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设计(执教)者 课时安排 1
课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核心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通过意象分析掌握诗歌语言特点,体会诗歌感彩的变化,培养提升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思维发展:抓住关键语句,发挥想象,细心品味解读多重意象,理解诗歌象征意义3、审美鉴赏:品味诗歌韵律美与意象美,感知情感递进层次4、文化传承:感悟诗人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诗歌中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 朗读教学法 数字资源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 1、希沃白板诗歌结构动态图示2、1970年代历史影像资料包3、学生预习成果展示平台
教材解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人教部编本义务教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个现当代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这首诗歌感情真挚,语言节奏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适合朗读。
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中考的关键阶段,除了做好对学生语文的课文的传授、知识的梳理之外,更多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答题技巧,举一反三,掌握语文解题技巧及规律。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相比初三上学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仍需提高。所以,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如何促进全体同学均衡、合理发展,更好地迎接中考就显得至关重要。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2、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独具特色的意象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
4、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评价任务 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及诗人的感情变化2、自主朗读,分组讨论老师的问题,诗歌意象及修饰语所用的定语有哪些?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应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3、探究“我”的形象以及“我”与祖国的关系4、全体参与,根据个人理解,融入文章情景,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5、学生小组合作,合作探究仿写完成诗句
教学板块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板块1: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教师范读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点拨]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所隐含的情感基调则是由沉郁、凝重到欣喜、明快。2、自读课文:整体感悟诗歌,思考经历了文革之苦的诗人,在本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提示: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一些具体事物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胚芽”“笑涡”“起跑线”等。3、齐读课文,思考:如果按情感基调来划分,本诗该如何来划分结构?提示:该诗第一节表现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第二节表现人民的痛苦和希望;第三节展示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第四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血肉关系,表现诗人献身祖国的热望。其中第一、第二节风格沉郁、凝重、低缓,第三、第四节欣喜、明快激越。 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及诗人的感情变化。
板块2:品读诗歌 1、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感情,把握作品的朗读方法:(1)本节出现的意象及修饰语所用的定语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效果?(2)该节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应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师提示:选取的意象是“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运用的修饰语是“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的”;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该节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以深沉、悲痛的感情基调来朗读。2、理解朗读其余三个小节,思考问题(1)第二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2)第三节的感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感情的?(3)第四节,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总结:(1)第二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中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了百姓对生活的企盼。(2)感彩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显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3)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上有所加强,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自读第一小节,分组讨论老师的问题。可自由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巡回并参与。
板块3:赏析诗歌 “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提示:我不仅指自己,还指在当时和祖国同经磨难的一代人。我与祖国唇齿相依、血脉相连、不可分割。角色代入研讨:假如你是80年代青年,会在第几小节找到共鸣?"飞天袖间"的未落花朵象征什么?联系当下举例说明。 学生角色代入研讨,教师巡回并参与。
板块4:美读诗歌 根据你的理解,融入文章情景,声情并茂的美读全文,读出作者情感美和人格美。 女同学读一节,男同学读二节,男女同学齐读三四节.
板块5:拓展延伸 我们欣赏了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之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中有许多意象,下面就以“我是你——”的句式仿写一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交流,可以合作,把它写出来,每人仿写一句话。教师指导引路,如:我是你发梢上的蝴蝶结,时时刻刻展示你的风姿。学生交流:我是你天空中的一只小鸟,时时刻刻搏击着风雨我是你衣服上的一枚钮扣,永远倾听你心脏的跳动我是你南海中汹涌的波涛,伴你走过昨天和今天我是你南国的一棵木棉树,代表了你的伟岸与挺拔我是你大海中的一叶风帆……我是你火红的紫荆花………… …… 学生自由讨论,合作探究仿写诗句。
课堂总结 读诗必须用心灵去读,才能读出真情,才能更好地把握好作品的内在思想意义。今后同学们要用你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灵去感受生活、感悟人生,用你的笔去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分层作业 基础:绘制"意象情感地图"(用颜色标注各小节情感变化)提升:撰写《致舒婷的一封信》,探讨当代青年爱国表达拓展:小组制作"诗歌重生计划"多媒体作品(融合朗诵、绘画、音乐元素)
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祖国——历史之茧[老水车·矿灯]→ 希望之蛹[飞天·胚芽]→ 腾飞之蝶[笑涡·黎明] 我——[苦难承继者→希望播种者→未来缔造者]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有缺憾的,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然而我并没有能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教学中教读第一节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引导,学生做到了读清节奏、读出情感。但是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探究中,我完全放手给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上还是欠些火候。可能是在教读第一节时我对朗读方法的指导不到位,还有就是给学生小组交流和练习朗诵的时间太短,急于把流程走完而忽略了学习效果。为了让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入语文课堂中,我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设置为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情感,更加热爱祖国。在延读环节中让学生说出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生的仁人志士蜻蜓点水,没有具体故事不能打动人。最后结语本来是有配乐的,因为课件的失误没能播放,营造的气氛不是很好。总体上整堂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在时间的把握、知识的讲解上存在很多不足。教学环节沦为形式,没有让这首诗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