,pH越大,据此解答。
【解答】溶液的酸碱度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当pH=7时,溶液呈中性;当pH>7时,溶液呈碱性,并且pH越大,碱性越强;当pH<7时,溶液呈酸性,并且pH越小,酸性越强。
故答案为:0~14 中 碱 强 酸 强
20.【答案】酸;Fe(OH)3;FeCl3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显酸性的溶液的pH小于7;氯化铁溶液、硫酸铁溶液和硝酸铁溶液都是黄色溶液;氯化铁、硝酸铁不能和硝酸钡反应,硫酸铁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铁;硝酸铁不能和硝酸银反应,氯化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铁;硝酸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和硝酸钠.因为氯化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铁,所以当硝酸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时,不能判断废水中是否含有硝酸铁,要注意这一点.
【解答】解:用pH试纸测试,测得pH为2,说明该废水溶液显酸性;
取一定量废水溶液,加入Ba(NO3)2溶液,无现象,说明废水中不含有硫酸铁;
另取一定量废水溶液,加入AgNO3溶液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滤液,说明废水中含有氯化铁;
向滤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红褐色沉淀B,B是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硝酸铁可能是氯化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硝酸铁,也可能是氯化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硝酸铁和废水中的硝酸铁;
由分析可知,该废水溶液呈酸性;所得的红褐色沉淀B为Fe(OH)3;废水溶液中肯定含有的盐是FeCl3.
故填:酸;Fe(OH)3;FeCl3.
21.【答案】(1)Cu2+;CuO+2HCl=CuCl2+H2O
(2)④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分析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和名称,首先推断,然后再推断,最后根据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的产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图片可知,反应前后溶液中都只有两种离子,且个数之比为4:3,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是Cl-和H+,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是Cl-和Cu2+;因为反应前后都有,所以它是Cl-,而就是Cu2+;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2HCl=CuCl2+H2O ;
(2)①铜片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不合题意;
②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反应前离子个数为12,反应后离子个数为8,不合题意;
③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反应前后粒子的个数都是2,不合题意;
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反应前后离子的个数比为4:3,符合题意。
故选④。
22.【答案】(1)K、N、P
(2)C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求量最大的三种营养元素是氮、磷、钾;
(2)氮肥能使作物、茎叶茂盛,钾肥有抵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
【解答】(1)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求量最大的三种营养元素是氮元素、磷元素和钾元素,故填:N、P、K;
(2)氮肥能使作物、茎叶茂盛,钾肥有抵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
故答案为:C。
23.【答案】(1)玻璃棒
(2)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3)过滤
(4)溶液变红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24.【答案】pH试纸;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260;控制吸附剂质量、吸附时间等其他条件相同,将等量含磷废水的pH调成不同大小,分别用吸附剂A进行除磷实验,测定吸附率和吸附量,得出废水的pH对吸附剂A除磷性能的影响(合理即可)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 (1)根据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进行分析。
(2)根据Fe2(SO4)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Fe(OH)3沉淀和Na2SO4进行分析。
(3)根据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除了吸附剂的种类不同外,其它条件要保持一致进行分析。
(4)根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进行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使用pH试纸或pH计可测定溶液的pH;
(2)根据题意可知,Fe2(SO4)3和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
(3)探究不同吸附剂对磷的吸附能力时,需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只改变吸附剂的种类,则为了进行对比,上表中x=260;
(4)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方案为:控制吸附剂质量、吸附时间等其他条件相同,将等量含磷废水的pH调成不同大小,分别用吸附剂A进行除磷实验,测定吸附率和吸附量,得出废水的pH对吸附剂A除磷性能的影响。
25.【答案】(1)烧杯中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2)滴管甲,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容器中的气压增大,气球膨胀,一段时间后容 器内的温度慢慢减低,恢复室温,气球也恢复原状。滴管乙中的稀盐酸滴入烧杯②的碳酸钠中,产生气体,使容器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氨水的挥发性及碱性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溶解放热,装置内压强会随热放出而增大,温度恢复后压强也随之恢复,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使压强增大分析。
