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人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准确描述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并能简要归纳其规律。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通过资料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运用地图和资料,清晰描述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并能简要分析其成因。
重点难点 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计算。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世界不同地区热闹场景的视频,拥挤的城市街道、繁华的集市等,然后提问:“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人,那你们知道目前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口吗?世界人口的数量是一直不变的吗?又是如何分布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内容 —— 世界的人口。”(二)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的数量教师活动:展示教材“发现” 部分关于 “世界人口日” 的内容,提问学生:“从‘世界人口日’的设定以及相关信息中,你们能对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什么初步的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 “世界人口增长” 的数据,让学生读出当前世界总人口数,并提问:“世界人口是在不断增加还是减少呢?”学生活动:观察数据后回答世界人口是在不断增加的。教师总结:2022 年 11 月 15 日,世界迎来第 80 亿个 “地球公民”,这表明世界人口基数庞大,且总数持续增加。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教师活动: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规范读图。提问:“同学们,观察这条人口增长曲线,曲线的平缓与陡峭分别代表着人口增长的什么情况呢?” 同时,让学生说出曲线图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内容及单位长度表示的意义,然后依次读出世界人口突破 80 亿、70 亿、60 亿……10 亿的年份,并计算每增长 10 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表,回答人口增长曲线平缓表示人口增长缓慢,斜率大则表示人口增长迅速。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计算并展示每增长 10 亿人口所需的时间:10 亿→20 亿 100 年 (1830—1930)20 亿→30 亿 30 年 (1930—1960)30 亿→40 亿 14 年 (1960—1974)40 亿→50 亿 13 年 (1974—1987)50 亿→60 亿 12 年 (1987—1999)60 亿→70 亿 12 年 (1999—2011)70 亿→80 亿 11 年 (2011—2022)教师总结:分析图表数据可知,世界人口自 1930 年到 1987 年,每增加 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世界人口自 1987 年至 2011 年,每增加 10 亿所用的时间都是 12 年,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趋于平稳。世界人口自 2011 年到 2022 年,增加 10 亿所用的时间是 11 年,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稳中略升的。总体而言,公元 1800 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增长迅速。(三)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公式讲解教师活动:讲解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并给出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通过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例如:某地区在一年中出生人口为 500 人,该地区总人口为 10000 人,则出生率为 500÷10000×100% = 5%;死亡人口为 300 人,则死亡率为 300÷10000×100% = 3%;那么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 - 3% = 2%。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教师活动:展示人口增长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讲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 0,表示人口增长,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 0,表示人口零增长,人口数量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 0,表示新增的人口少于死亡的人口,即人口负增长,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理解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不同自然增长率情况下人口数量变化的问题。地区差异分析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 64 页图 4 - 2 “2021 年不同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引导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有什么差异呢?” 并引导学生从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学生活动:观察图表后回答,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人口增长会越来越集中在低收入国家。同时,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产生差异原因的提问,如发展中国家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发达国家养老保障系统好,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转变,人口增长缓慢。(四)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概念教师活动:讲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给出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 = 人口总数 ÷ 面积(人 / 平方千米)。然后举例让学生计算,如:某城市人口总数为 50 万人,面积为 1000 平方千米,该城市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学生活动:根据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该城市人口密度为 500000÷1000 = 500 人 / 平方千米。人口分布特点教师活动:展示教材 “世界人口分布” 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疏?”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后回答,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稠密区主要有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东南部;人口稀疏区有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分布成因分析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问题:“请大家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资料,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形成的原因。” 给每个小组发放相关资料,并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学生活动:小组内展开讨论,结合资料分析人口分布成因。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如人口稠密区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带,原因是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人口稀疏区中,沙漠地区气候极端干旱,高纬度地区气候终年严寒,高原山地地势高峻,终年严寒,交通不便,空气稀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适宜大量人口长期居住。(五)课堂总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世界人口的相关知识,谁能来说说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人口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及成因呢?”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总结重点内容。学生活动:积极回顾知识,回答教师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强化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六)布置作业教师活动: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相关练习题,并且收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据,计算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下节课进行分享。 通过生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同时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做好铺垫。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图表、计算数据,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其更直观地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及其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不同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