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海陆变迁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根据喜马拉雅山上的化石“小菊”“双双”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认知,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二)合作探究,新课教授1.地表形态变化通过图片展示四个案例:(1)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2)东海海底的古河道;(3)荷兰的围海造陆;(4)香港国际机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的;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抬升;(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继续利用“小菊”和“双双”的故事引发思考学习《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2.大陆漂移假说自主探究,引发学生思考目前地球上海陆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同学们寻找证据,证明非洲与南美洲原本是一块大陆,从而复述出大陆漂移假说。
总结:(1)大陆轮廓的相似性;(2)动物的相似性;(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补充拓展: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媒,说明南极洲原本的位置不是寒带,是后来漂移到现在位置的。
过渡:大陆漂移被证实后,必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漂移”。地质学家经过长期探究,提出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最为著名。继续利用“小菊”和“双双”的故事引发思考学习《板块构造学说》。3.板块构造学说自主探究,尝试思考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及海陆构成。思考:板块与板块之间有哪些运动方式?会带来怎样的现象?
归纳: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如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板块涨裂拉伸,形成海洋、裂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
师生共同探究:(1)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2)地中海: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不断缩小(3)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4)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不断扩大。继续利用“小菊”和“双双”的故事引发思考学习《火山与地震》。4.火山与地震过渡:引起海陆变迁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地球内部会以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形式释放巨大的能量。
通过思考日本为什么会多火山地震?引导学生探究世界火山地震带与板块分布的关系,并展示“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找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有哪些?它们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了解我国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讲解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的爆发,特别是地震的发生,摧毁建筑物、道路、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掌握一些防震减灾知识十分必要。拓展知识:防震减灾知识科普。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了解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体会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引导学生分析海变陆、陆变海的实例,从而感悟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引导学生对海陆变迁进行归类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震发生时,我们正确的逃避方法,掌握逃生技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