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20: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任务链,引导学生经历"感知现象-探究规律-应用迁移"的学习过程。结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角色扮演"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气温降水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可迁移的地理实践,培养其空间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能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并解读关键数据掌握等温线分布规律及判读方法理解降水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温线分布规律与降水形成机制难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机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环节一:情境导入——气象侦探社招募情境创设:播放"某城市极端高温导致柏油马路融化"新闻视频,出示气象局发布的《城市热岛效应调查报告》,宣布成立"校园气象侦探社",招募成员破解气候密码。 通过真实社会热点激发探究欲望建立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角色代入增强学习代入感
新课讲授 环节二:任务一:气温侦探训练营 子任务1:日变化曲线绘制分组实验:每4人一组用温度计测量教室不同位置(窗边/角落/中央)气温,每10分钟记录一次,持续1小时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填入学习单,用彩色笔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规律总结:对比不同位置曲线,发现"日较差差异"现象子任务2:年变化规律探究地图分析:展示"北半球陆地/海洋月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四季温度范围对比观察:发现"1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向北凸出"的规律机制推导:通过玻璃箱实验(一侧放沙土,一侧放水,同时照射),观察升温速度差异环节三:任务二:等温线密码破译情境升级:收到"南极科考站"求救信号,需根据等温线图规划救援路线活动设计:地图判读:分发"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组完成:用红笔标出≥20℃区域用蓝笔标出≤-10℃区域计算相邻等温线温差规律总结:发现"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推导"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规律异常分析:观察青藏高原地区等温线闭合现象,结合地形图推导"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环节四:任务三:人工降雨实验角色扮演活动:分组领取角色卡片(太阳辐射/水汽/凝结核/冷空气)按以下步骤模拟降水过程:太阳辐射组用喷雾器制造水汽冷空气组用冰块降低温度凝结核组撒布盐粒观察烧杯内壁水珠形成机制建模:用流程图总结降水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环节五:总结提升知识树构建:师生共同完成本课知识框架图情感升华:播放"气候变暖导致北极熊栖息地减少"纪录片片段实践延伸:布置"校园微气候调查"课后任务,要求测量不同区域气温并绘制等温线图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地理实践力利用对比分析法突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难点动态地图观察建立空间认知设计意图:通过救援情境增强任务紧迫性采用"标注-计算-推导"三阶思维训练结合地形图培养综合思维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对降水机制的理解实验观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流程图绘制训练逻辑思维设计意图:通过可视化工具巩固知识体系情感教育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践任务实现知识迁移应用
总结 实验环节时间控制需加强,可以将气温测量改为课前预习任务等温线判读可增加动态演示软件辅助理解角色扮演活动需提前明确行为规范,避免课堂秩序混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