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人口-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准确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的 “四密四疏” 区域。能简单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结合具体事例,清晰阐述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经济产生的影响,认识到人口问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包括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分布。世界的人口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过慢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教师活动: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拥挤繁华的城市街道,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另一张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广袤无垠、寂静无声。提问学生:“同学们,从这两张图片中,你们能直观地感受到世界人口分布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有的地方人口众多,而有的地方却几乎没有人居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深入探究的 —— 世界人口的分布及相关问题。”(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概念教师活动:讲解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疏密程度的指标,给出计算公式:人口密度 = 人口总数 ÷ 面积(人 / 平方千米)。然后展示教材中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和面积数据,如中国人口总数约 14 亿多,陆地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澳大利亚人口约 2500 多万,面积约 769 万平方千米,引导学生计算并比较两国的人口密度大小。学生活动: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得出中国人口密度约为 146 人 / 平方千米,澳大利亚人口密度约为 3.3 人 / 平方千米,进而得出中国人口分布较为稠密,澳大利亚人口分布较为稀疏的结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 65 页图 4 - 3 “世界人口分布” 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地图,找出世界上人口密度在 100 人 / 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这些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再找出人口密度在 10 人 / 平方千米以下的地区,思考这些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地图,在教师引导下,指出人口密度在 100 人 / 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主要有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东南部;人口密度在 10 人 / 平方千米以下的地区有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分布成因分析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资料,布置任务:“请大家结合这些资料,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发展、工业水平、交通状况等)两方面,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形成的原因。”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学生活动:小组内展开热烈讨论,结合资料分析原因。例如,对于人口稠密区,学生可能会分析出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工业和城市发展迅速,吸引大量人口居住;对于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地区降水极少,水源匮乏,不适宜人类生存;寒冷的极地地区气候严寒,环境恶劣;高山高原地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交通不便;原始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过于湿热,不利于人类长期居住。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三)世界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教师活动:展示一系列图片,拥挤的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堵塞等,提问学生:“同学们,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会给我们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带来哪些压力呢?”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到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如森林被砍伐、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就业困难,因为工作岗位有限,而求职人数众多;交通拥堵,城市道路难以承载过多的车辆和行人等。教师总结:世界人口急剧增长,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类过度向环境索取各类资源,如砍伐森林、开垦草地、开采矿产、占用耕地等,排放过量的废弃物,导致生态破坏,引发各种自然灾害,并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人口增长过快还会带来住房紧张、教育资源不足、医疗压力增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教师活动:展示一些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相关资料,如日本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在总人口中占比较高,劳动力短缺等情况,提问学生:“同学们,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过慢会给这些国家带来哪些问题呢?”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后,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劳动力短缺,因为年轻人数量相对较少,导致一些工作岗位无人填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用于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国防兵源不足,年轻人数量有限,可能影响国家的军事力量储备等。教师总结:部分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社会需求下降、国防兵源不足等系列问题。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 68 页图 4 - 6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 示意图,提问学生:“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乡村人口为什么要向城市迁移呢?这种迁移会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因为农村生活困难,进城打工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城里有更好的学校,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城市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能够实现个人理想等。对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学生可能会提到积极影响,如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可能提到消极影响,如城市人口无计划地膨胀,会产生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竞争加剧等问题。人口政策教师活动:讲解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举例说明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如印度采取经济奖励、教育普及等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中国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人口政策不断调整,1982 年 9 月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倡导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2011 年 11 月,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 年 12 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6 年 1 月,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21 年 6 月,我国正式实施 “三孩” 政策。提问学生:“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我国人口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认识到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是为了适应人口形势的变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四)课堂总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还探讨了世界的人口问题。谁能来总结一下世界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分别会带来哪些问题?针对这些人口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学生活动:积极回顾知识,回答教师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强化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世界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五)布置作业教师活动: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相关练习题,并且收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问题的案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采取的解决措施,下节课进行分享。 通过鲜明对比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上,同时为后续探讨人口分布的差异及原因做好铺垫。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地图和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口增长过快、过慢以及人口迁移带来的各种问题,认识到合理的人口政策对于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