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卷(1)
《观 潮》
学习了《观潮》一课后,班级举办了“感受自然之美”推荐会,小语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现了自己身边和旅行途中的美景,请你一起来看看吧!
【观自然奇景】
一、小语分享了去钱塘江观潮的游记片段,请你仔细阅读,按要求完成练习。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志士都为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所震(zhèn zhèng)撼:有苏轼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毛主席的“千里波涛 gǔn gǔn( )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我一直pàn( )望一览这“天下第一潮”的风采,今天总算实现了。只见江面上薄(bó báo)雾弥漫,我听到闷雷gǔn( )动般的响声传来。观潮的人们在大 dī( )上踮着脚昂(áng yáng)首望着。不一会儿,浪潮zhuī zhú( )着奔腾而来, yóu rú( )山崩地裂, kuān kuò( )的江面上形成一 dǔ( )高高的水墙,霎(chà shà)时间,人声鼎沸,久久不能恢(huī hūi)复平静。
1.用“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在语段的括号里写出字词。
3.结合右图,“观”在“观潮”中的意思是 。(填序号)
4.算是古代煮东西的一种器具,根据象形字的特点,这个字是语段中的 。
二、小语想在手抄报中运用课文中学过的好词,请你帮他一起收集积累。
词语“ ”可以让人联想到这样的画面:
三、小语在手抄报中分享了一张观潮时拍的照片,和照片最匹配的诗句是 ( )
A.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B.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C.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D.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赏名家美文】
四、小语观赏钱塘江大潮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他将精彩片段摘抄下来,请你仔细阅读并完成练习。(12分)
观 潮(节选)
赵宗成 朱明元
①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②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④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1.选文是按照 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通过词语“ ”“ ”“过了一会儿”“ ”可以看出来。(4分)
2.观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3分)
3.读画“ ”的句子,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完成练习。(5分)
(1)下图中,与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
(阅读要素技法讲解详见 P15)
(2)想象画面要充分调动人的感觉器官,补全对话。(3分)
五、小语又分享了其他名家笔下的钱塘江,请仔细阅读并完成练习。(15分)
钱塘江,你的样子很美
梁 子
钱塘江的样子很美。它的潮,它的春,它的雨,美得很有姿色,很有看点,很有韵味。
潮,之于钱塘江,是中秋前后的一道景。观潮,是人们喜爱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秋水共长天一色”中,一条白线犹如万千匹良骥,齐头并进,飞奔而来。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由远及近,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咆哮着,奔腾着,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大地为之震撼。
春,之于钱塘江,是一个日暖风轻的模样。漫步江边,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的柳树。柳枝细长,随风飘动。长长的芦苇,早已发出新枝,轻柔地在微风中摇曳,在阳光下发散着无限的墨绿。青蓝色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像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五彩斑斓地折射光辉。江边的迎春花早已盛开,黄色的花仙子向路人挥手,弥漫出淡淡的清香。鸟儿们熬过严冬,终于可以舒心地和绿树共舞了。江两岸的城镇乡村里,数不清的风筝漫天飞舞。
雨,之于钱塘江,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明媚的江水被雨雾笼罩,雨中的钱塘江,少了几分豁达,多了许多朦胧;少了几分明丽,多了许多阴柔。细密的雨滴,在江中划出一道道骤然而落的轨迹,迅即融汇于江水的浩荡急流,以自己沧海一滴的作为,成就着滔滔东去的江水。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4分)
2.根据思维导图可以判断,本文的结构是(2分)( )
A. 分——总 B. 总——分 C. 总——分——总
3.读一读两位小朋友的对话,把内容填写完整。(6分)
4.对比本文与课文《观潮》,填写下表。(3分)
篇 目 写法上的不同点 内容上的相同点
《钱塘江,你的样子很美》 (1) (3)
《观潮》 (2)
【赞壮丽景观】
六、创意表达课文从样子和声音两个角度描写了钱塘江涨潮前后的变化,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请你也试着从这两个角度描写一个场景的前后变化。(100字左右)
1 观 潮
一、1. zhèn bó áng shà huī
2. 滚滚 盼滚 堤 追逐 犹如 宽阔 堵
3.①解析:“观潮”的意思是观赏潮水,“观”在这里作动词,意为“看”。
4.鼎 解析:是象形文字,上像器之二耳,中像其容,下像有饰物的三脚省作二脚,正像“鼎”的样子。
二、示例:横贯江面 漫天卷地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人声鼎沸 街上热闹非凡,人群发出的声音嘈杂喧闹,就像炸开了锅。
三、D解析:D项直接描绘了农历八月浙江的潮水景象,用“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地描绘了巨大的浪花和壮观的场面,与照片画面高度吻合。
四、1.时间 这一天早上 午后一点左右 过了好久(每空1分)
2.(1)潮来时 (2)白浪翻滚,形成水墙,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3)潮去后(每空1分)
3.(1)C(2分)解析:通过句中的“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等内容可知,画“ ”的句子主要写出了浪潮的大和声势之壮。
(2)示例:浪潮犹如千军万马,从远处滚滚而来潮水奔腾时发出的像雷声一样震耳欲聋的声音雄伟壮观(每空1分)
五、1. (1)潮(2)中秋前后的一道景 (3)雨(4)情景交融的美(每空1分)
2. B(2分)解析: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对钱塘江的美进行了总体描述,强调了钱塘江的潮、春、雨都很美,这是总述部分。第二自然段详细描述了钱塘江的潮,第三自然段描述了钱塘江的春,第四自然段描述了钱塘江的雨,这些部分对钱塘江的美进行了分述。因此,文章是“总一分”结构。
3.比喻 拟人 夸张 潮水滚滚而来 山崩地裂声势浩大(每空1分)4.(1)作者从潮、春、雨三个方面描写钱塘江。(1分)(2)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1分)
(3)都描写了钱塘江大潮,都写出了潮来时十分壮观的景象。(1分)
六、示例:一个夏日的午后,碧空如洗。突然,一阵狂风袭过,天空中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随后黑云压顶,继而雷声阵阵,轰隆作响。接着,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向地面。一阵瓢泼大雨过后,天空逐渐明朗起来。不一会儿,雷声停了,雨住了,天空放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