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20:3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影响气候的因素-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非洲气候带分布图,识别不同区域气候类型差异。综合思维:分析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地理实践力:运用实验模拟、数据对比等方法验证气候影响因素。人地协调观: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科学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运动对气候的纬度分异影响;海陆分布与地形对气候的调节作用。难点:多因素叠加作用下气候的复杂形成过程(乞力马扎罗山"赤道雪峰"现象)。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情境主线:以BBC纪录片《非洲》片段导入,呈现角马群每年随雨季迁徙的震撼画面,抛出核心问题:"为什么动物不选择留在水草丰美的塞伦盖蒂,而要冒险穿越马拉河?"任务链设计:任务一:追踪迁徙路线——绘制气候分布图活动1:小组发放非洲气候类型空白图,根据教师提供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卡片,完成气候类型标注。活动2:叠加动物迁徙路线图层,观察迁徙路径与气候带的关系。 通过地图操作培养空间定位能力,建立气候类型与区域位置的直观联系。引出疑问:"迁徙终点肯尼亚马赛马拉与起点塞伦盖蒂纬度相近,为何气候存在季节差异?"
新课讲授 任务二:破解纬度密码——太阳辐射模拟实验实验设计: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直射,在倾斜的地球仪上分别照射赤道(0°)和南回归线(23.5°S)区域。观察光斑面积变化,记录不同纬度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差异。数据对比:展示非洲1月与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低纬度地区终年高温"的规律。任务三:穿越马拉河——海陆位置与地形影响探究子任务1:海陆热力差异模拟分组实验:用沙土(陆地)与水槽(海洋)对比,同时用红外灯加热10分钟,测量表面温度。结论推导:解释"为什么东非高原7月降水集中于内陆,而沿海地区相对干燥"。子任务2:地形地势影响案例分析呈现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的规律,计算山顶气温。角色扮演:学生化身气象学家,撰写《赤道雪峰形成报告》,需包含地形、气流运动等要素。任务四:守护迁徙之路——气候与人类活动辩论情境延伸:展示马拉河上游水电站建设影响动物迁徙的新闻图片。辩论话题:"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能否兼得?"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地球运动概念转化为可视化实验,突破"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数据与真实气候图,强化"证据意识"与科学探究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与数学计算,量化海陆位置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程度。跨学科融合物理(热传递)、数学(比例计算)知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设计意图:联系现实问题,渗透人地协调观教育。通过简短辩论锻炼批判性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 学生总结:用"我发现……我理解……我疑问……"句式分享收获。教师升华:"气候是地球写给生命的情书,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太阳、海洋与山峦的深情对话。愿我们都能读懂这份浪漫,守护这份馈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