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20:3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设计理念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模拟降雨实验、展示不同地区降水差异的案例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降水的概念,清晰辨别降水的主要形式(雨、雪、冰雹等)。深入理解降水形成的条件,详细说明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的形成机制,并能在不同情境中准确识别。熟练掌握降水量的测定方法,正确使用雨量器进行降水量的测量与记录,准确计算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学会阅读等降水量线图,依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精准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降水的形成条件及主要类型。降水量的测定方法和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和视频:呈现干旱地区土地干裂、农作物受灾的图片,以及暴雨引发洪涝灾害的视频。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和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干旱和洪涝灾害与什么天气现象密切相关?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降水。 通过展示震撼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顺利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降水的概念与形式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降水的概念和主要形式。提问反馈:请学生回答降水的概念,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降水形式,如降雨、降雪、降冰雹等。展示图片:展示不同降水形式的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降水的形成条件实验演示:教师进行 “模拟降雨” 实验。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热水,然后在容器上方放置一块冷的玻璃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玻璃片上会出现水珠。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实验现象,分析降水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降水的形成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并通过举例进一步解释,如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会出现水珠,就是因为空气中的水汽遇冷液化。降水的类型播放视频:播放介绍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形成过程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降水类型,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讨论其形成机制、特点及主要分布地区,并制作简单的汇报课件。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展示小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教师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进一步强调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分布地区。同时,通过展示相关地图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降水量的测定展示实物:教师展示雨量器实物,介绍其构造和工作原理。讲解测量方法:详细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包括测量时间(一般每天在 8 时和 20 时各记录一次)、测量单位(毫米)以及读数时的注意事项等。计算练习:给出一些降水量的数据,让学生计算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延伸:介绍一些现代先进的降水监测技术和设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降水量线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复习旧知:回顾等温线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类比思考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等降水量线的定义,并观察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思考等降水量线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从赤道到两极、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西岸、中纬度地区沿海和内陆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并结合地图,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降水多和降水少的地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降水分布规律。案例分析:给出一些不同地区降水差异的案例,如乞拉朋齐成为世界 “雨极”、阿塔卡马沙漠成为世界 “干极” 的原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降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解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提问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图片直观展示,增强学生对降水形式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演示,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亲身体验降水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共同探究降水形成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理解。设计意图:利用动画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理解降水类型的相关知识。小组汇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教师的总结评价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等温线,类比引入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课堂总结 引导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降水的概念、形成条件、类型、降水量的测定以及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等。强调重点:重点强调降水形成条件、降水类型和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等重要知识点。总结方法:总结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