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9 20:3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影响气候的因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理解海陆分布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规律,并能举例说明。能够结合地形示意图,解释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包括阴坡阳坡、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对气温的影响。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重点难点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气温变化以及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对太阳辐射和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海拔对气温的影响规律。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及应对措施。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 展示现象: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夏季人们在海边沙滩上穿着短袖,而海水里的人感觉凉爽;另一张是冬季海边城市相对温暖,而内陆城市寒冷的景象。提问学生:“为什么在同样的季节,海边和内陆的温度感受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引发思考: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导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引导,指出这种差异与海陆分布有关,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 影响气候的因素之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二)海陆分布与气候 实验探究实验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水,一个装等量的干沙子,分别插入温度计,记录初始温度。实验操作:将两个烧杯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变化;然后将烧杯移到室内,再次观察并记录温度计读数的变化。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和沙子的温度变化不同。提问:“在阳光照射下,水和沙子哪个升温快?在室内,哪个降温快?这说明了什么?”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讲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陆地的比热容小,受热快,散热也快;海洋的比热容大,受热慢,散热也慢。因此,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案例分析展示数据:展示同纬度地区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气温年较差数据,如我国的上海(沿海)和乌鲁木齐(内陆)。让学生对比分析数据,思考:“为什么上海的气温年较差比乌鲁木齐小?”引导思考:引导学生从海陆分布的角度分析原因,提问:“海洋对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离海洋远近不同,气温变化会有怎样的差异?”得出结论:总结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规律: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大。知识拓展提问思考:展示一些中纬度地区沿海和内陆的降水数据,提问学生:“海陆分布对降水有什么影响呢?”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思考沿海和内陆降水的差异。讨论总结: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一般来说,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这是因为沿海地区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大,而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水汽难以到达。但需要注意的是,沿海地区降水丰富的现象,只有在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时才成立,如果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沿海地区也可能比较干燥。(三)地形地势与气候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展示图片:展示一幅山地阴阳坡的景观图片,提问学生:“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山地两侧的植被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讲解原理:结合图片,讲解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山脉会阻挡太阳光线,使得山体两侧出现温度高、湿度低的阳坡和温度低、湿度高的阴坡。在北半球,一般坡向朝南的坡为阳坡,朝北为阴坡;南半球则相反。阳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蒸发量大,植被相对稀疏;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蒸发量小,水分条件好一些,植被比较茂密。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影响案例分析:展示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景观图片和降水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山脉两侧景观和降水的差异。提问:“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植被茂密,东侧荒凉干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当湿润空气遇到山脉时,沿山坡 “爬升”,在迎风坡,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在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总结规律:总结山脉对降水的影响规律: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势对气温的影响生活体验: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当你从山脚下爬到山顶时,感觉气温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爬山经历和感受。原理讲解:讲解地势对气温的影响原理: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约 0.6℃。以乞力马扎罗山为例,虽然它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形成了 “赤道雪峰” 的独特景观。计算练习: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如某山峰山顶与山麓相对高度为 3000 米,如果山麓气温为 25℃,让学生计算山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通过计算练习,加深学生对海拔与气温关系的理解。(四)人类活动与气候积极影响案例展示:展示塞罕坝从荒漠沙地变为 “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的图片和资料,以及丹江口水库修建后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的相关信息。提问学生:“人类的这些活动对气候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讨论总结: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塞罕坝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改善作用。总结人类活动改善局部气候的方式,如人工造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日较差,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调节局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等。消极影响视频播放:播放一段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视频,展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等现象。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危害?”资料分析:展示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砍伐森林等活动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消极影响,如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应对措施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要求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提出至少三条应对措施,如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活方式等方面。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等。(五)课堂总结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规律、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重点知识。强调重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对气候影响的原理,以及人类活动与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气候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情感升华:再次强调保护气候、爱护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