【解答】(1) 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当氨分子运动到酚酞的烧杯中,会观察到烧杯中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2)滴管甲,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容器中的气压增大,气球膨胀,一段时间后容器内的温度慢慢降低,恢复室温,气球也恢复原状。滴管乙中的稀盐酸滴入烧杯②的碳酸钠中,产生气体,使容器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
故答案为:(1)烧杯中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滴管甲,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容器中的气压增大,气球膨胀,一段时间后容器内的温度慢慢降低,恢复室温,气球也恢复原状。滴管乙中的稀盐酸滴入烧杯②的碳酸钠中,产生气体,使容器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
26.【答案】(1)红墨水向右移动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红色墨水向右移动
(3)NaOH+HCl=NaCl+H2O
(4)无色酚酞溶液(合理即可)
【知识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注意分析二者反应放热后烧瓶内气压变化,进而确定液柱的位置变化即可;
(2)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热分析;
(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即可;
(4)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1可知,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则烧瓶内气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动,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2)此方法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红色墨水向右移动;
(3)根据图片可知,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4) 实验过程中均无明显现象,则步骤Ⅱ中所加试剂为:无色酚酞溶液(合理即可)。
(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小金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动,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红色墨水向右移动,所以此方法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4)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步骤Ⅰ加入了过量的稀盐酸,如果发生了反应,溶液中就不存在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不变红说明反应发生了。
27.【答案】设参加反应碳酸钙的质量为x,
x=15g
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否,A和B容器中可能还要剩余的二氧化碳没有完全被氢氧化钠吸收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28.【答案】(1)9:4
(2)高温易分解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2)根据化学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分析。
【解答】(1) 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5):(16×5)=9:4.
(2) 材料中所提到的青蒿素高温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1)9:4;(2)高温易分解。
29.【答案】(1)硫酸铜
(2)氢氧化钠和氯化钡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30.【答案】(1)9.8g
(2)H2SO4、CuSO4
(3)140.2g
(4)解:设产生CuSO4的质量为X
CuSO4+2NaOH=Na2SO4+ Cu(OH)2↓
160 98
X 9.8g
解得X=16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借助表格找到恰好反应点是解题的关键,涉及到的是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水和硫酸铜,硫酸铜再和再 NaOH溶液 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最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解答。
【解答】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20g,沉淀质量增加5.88g-1.96g=3.82g
表格中“a”的值为5.88g+3.82g=9.8g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被测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H2SO4、CuSO4
(3)当氢氧化钠溶液加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是50g+100g-9.8g=140.2g
31.【答案】(1)
(2)设硝酸钙和碳酸钾恰好完全反应需要碳酸钾的质量为x,生成硝酸钾的质量为y,
x=6.9g,
y=10.1g,
答:参加反应的碳酸钾的质量是6.9g;
(3)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答: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6%。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32.【答案】(1)活塞恢复到原来位置
(2)蛋壳、柠檬酸
(3)增大电源电压(滑片向右移)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1)装置气密性检查原理:当装置气密性良好时,拉动注射器活塞,装置内气压减小,放手后,外界大气压会使活塞恢复到原来位置。
(2)物质反应现象与选择:根据不同物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和气味等现象,选择适合在夜间室内使用(无刺激性气味 )的组合。
(3)影响电动机转速的因素:在电路中,电动机的转速与通过它的电流有关,而电流大小可通过改变电源电压或改变电路电阻来调节。
【解答】(1)用弹簧夹封住注射孔,向右拉动活塞,装置内气压减小,若气密性良好,放手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活塞会恢复到原来位置。
(2)在夜间室内使用,要求无刺激性气味,小苏打与柠檬酸、白醋反应,以及蛋壳与白醋反应都有明显气味,只有蛋壳与柠檬酸反应产生气泡且速度较慢,无异味,所以选择蛋壳、柠檬酸作为诱蚊剂成分。
(3)在图乙电路中,要加快诱捕器风扇转速,可增大电源电压,使通过风扇(电动机)的电流增大;也可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减小电路电阻,从而增大电流,加快风扇转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