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天气与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生活中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使用天气预报软件等活动,认识并区分不同的天 气符号及对应的天气状况。2.通过模拟播报当地天气,认识天气预报的实际意义,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生活习 惯。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辩证地说明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区分不同的天气符号及对应的天气状况。教学难点:1.模拟播报当地天气。2.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辩证地说明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观看《万千气象》视频,感受 古诗词中的天气。人有忧喜,岁月四季。而在四 季里又分风、霜、雨、雪等多种天 气。可谓是气象万千,变幻莫测。 一雨一露,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师: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发现风、 云、雨、雪、霜、露、虹、雾、雷 等都是天气,今天,就让我们共同 来了解天气的相关知识。 学生看视 频,感受天气变化与我们 息息相关! 用视频与古诗 词引入本课,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增强现实感。
讲 授 新 课 (一)认识天气1.展示不同天气的图片。图中展示 的是那种天气现象?2.天气的含义?展示图片,归纳得出同一地点,不 同时间,天气状况不同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的结 论,理解天气的特点是短时间、多 变的。补充讲解气候的概念,对比天气与 气候的特点。【活动一】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 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请说 出你的判断理由。风和日丽、雨过天晴、四季如春、 阴转多云、夜来风雨声、人间四月 芳菲尽。(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1.我们还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 情况呢?2.天气预报中有哪些要素?【活动二】下表是北京某两日的部 分天气预报信息。说一说,天气预 报中一般会涉及哪些要素?观看《天气预报》视频 学生阅读教材,看图回答:图片展示的天气分别是雨天、降雪、大风、晴天。天气是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 突出特点是多变。学生比较理解: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答:天气现象;气候现象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读图回答:手机、 电视、报纸、看云识天气、观察小动物等。学生分析表格内容回答:天气信息主要包括:气温(最高或最低)、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图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图文的能力,认识天气,理解天气的特点,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差异。结合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特点通过词语与古诗词分类及时巩固新知: “天气与气候的差异 ”的知识点。教师提供图片并结合学生实际,知道“ 了解天气情况 ”的途径。结合活动中的天气预报信息,寻找天气预报中涉及的要素,学生进行初步了解。
讲 授 新 课 3.卫星云图说出图中颜色表示什么? 绿色? 蓝色? 白色?4.认识常用天气符号【快速识记天 气符号,看谁记得快、记得准】教 师讲解巧记天气符号【新知拓展】 风向与风力(1)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杆上 的横线叫做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 的一方即指示风向。(2)风力指风的强弱。风力共分18 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大。一 条风尾表示风力为 2 级,一个风旗 表示风力为8 级或 8 级以上。每一道风尾代表风力 2 级,每个风 旗代表风力8 级。【活动三】下图天气符号表示的天 气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学生回答:陆地海洋,云区学生读教材“常用天 气符号 ”图,指认回 答:学生阅读,记录,理 解。学生练习巩固:西北风 5 级与东风 8 级学生思考回答:答:都不妥当。台风不能出海;雾霾天不能运动;霜冻天气不能插秧;晴天中午不宜从事打篮球等剧烈活动。 运用卫星云图学习,更形象准确。通过练习巩固风力与风向的判断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相应天气人们所做的活动是否合理,体会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四】角色扮演: “我是天气 播报员 ”图中反映了世界主要城市 某日的天气预报信息。试以天气预 报员的身份,模拟播报这些城市的 天气状况。 学生结合范例, 模拟天气播报员预报 天气。 “我是天气 播报员 ”环节, 帮学生理解掌握 天气符号。
课堂小及板书 学生回顾本节课 的基础知识。 新知巩固,及时 落实新知识点。
课堂练习 学生结合练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体会 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练结合,体会 不同的天气对人 类生产生活的影 响,树立人地协 调的意识。
作业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活动会 给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作为中国小 公民,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我 们的空气呢?2.观看你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并记 录近几天天气状况,拍摄一则播报 天气的视频。 学生课后思考问 题、搜集资料,完成 作业。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对学生爱护环境的现实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