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我们身边的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设计理念 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生活场景、故事、问题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存在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 “地理” 一词的来源,明确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能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解释其形成的地理原因。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各地美丽自然风光和独特人文景观的视频,如雄伟的山脉、广袤的沙漠、繁华的城市、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和传统习俗等。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景象?这些景象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播放精彩的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 我们身边的地理。
新课讲授 揭开地理之 “谜”展示地理现象: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现象图片,如四季变化的景观图、昼夜交替的示意图、火山喷发的震撼场景、不同地区的特色建筑等。展示图片的同时,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 “为什么一年中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为什么会有昼夜之分?”“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等。学生讨论与分享: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地理含义讲解:在学生讨论和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 “地理” 一词的来源。介绍 “地理” 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5 世纪成文的《易 系辞》里,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其的解释,以及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写出西方第一本以 “地理” 命名的专著《地理学》。并进一步说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与日常生活生活场景展示: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图片,包括不同地区人们的服装、饮食、住房、出行方式等,如我国藏族人民的藏袍、阿拉伯人的长袍、北方人喜爱的面食和南方人喜爱的米饭、甘肃夏河县的平顶屋和浙江绍兴的尖顶屋、“南船北马” 的交通方式等。小组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活场景进行深入探究,分析该场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探究藏袍与青藏高原气候特点的关系、阿拉伯长袍与西亚北非地区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南北方饮食差异与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不同地区房屋建筑风格与降水和地形的关系、“南船北马” 与南北方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关系等。小组汇报与交流:各小组完成探究后,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向全班同学讲解小组探究的结果。在小组汇报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疑问和不同看法,进行互动交流。拓展与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地理环境的影响?”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发现。例如,不同地区的传统体育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滑雪运动盛行于寒冷多雪的地区,冲浪运动则适合在温暖的海边开展)、不同季节人们的活动安排与气候的关系等。地理与生产建设生产建设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产建设的案例图片和视频资料,如荷兰的风车、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不同地区的水果种植分布、工业企业的选址等。以荷兰的风车为例,详细介绍风车在荷兰的作用(如排水、磨面等),并提问学生:“荷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风车?风车的动力来源是什么?这与荷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生产建设的影响。小组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农业生产,讨论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形成的原因(包括降水、地形、土壤等因素)、不同地区适合种植不同农作物的原因(如 “橘生于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的原因)。对于工业生产,探讨工业企业选址需要考虑的地理因素,如原料产地、能源供应、交通条件、市场需求、劳动力资源等。实践任务:布置一个实践任务,假设要在当地建设一个大型超市,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选址需要考虑的因素,并为超市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分析,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说明选址的理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丰富的地理现象图片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讲解 “地理” 一词的来源和地理学的定义,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组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小组汇报与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和表达的平台,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拓展与延伸部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更多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对生活的观察力。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生产建设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地理环境对生产建设的重要影响。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生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实践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课堂总结 知识回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之 “谜”、地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地理与生产建设的关系等。强调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产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方法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这些方法,积极探索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情感升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用地理的眼光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