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9 19:5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专项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习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 )——( )——( )——( )
(2)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峨眉山头的半轮明月,点出此次远游正在秋天之时。
B.次句的“入”“流”描写出月影映入江中,又随江流去之景。
C.第三句的“夜发”,交代了从清溪到三峡的月夜行船之事。
D.第四句表达了诗人未能送别月夜远行的朋友的惋惜之情。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眉山月半轮秋”中的“秋”字点明了诗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出诗人的影子映入水中,随船行进的画面。
C.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心情。
D.本诗借明月寄托相思之意,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仅有28字,却是杜甫律诗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B.“寻常见”“几度闻”,回忆了诗人与李龟年的交往,寄寓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时期的怀念。
C.从表达方式上看,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借景抒情,全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D.全诗语言平易,含义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和无限感慨。
5.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本该意调悲凉,但却出现了“岐王宅”“崔九堂”这些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你是怎样理解诗人这样安排的?请写一写。
6.该诗的最后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谁?如果你是杜甫,你有什么想对“君”说的?请结合全诗说一说。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 ”“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九日”和诗中的“登高”“酒”“菊”都点明了诗歌的背景是重阳节。
B.第一句的“强欲登高”,表明因战乱而离开家乡、身处军旅的诗人其实无心过节。
C.第二句的“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
D.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
8.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下来。
(2)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题目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诗人在军营里待了九天,可能是因为时间漫长而无趣,不由得思念起在长安的家园来。
B.诗的一二两句,是写诗人当时的处境:本来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诗人却难以如愿,不禁心生气愤不平之情。
C.诗的三四两句是实写,诗人将沦陷的都城、断壁残垣的战场作为背景,烘托故园菊花即使绽放,也难逃孤寂而凄凉的命运。
D.诗的核心意象是“故园菊”,其不仅负载着诗人惜花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小语摘录了唐代李益的两首诗,请你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春夜闻笛》一诗前两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山上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回大地,这正是典型的边塞诗的特点。
B.“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诗人正是引用了这个传说。
C.《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前两句描写了一副边塞月夜图。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D.“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明亮和干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美好。
E.《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
10.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用“前者”代称)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联(用“后者”代称)在表现手法和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
1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友人前途未卜。
B.【乙】诗末句“尽望乡”应注意重读,一字一顿,语调绵长。
C.【甲】【乙】两诗都运用比喻,表达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欣喜。
D.【甲】诗“闻”得友人被贬消息,【乙】诗“闻”得芦笛声。
(2)两诗诗句中的地名各有用意,请从【甲】【乙】两诗各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仅有28字,却是杜甫律诗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B.“寻常见”“几度闻”,回忆了诗人与李龟年的交往,寄寓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时期的怀念。
C.从表达方式上看,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借景抒情,全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D.全诗语言平易,含义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和无限感慨。
13.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1.(1)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2)D
2.B 3.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表达了诗人对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同时也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4.D 5.一“宅”一“堂”隐约透露了当年繁华热闹的场景,写得越盛越繁,就越能与下文写今日之衰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对时代沧桑和人生巨变的深深感慨。 6.“君”是李龟年。
示例:以前我们在一块是多么热闹呀,没想到一别数十年,在这样的季节重逢,不堪回首呀!
7.(1) 重阳节 登高 送酒 菊
(2)D
8.(1)示例: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在秋阳下,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无一人欣赏。
(2)D
9.AD 10.(1)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用了衬托的手法,借大雁春来北飞而衬托迁客欲归不得的郁闷;后者直接描写,表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2)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表达了谪迁在外的人渴望立即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后者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11.(1)C
(2)示例:甲诗连用地名强调了友人被贬之地的偏远和路途的艰难,表达出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牵挂和担忧之情。乙诗渲染万籁俱寂、愁惨凄凉氛围。唤起了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和征人望乡、思乡之情。
12.D 13.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